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高自成先生,山東箏派有名演奏家、教育家,王殿玉先生親傳弟子、山東箏派大師、古箏名家、山東古箏學派傑出藝術宗師。

    今天我們將一起走近當時的當今古箏界最年長的一位箏家,他是山東箏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編著了第一套山東箏曲集、還創造了一種新的演奏技巧。他演奏的山東箏曲細膩優美、自成一格,對於山東箏藝的繼承和發展、他可謂功勳卓著,而同時他竟然也是陝西箏派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二十多年間,他為陝西培養了兩百多名古箏學生,如今陝西箏派的領軍人物都是他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像這樣能夠同時對兩個重要的派別產生如此深遠影響的人,在古箏界他是獨一無二的,他、就是古箏名家高自成。

    當時那年五月,中國古箏網電影片道欄目組一行人員來到了古都西安,來拜會91歲高齡的箏家高自成。來到高先生的住所時,他剛吃完早飯、躺在床上休息;八十二的夫人陪在他身邊。高老如今當時已不能說太多話,但凡他記得起的、都必定是在他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

    他還記不記得以前學古箏跟過哪幾個老師學呀,張為昭、他在張坑嘛,還有自己跟趙玉齋在一塊兒的,他們是師兄弟嘛,跟趙玉齋。高老提到的這兩位也是近現代古箏界的前輩、山東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位是他的古箏老師之一張為昭,一位是他的師弟趙玉齋,他們與高先生是同鄉,祖籍都是山東鄆城縣。魯西南的鄆城是山東有名的“曲藝之鄉”、“戲劇之鄉”,在山東戲曲界有句俗話,叫“無鄆不成戲”,而鄆城也是遠近馳名的“古箏之鄉”,近現代山東箏派的沿革主要就是在這裡進行的,鄆城裡有個村子叫“高莊”、是這一帶有名的“戲疙瘩”,會唱、會奏的人很多,人們常常聚在一起演唱、演奏。1918年,高自成就誕生在這樣的“書山戲海”之中,高自成的祖父、叔父都是當地有名的彈箏高手,從記事起、高自成就隨祖父、叔父學彈箏、打揚琴、唱琴書了,高自成當時雖小、但師傅對他的要求照常十分嚴格,要求譜子、指法、表情都要記下來,一板一式都不能走樣,其實祖父、叔父這麼苦心孤詣地教導高自成彈箏、拉琴、學唱,遠不止要讓他學習藝術、陶冶情操而已,更重要的是讓他多學一種本領、將來多一條生路。解放前的鄆城生活環境惡劣、水災頻繁,村裡人一年中有多半年要靠外出討飯為生,彈箏賣藝也是一種乞討,而讓祖父、叔父沒有想到的是高自成是真心地喜歡民樂、熱愛古箏,從小隻要村裡一有人聚在一起唱奏,他都要跑去聽,往往聽到深夜,人們都散去了他才回家睡覺。六歲時,高自成進入當地學堂上學,上了三年多之後輟學。十歲開始,他就白天下地勞動、晚上摸黑練琴。

    高自成的夫人王明秀說:“彈古箏,白天也不彈,淨下地勞動,就是晚上,他不是愛這、熱這嘛,就是晚上吃飽飯、他忙得很嘛,還得喂牛,晚上把牛餵飽、他再彈箏去,彈著彈著、不知不覺的、彈到雞叫了,要趕忙睡一會兒吧,睡一會兒、吃了飯、還得上地裡勞動去,就這樣愛。

    為了熟記老師教授的譜子、指法、表情等等,高自成常常是白天邊幹農活、邊想著前一天才學會的曲子,為此、他往往鋤草鋤掉了莊稼苗,喂牲口卻把料倒在了水缸裡,去井上打水手裡提的不是水桶而是個筐子,就這樣高自成很快就學會了當地流行的琴書曲牌箏曲,13歲那年、為了進一步學習山東大板套曲,高自成拜師鄆城縣西南張坑的著名藝人張為昭,老師家距高莊有二十幾裡地,為了學箏、高自成每天揹著箏來回趕幾十里路。

    高自成學生曲雲說:“他是把一天的活幹得很累很累,幹完了以後、天黑了,就往那個、往張為昭那兒跑、往那學古箏的地方跑,要跑二十幾里路、去聽,也沒有啥,就是聽、學,聽著學會了趕快回來彈。有一次最感人的,就是有一次他從人家裡跑回來天都明瞭,他家有一個大澇池,門口有一個,澇池就是水坑、大水坑,冬天嘛、結果累到啥程度,小孩兒嘛、他說,累得就回不到屋裡,就趴到屋門口,就睡到那個水池旁邊,就睡著了,就為了學箏。那白天,在水坑睡著了,說是人家起來、爺爺還誰把他拎回去了,說是誰把他拎回去了,第二天你照樣、你照樣得幹活。″

    少年的高自成學箏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在跟隨張為昭先生學習的三年中,無論冬夏雨雪、他從未間斷。隨著一天天如飢似渴的學習、高自成的演奏技藝愈加精湛,當時鄆城及周邊城鎮常有人們自發組織的大大小小的比賽或聚會,高自成就常常獨佔鰲頭。曲雲言:“他跟自己講過比賽,他們那個老家、在解放以前也有地區性的一些、就是農村的一種集會,集會就是打擂,他們不叫比賽他們叫打擂,打擂那就是古箏呀、他們那是古箏之鄉呀,大家就彈、誰彈過誰、誰彈過誰,結果就是他就是老是贏啊,完了以後有一次他就為了迎接這個打擂、他在家練琴呀,練著練著,他就說、他練入神了,他看見一個白鬍子老頭,他說我把神仙彈下來了。他可能是一種幻覺、他信以為真,他老說這件事給自己。他說,你入神了沒有啊,你能彈到我那種境界,我連著彈了三天三夜沒停。說他彈了三天三夜沒停,感動了上蒼呀,那個白鬍子老頭下來聽我彈琴,他真是練得如痴如醉,他入迷、迷到裡頭。″

    高自成這樣喜箏、愛箏,是令祖父、叔父以及老師頗為欣喜的,但正如他們一樣,高自成在學有所成之後,不得不以彈箏賣藝作為謀生的一種方式。從十六七歲開始,每逢荒年或青黃不接的季節,高自成就和同鄉人帶上樂器一起遠走他鄉、賣藝謀生。山東啊那個地方,他是半職業藝人,農忙的時候他種莊稼,農閒的時候、他那個地方非常可憐的,都是鹽鹼地,沒有別的生路,他就拿這個古箏、他是一家一家的,幾個村子的湊到一塊兒,就出去唱琴書了、唱堂會,人家誰叫誰去,去了人家給他錢嘛、養家嘛。

    在這期間,高自成又先後結識了一批著名藝人,陸續向他們拜師學箏。1935年,高自成拜當地的“絲絃聖手″王殿玉為師,此後便和師傅以及師兄弟趙玉齋等人四處演出。王殿玉先生就是帶著他們串、串著演,然後就是帶他們進天津呀去演出。討飯,他就叫討飯,就是邊討飯邊賣唱這種日子,那他是從小到大、一直到北京之前他都過的這個日子呀,所以他是一個很多年的積累。

    1954年,高自成受王殿玉先生之邀,赴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巡演、開演奏會。1955年在北京演出時、他同時被總政文工團和中央音樂學院相中,兩家單位分別要請他擔任獨奏演員和箏專業教師。

    中央音樂學院聽說有個彈箏的,上那兒聽去了,他說、俺的學院要他,俺的音樂學院要他。總政也去聽去了、也聽說有個彈箏的、也找王殿玉去了,他說、你說你這兒來一個彈箏的,我聽聽啥樣,人家聽了聽。人家聽了聽就說,你願意當兵不、你願意上總政當兵不,他說我願意去。那你願意去,那你就收拾收拾跟我走吧,你就收拾收拾跟我走。他就收拾收拾拿上行李就跟人家走了。到了總政待了兩天吧、還是一天,音樂學院去要去了、跟他老師要去了,他說你那學生呢,他說俺商量好了、俺決定要他了,他王殿玉說那晚了、他說、叫人家總政要走了。哎,我不是跟你說得早啊,我跟你說得早、回去問一下,你咋還把他放走啦。他說你說得早,你還得回去商量、他說。人家,他一聽人家說你願意去不,願意去、人家走這就領他走了,人家走這帶走了,你還得商量、他說,那人家也不等你商量,人家要走了,兩家還鬧意見。

    最終,高自成進了總政文工團,成為一名箏獨奏演員,同時、他也應中央音樂學院的邀請在那裡兼任古箏教師。在總政工作的日子裡,他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賓演奏,對於那段經歷、高老隱約還有一些記憶,而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進團不久之後的一次演出。在北京,總理他聽自己演奏完,跟自己握握手、問問好,在北京那時候。他說總理在前頭第一排,我一看是總理,嚇得手都不當家了一樣,打著顫,他說。覺得彈不好、怕,一彈完,總理還上臺跟我握手去,小高、你彈得好、你彈得好。哎呀,總理,我一看是你、我手都不當家了,他說。哎,彈得好著呢,你彈得好著呢,他說。

    這臺演出是當時總政文工團為了完成一項重要的外事接待任務而準備的,這一天總政治部領導前來審查節目,周恩來總理也坐在臺下,初次親眼見到總理,高自成萬分激動,帶著緊張而興奮的心情、他演奏了一首山東箏曲《高山流水》,演出後,周總理還對該箏曲提出了修改意見,高先生遂按照總理及其他領導的建議對該曲進行了改編,在之後的演出中大獲成功,於是今天我們聽到了這首經過高自成先生改編的《高山流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正的歷史上宋朝有多少兵力,還是被水滸傳誇大了,大家有誰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