-
1 # 夏有涼風61
-
2 # 德厚致遠
元朝未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朱元璋也趁勢自立門戶,拉起了反抗元朝暴虐統治的隊伍。朱元璋還是起義軍的領袖時,當時的朱元璋雖已有徐達、湯和等武將的輔佐,卻缺少一位智謀過人的軍師,朱元璋知道,要成就大業,不能只依靠攻城略地的武將,也需要文人儒士幫他出謀劃策,後來朱元璋禮聘碩儒朱升,朱升也是元朝歸隱的官員,與朱元璋同鄉,朱升被請出山後,首先向朱元璋獻上‘’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個計策,使得朱元璋有了立足群雄的指導方向,接著朱升便向朱元璋推薦了“金華四傑”。這四人是劉伯溫、宋濂、章溢和葉琛。朱元璋一心想招聘幾位智多星來共謀大事。聽了朱升的話,他委派專人將宋濂等人請到南京,朱元璋給予足夠的禮遇。然而劉伯溫卻遲遲不到,朱元璋還聽說劉伯溫不僅有經天緯地之才,甚至精通兵法韜略,如果劉伯溫真的那麼厲害,足以勝任軍師之職,一起吊民伐罪,治世安邦,共謀大事。
朱元璋思賢若渴,終於按捺不住了,於是他就效仿當年劉備三顧茅廬禮請諸葛亮,直接去到劉基的老家拜訪,想要請他出山來輔佐自己,然而經過了一番打聽之後,得知劉伯溫並不在家,這讓朱元璋感到一絲失望,心情鬱悶的朱元璋沒有時間在劉伯溫的老家多逗留,戰事緊急,不容耽擱,鬱悶的朱元璋只能匆忙離開。在回去的路上朱元璋經過了一片藕田,看到了一個老人正在挖藕,這時的朱元璋突然就有了靈感,隨口說了一句“藕在池中,玉管通地理。”說完正想離開的時候,這位老人卻對出了下聯,“荷出水面,硃筆點天文。”朱元璋覺得很驚奇,後來經過一番攀談後才知道原來這個老人就是自己要找的劉基。激動之餘大叫到:‘’找的就是你‘’。
朱元璋有了劉伯溫的輔佐,正是如虎添翼,事業如日中天,劉伯溫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盡心幫助朱元璋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打敗陳友諒,剿滅張士誠,招降方國珍,外御強敵,內修國政,南征北伐,統一全國。劉伯溫以卓越的軍事才能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完成帝業,為朱元璋建立大明皇朝立下汗馬功勞、做出特殊貢獻,成為開國元勳之一。劉伯溫也因此馳名天下,中國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
朱元璋與劉伯溫的這一段趣事,也被後世做為美談,流傳下來。
-
3 # 野草的沉思
謝邀。這是關於元未明初朱元璋找劉伯溫的一則傳說。傳說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曾請了三次,最後一次才成功。那日朱元璋尋找劉伯溫,至一藕塘,見一老漢採藕,心有所感,隨口唸道:"藕入泥淖,素管通地理",那老漢隨口接道:“荷花出水,硃筆佔天文"。朱元璋見那人出言不俗,料是異人,邀上來一聊,卻競是他久尋不到的劉伯溫。
此傳說頗有妙趣,但不太合情理。劉伯溫是當世高人,採藕是藉以隱身,又焉能賣弄小聰明,隨便接人家的對聯?
歷史上的劉伯溫確是選擇了輔佐朱元璋打天下,而且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商討攻伐戰略時,眾人多主張先打東面的比較弱小的張士誠和方國珍,而劉伯溫卻單單主張先打上游的勢力強大的陳友諒。他的理由是,打陳友諒雖有困難,但少後顧之憂,張士誠和方國珍不敢來攻,縱使來攻,也較好抗擊。但若先向東面打張士誠或方國珍,西面上游的陳友諒大軍來攻,將難以應付。朱元璋最後採納了劉伯溫的建議,取得了絕大的成功。
在之後的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中,火攻起了關鍵的作用。而在火攻的時間上,朱元璋與劉伯溫發生了矛盾。朱元璋軍情不利,急於用火。而劉伯溫卻堅持等待有利時機。朱元璋一意孤行,劉伯溫說,如果你現在就用火攻,我馬上走人!結果朱元璋依了劉伯溫,適時用火攻,以少勝多,大敗陳友諒軍,贏了這個最為關鍵的一仗。
總之,劉伯溫確是一代人傑。
-
4 # 半吊子學歷史
話說隨著郭子興去世,朱元璋成為義軍的首領,大力提拔任用手下武將,但是手下謀臣不足。
這時,手下胡大海向朱元璋推薦了劉伯溫,說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富有謀略,通曉軍機,可堪大任。
於是朱元璋派手下郭英去請劉伯溫。此時,劉伯溫對投靠朱元璋還持觀望態度,並待價而沽。郭英兩次登門都沒有見到劉伯溫,悻悻而回。
朱元璋一聽這人這麼難請,一打聽發現劉伯溫是一個大才。就決定親自去請。於是,帶著郭英第三次來到青田劉伯溫家,發現劉伯溫不在家。老朱就在附近轉悠,看到池塘裡有一個老漢,正在池底泥淖中挖藕。看他怡然自得的樣子,朱元璋若有所悟,於是走到近前,說了一句:“藕入汙淖,素管通地理。”誰知池塘裡的老漢連看都沒看朱元璋一眼,張口答道:“荷出清水,雅筆書天文。”
這一問一答,劉伯溫的身份就暴露無疑。老朱大喜,馬上就說:“找的就是你,來人,給我綁起來。”郭英一個粗人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只好稀裡糊塗去把這個老漢幫了起來,押上池塘邊。
朱元璋親自給他鬆綁,然後作揖道:“劉先生,多有得罪,可否請你到應天,助我成就大業。”老漢笑道:“願往!”這時,郭英才明白,原來這個老漢就是劉伯溫。
此後,劉伯溫協助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剿滅張士誠,招降方國珍,外御強敵,內修政治,幫助朱元璋完成了自己的抱負。
-
5 # 二曲人
歷史上,關於朱元璋訪賢起用劉伯溫故事的版本很多,題目所講只是其中一例,這個故事大意是這樣的:朱元璋聽說了劉伯溫這個人極為厲害。就到青田縣來尋訪劉伯溫。巧逢劉不在家,家人也不知道他去了何處,幾時能歸。
朱元璋怏怏不樂的踏上歸途。在經過一片藕池的時候,看到一個老漢正在挖藕,朱元璋看到老漢從泥裡刨出的藕,心有所思,見景生情,邊走邊說:“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這時,身後老漢緩緩接道:“荷出水面,硃筆點天文”。朱元璋何等機靈之人,聞說連忙回頭,對著劉基劉伯溫說:“找的就是你”。此後,便是君臣風雲際會,成就大明王朝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以上只是傳說,揆情度理是不可能發生的。據史載,劉基於元至正十八年辭去元朝官銜,歸還故鄉青田,次年,朱元璋派孫炎等到青田探訪求賢,至正二十年,劉基與宋濂、章溢、葉琛等赴金陵,劉基呈自己所撰“時務十八策”,受到禮遇,朱元璋築禮賢館居之。可以想見,劉基在福建、浙江交界處隱居,朱元璋在江蘇、江西相交處與陳友諒互相攻守,哪能丟下軍務長途跋涉去找劉基?朱、劉見面時,朱33歲,劉50歲,在古生代,50歲的男人,確實是個老漢了,這倒不假。
但這個故事,卻說明了朱元璋的求賢若渴與劉基的名氣之大。歷史上劉的名氣與其能力是相稱的,明王朝創立的關鍵問題上,劉基都起到了關鍵作用,居功至偉。朱元璋接郭子興軍隊起家,奉韓林兒為正朔,歲首在軍中設個御座,率大家行禮,表示對韓林兒的恭敬。劉基不拜。說:“牧豎耳,奉之何為!”朱元璋問征討大計,當時陳友諒在武昌為上流,張士誠居江浙為下流,劉基明確表態:“先滅陳則張氏勢孤,天下可一舉而定也”。後來,明軍的行動,照著這個大方向走,果然成功。
-
6 # 祭史
這就是一個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的故事。
郭子興死後,他的乘龍快婿朱元璋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春天。窮苦人家出身的朱八重那有想到會有自立門戶,大展宏圖的一天。如果不是發小湯和的一封信,估計朱元璋一輩子也就一個晨鐘暮鼓,青燈黃卷的僧人,保不準也能混成一代名師。
此時的朱元璋是精兵強將都不缺,自然也不會放棄大好的機會,自古亂世出英雄嘛!這時朱元璋的腦子也活了,如果想要有所作為,光靠這些頭腦簡單的武夫是不行的,必須得有一位賢才輔佐才能成就大業。這時,外粗內細的胡大海讀懂了朱元璋的心思,於是他對朱元璋說浙江青田的劉伯溫有經天緯地之才,堪比張良、諸葛亮,如果得此大才,千秋霸業指日可待。
朱元璋求賢若渴,馬上派貼身侍衛去請劉伯溫,可是連去兩次無功而返,因為找不到人。無奈這下,朱元璋學起了劉備的三顧茅廬,並且喬裝打扮一番親自登門拜訪。當時的劉伯溫也知道朱元璋的打算,所以也多在方面瞭解了他的情況。
朱元璋到了劉伯溫的住處,同樣也沒有找到本人,圍著前屋後院繞一大圈也不見其蹤。正當朱元璋一愁莫展的時候,發現泥塘裡有一位挖藕的老農。此老農神清氣閒,旁若無人,渾身上下透著掩飾不住的仙氣。朱元璋眼前一亮,心中已經有了主意。於是張口呤出一上聯“藕入汙淖、素管通地理”,沒想到老農看都沒看朱元璋一眼張口就來“荷出清水、硃筆書天文”。天地渾然一體,而且劉伯溫把來者的身份都知道。
朱元璋一拍大腿,驚呼“找的就是你!”趕忙吩咐左右把劉伯溫駕上來,並急忙上施禮,畢恭畢敬說明來意,二人一拍即合。
沒有劉伯溫的輔佐,朱元璋的江山能不能得到,還真不好說。但是朱元璋屁股坐穩後就沒有了當初的魚水之歡、君臣之睦,甚至很不怠見劉伯溫。劉伯溫也看出了“兔死狗烹”的端倪,與其在朝廷鬱鬱寡歡,還不如告老還鄉頤養天年。
回到家鄉後的劉伯溫也沒有躲過劫難,胡惟庸在朱元璋的授意下,秘密給劉伯溫下毒。劉伯溫在不知不覺中慢性中毒,死於非命。能夠預測未來五百年天機的人,最終卻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
-
7 # 關東俠客
在中國史書中,開國皇帝身上都被塗上一層神秘色彩,或斬蛇起義或一出生紅光滿室異香撲鼻,在打天下時有高人指教,名人指點。明太祖朱元璋也不能免俗。朱元璋出身布依窮得活不下去時進寺廟做了一個和尚。在25歲那年,他兒時的小夥伴湯和捎來一封信,要他參加起義軍。朱重八(元璋是參加義軍後改的)想了幾天,身逢亂世當個和尚也保不住命,參加義軍或許還有一絲希望,於是朱重八扔下飯缽脫下袈裟投奔湯和去了。朱元璋粗通文墨,足智多謀作戰非常勇敢很快脫穎而出。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把義女馬氏嫁給朱元璋。後來朱元璋獨立發展做大做強,手下精兵猛將雲集,就是缺少一位曉天文通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軍師。經過多方打聽得知劉伯溫乃當世奇人。朱元璋大喜幾次派人去請都沒有結果。於是,朱元璋仿效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親自去請。在到劉伯溫住的村子邊時,見到一老漢在怡然自得的在荷塘裡撥藕。朱元璋心中怦然一動已明白幾分誰口吟出:"藕入汙淖,素管通天地”有意進行試探。塘中老漢不荒不忙雖口應道:"荷出清水,雅筆書天文。"對得非常工整,同時也能體現自已的報負。朱天璋大喜:"看你往哪裡跑。”讓手下把老漢給綁起來,老漢束手就擒被帶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親自給老漢鬆綁笑著說:"劉先生多有得罪,可否到應天府助我成就大業?"劉伯溫回答"願往”。這樣朱元璋訪到世外高人,劉伯溫幫助朱元璋出謀劃策打敗陳友諒,剿滅張士誠,招降方國珍,外御強敵,內修國政,成就君臣和作的佳話。實際上劉基(1311一1375`,字伯溫是今天溫州文成縣人,是元朝進士,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數理是明初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劉伯溫本想憑自己所學做一番事業的,無耐元朝政府太過於腐敗就回鄉隱居。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聽說劉伯溫是了不起的人材,就用重禮把劉伯溫和宋濂聘請來做軍師,非常得寵,後來封誠意伯。民間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
-
8 # 尹禾
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便是文王和姜尚書寫的佳話。三顧茅廬更是禮賢下士的典範。而劉基,可以和姜尚、孔明相提並論的人物,自然也少不了一段君臣美談。
題主所說的挖藕老漢,就是一段朱元璋禮賢下士,君臣相宜的故事。
話說郭子興死後,朱元璋發展出自己的勢力,然而此時手中武將有餘,文謀不足,恰好聽人提起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能掐會算。因此朱元璋便帶親兵去拜訪。結果劉伯溫不在家,詢問鄰居也都不知他何時能歸。
此時前線戰事正緊,不能耽擱太久,朱元璋只能遺憾的踏上歸程。在經過一片藕池的時候,朱元璋看見了一個老人,老人正在挖藕,老人年輕看起來五十歲左右,朱元璋看到老人手中的藕,突然想到了一個上聯,隨口說到:“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說完,朱元璋正欲離去,卻聽見老頭緩緩說道:“荷出水面,硃筆點天文。”
朱元璋覺得很驚奇,後來經過一番攀談後才知道原來這個老人就是自己要找的劉基。自此劉伯溫盡心輔佐朱元璋,終得天下。
其實這真的僅是一段故事。劉伯溫年少成名,頗有才華,然而他的前半生都致力於投效元朝,試圖有一番賢臣作為,他深通兵法,成功鎮壓過很多叛亂。然而最終因為元朝政治昏暗,遭小人妒忌迫害,最終萬念俱灰,被迫歸隱山林。
而朱元璋徵召劉基,是經過宋濂舉薦,派朱升多次前去招攬,最終才歸於麾下,而從始至終朱元璋都未曾親往。
回覆列表
這個故事是朱元璋率義軍攻下“金華”平定括蒼後,聽說青田有位異異人叫劉伯溫的,朱元璋這個人十分愛才,一般打到哪裡都出榜招賢納士,應徵的名士如浦江宋濂,龍泉章溢,麗水葉琛都是主動徵招,偏偏這個劉伯溫不應徵,朱元璋倆次派人攜重金聘請都無功而返,於是第三次朱元璋就親自前往,結果去了劉伯溫家,劉伯溫不在家,朱元璋就在劉伯溫家附近轉悠,結果也沒遇到劉伯溫,朱元璋有軍務在身也不便久留,就有往返的打算。正好看到有一老者在池塘裡挖藕,朱元璋失落之餘就吟了一句“藕入汙淖,玉管通地理”可能朱元璋就是把劉伯溫喻藕被埋沒了,所以無端端的觸景生情,就來了這麼一句。結果池中老漢是頭也不回,也來了一句“荷出水面,硃筆點天文”,就老頭這一句,朱元璋聽了眼前一亮,大叫,找的就是你。其實老漢對的“荷出水面,硃筆點天文”就是自暴身份了,朱元璋不是傻子,一下就聽出來了,所以高興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