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者
-
2 # 禪茶一味是清歡
歷史的真相比較扎心。
秦朝雖然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朝代,但是統治時間太短,只有14年就結束了。
人們都喜歡說自己的長處,秦朝統治時間,太短說自己是秦人不夠硬氣也不太合適。
那唐人呢?
唐朝雖然統治華廈二百多年,但是唐太宗李世民是有三分之二鮮卑血統,李世民老婆長孫皇后,母親竇皇后,奶奶獨孤皇后都是純正鮮卑血統,對於以儒家文化為正統的漢人在心裡上多少有些排斥的。唐朝的影響力也很大,但是和漢朝比還差點意思。
再看強漢
漢朝經歷了405年,統治時間比較長,打通了絲綢之路,經濟和文化影響力就比較大,漢代又是以儒家農耕文化為主,強漢又出了千古大帝漢高祖,遠征匈奴的漢武帝,力挽狂瀾的光武帝,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出現了《史記》這樣的鉅著,出現了包融天下的偉大胸懷,出現了~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英雄豪傑。
由於兩千多年漢民族儒家文化巨大長久的影響,很多少數民族被不斷的融合,這也是為什麼鮮卑,契丹等少數民族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只不過他們認同漢民族儒家文化,逐漸的融合了,融合到了漢民族這個大家庭。
-
3 # 三顧驚鴻毛
秦人是不可能的,願意自稱秦人的可能只有秦地,“秦人”這個認知除了秦地,從來沒有在其他地域普及過,秦朝統治的時間太短,也沒有形成文化認同。
拋開現代人的“強秦”思維,秦之後的華夏民族先輩,對秦朝壓根喜歡不起來。也不用對秦朝洗白,它確實有暴政,不是不殺大臣,不好美色,不代表秦始皇就不是暴君,暴君的標準可不能變成變成統治階級內部的事,這屬於屁股坐歪了,佔據主體數量的百姓們,他們的體驗以及生死存亡,才是要重點考慮的內容。
高強度的壓迫政策確實存在,有人喜歡用一些出土文物對秦洗白,我只能說是想多了。那些文物貨真價實也改變不了暴政的事實,為什麼?
因為如果秦朝沒有暴政,劉邦就不該釋放役卒逃亡芒碭山,陳勝吳廣起義就不該有響應的,項羽就不該組織起強大的義軍,他也不該有那麼大的號召力,章邯也不該統帥數十萬的囚徒軍,英布更不該叫黥布,秦朝修建的萬里長城也不該出現,秦直道的工程也不該出現等等。
秦朝暴政的結論是那一時期綜合事件的體現,是一個完整歷史體系下的結論。可以推翻這個結論,但僅靠個別出土文物是沒有這個份量的,更何況這些文物也沒個定性的說法。
這也不影響我們後人認為秦始皇是個偉大的帝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等,但千古一帝和暴君也不衝突。我們後人是受益的,當時的政策影響不到現在的我們,反而能受其庇護。
但還是要說我們的傾向不代表封建社會先輩的傾向,對於真實生存在秦朝統治下的先民們,讓你去修長城不給錢不說,還可能累死,能認同這個模式再說不是暴政才有份量。
唐人為什麼認同度也不高?它確實是經濟軍事文化都很強的巔峰,除了時間上比較晚,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唐朝的文化成分太複雜,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歷代中原王朝的統治集團就沒有比唐朝複雜的了。
不說李唐皇室的胡風盛行,開國功臣也很多胡人,如長孫氏,尉遲氏、阿史那家族、屈突通、契苾何力等等,到後來的黑齒常之、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安祿山、史思明,僕固懷恩等,以及王朝末期的李克用家族,囊括了突厥、鮮卑、奚族、契丹,鐵勒,高麗、沙陀、粟特族等等,這些名將的背後都是各種民族文化的加入融合。唐朝的確屬於漢人王朝,但在民族文化的傳承上,代表性不夠強烈。
漢朝的優勢就很明顯了,它很純粹,那個時代的民族文化比較純正。
這就有說法了,漢朝的文化流派主要有兩家,道家和儒家,即便不認同後世被篡改的亂七八糟的儒文化,也得承認,其源頭是易經文化的發展,畢竟《易經》是儒家五經之首,道家就更不用說了,純的不能再純了。在文化上,漢朝延續了先賢道統,周禮和易經的傳統文化都得到了繼承。
如果說秦朝是軍事上統一了華夏,那麼漢朝就是文化上統一了華夏,使華夏民族形成了凝聚力,這算是文化上的“大一統”,意義十分重大,其關鍵人物就是漢武帝。
事實上,漢武帝也有暴君傾向,只不過大家都不愛提。武帝后期的國民
生活不會比秦末好多少,人口也是鉅額損失,但與秦末的區別是,國民仍對這個國家存有的信心。同樣糟糕的生存狀況,秦末是讓人看不到未來的那種,它的治國理念就是這樣固定的,而武帝卻是因為戰爭,為了民族的尊嚴和這個國家的未來,犧牲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但這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會停止,未來會好的,國民就對這個國家存有希望。
漢武帝的偉大不是隻取決於打贏了漢匈之戰,雖然那也是他偉業,重點還在於漢民族文化統一的關鍵人物,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的一點,說漢武帝是塑造漢民族的奠基人絲毫不為過。
武帝之前的漢朝並不是一個思想認知統一的國度,這從《史記》的稱呼中就能看出端倪,司馬遷的記載不會說臨淄人,曲阜人如何,而是說齊人和魯人如何,而在漢末就可以說河東關雲長,常山趙子龍,東萊太史慈等等,他們未必真這麼說,但這麼說是合理的,不同時代的稱呼代表對“漢統”認同程度不同,晉人關雲長和河東關雲長是有不同含義的。
此外,在漢武帝之前的封國傳統也是一種體現,代國的人就是代人,齊國的人就是齊人,他們都不會自認為漢人,他們的王是代王,齊王,對於皇帝,他們的認知是漢廷的王,這是八百年西周封國的慣性,對皇帝的理解仍有周天子的印記,這種歷史慣性在武帝這裡就截止了。
漢武帝的中央集權措施,是一整套完整的改造體系,所謂推恩令只是其中的一環,開監察體系,設內朝官,制定了漢律的框架,發展察舉制,改造國內防衛體系,軍事改革,曆法改革,幣制改革,經濟政策改革,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太學官學等等,每一個內容都是後代皇帝排隊學的東西。
可以說漢武帝對國家行政體系,思想體系,軍事體系,政治模式的全面改革,才塑造了了一個“大一統”漢文化群體,再加上贏得漢匈之戰的曠世之功,大幅提高了國民對漢朝的擁護,這才逐漸使這個文化認同的固化下來。
對於漢武帝獨尊儒術的事,有很多人憤憤不平,其實大可不必,因為那個時代沒有更好的選擇。為了治理這個“不穩定”的王朝,漢武帝是操碎了心,他曾數次下聖旨在全國徵召人才,舉辦“賢良大會”,言辭懇切,直戳人心:夫本仁祖義,褒德祿賢,勸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由昌也。朕夙興夜寐,嘉與宇內之士臻於斯路……
想想一代帝王,夜不能寐,盼望著與天下仁人志士共議“三皇五帝”的昌盛之路,也是不容易了。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像董仲舒,東方朔,公孫弘等等的人才,都是漢武帝在“賢良大會”上以當面策問的方式,從天下人才中選擇出來的, 那個時代的頂尖人才們最終給出了“外儒內法”的解決方案,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當時最合適的,至於後來的路,只能說是後人的選擇了。
-
4 # 魯南打鬼人
你提的問題很好,也很重要。把中原人(今天的華人)稱為漢人,其始很晚,在元戲曲中多使用,初是漢子,指中原的男子,元入主中原,漢人廣泛使用,延伸到漢族,這是一個錯誤。漢人,是為區分蒙人。蒙人就是蒙族,但是,漢人不是漢族,而是指華人。它的標準是說漢話使用漢字。
你問,為什麼不稱秦人呢?為什麼不稱唐人呢?你這是少見多怪了!美國到處是唐人街,唐人社群,你沒去過總聽說過。英語cluna,來自漢語音譯。由此我們可知,漢人是外來語,漢朝大一統,外國來賓很多,至今留下絲綢之路。真正稱華人為漢人漢族,始於元朝,但是僅是口語。華人自稱漢人,卻必須是下南洋謀生。問:r哪裡人?答:我是漢人。
明白這些,你才明白:漢人是指古代的華人,今天我們統指華人。
-
5 # 長沙熊哥
漢人就是從漢朝開始的大一統稱呼,當時秦朝統一後,秦國只代表戰國七雄之一的國家,而且秦朝比較短命,漢朝建立後,中華民族才統一稱為漢族。
而且歷史上漢朝也是中華民族最鼎盛的時期,後面的朝代五一能超過。所以大家都以漢族為榮。首先漢朝的天文數字醫學等等都是無法超越的,最開始由蔡倫的造紙術改變了文化傳承,秦國遺留下來的煉丹師又在漢朝發明了火藥,畢生又做了活字印刷。九章算術是漢朝的,祖沖之的圓周率等等都代表了數學的最高水平。華佗是漢朝的,張仲景,孫思邈是漢朝的,代表中國最高醫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義都是漢朝的,包括三國演義的種種做人做事戰爭的奇妙。漢朝囊括了中國有史以來最高的物理,數學,醫學,文學,道家等等發明創造。自從唐朝開始就消亡了,開始由唐詩宋詞清八股來消磨時間。所以大家以漢族自居。
-
6 # 有一講壹
嶺南廣府說粵語的人,從古至今,從當地到外埠都只自稱唐人,從不承認自己是漢人,廣府人自稱唐人跟唐朝並沒有任何關係,廣府唐地自古就存在,堯受封於唐地才有了唐堯稱號。
-
7 # 長風一笑254532395
劉邦之前無漢人,有周人,齊人,秦人,楚人,等等幾十上百人別稱(華夏族人)就山東,山西,晉魏燕趙,等等。什麼這人那人
-
8 # dhrldu2
我們是漢人,可不是豫人,我們是漢族,也不是豫族。褒姒是漢中人,大禹是漢中人,漢即是夏,夏即是漢,中國是漢人實至名歸。
1、大荒西經:西南海外,啟做九歌於天穆之野
竹書紀年:鯀生於天穆之陽。
天穆之陽就是漢中。
2、海外西經:自西南陬至西北陬,
3、海外南經:①結胸國……⑤三苗國,三苗國就是湖北,結胸國。
海外西經,完美的表述了寶雞、漢中、四川、湖北荊州的地理關係,堪稱完美。
海外西經的最北端是長股國。
4、海外北經的最西端是長股國。自西北陬至東北陬者
①長股國,河套幾字灣的最西端。
②鐘山,也就是今天的陰山。
④再往西,就是陶寺遺址,而山海經記載了,禹攻相柳,摧毀相柳囯的事實,陶寺廢墟是不是就是相柳囯呢?契合度如此完美,山海經當真是天下第一奇書
中國文化是發源於漢中的,這裡不僅是大漢朝的由來,更是華夏民族的由來。
-
9 # 無事翻書有空說話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回答起來卻有難度。從秦朝統一中國算起,歷史上有二十四個王朝,許多朝代都有輝煌時期,我們為什不稱為秦人、唐人、宋人,而稱我們為漢人、漢字、漢文化。這裡邊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
秦帝國對中國起到奠基作用,它以強大的武力統一了中國,結束了東周、西周、春秋、戰國一千多年的戰亂,廢除封建制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法規,統一度量衡。但是它存在著重大的歷史錯誤,一是它的政權只存在了十五年時間,還沒有進入穩定成熟期,二是焚書坑儒,得罪了普天下的讀書人,從賈誼的《過秦論》到司馬遷的《史記》,都在檢討秦朝的治國理政失誤,而讓漢朝收攬了中華文明。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它的經濟文化影響到世界格局。文化經濟交流走遍世界。流行至今的唐裝、唐人街就是證明。但它在思想文化上沒有建樹,而道教、佛教都鼓吹出世哲學,極大地約束了文明進步。也許開國皇帝李世民有四分之三的外族血統,不符合民族的正統觀念,或者是一個重要因素。
大宋王朝的經濟繁榮無與倫比,一幅《清明上河圖》作了淋漓盡致的描述。據說它的大陸生產總值己達到世界的二分之一。但它鑄劍為犁的治國理念,使軍事力量十分羸弱,以至於兩個皇帝被外族俘虜,國家被少數民族征服,成為奇恥大辱。
漢朝雖然被分為東西兩漢,但它在思想文化上對中國起到奠基作用。司馬遷的《史記》建立了正規道統,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述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才有了漢族、漢人、漢語、漢服的正式稱謂。
一家之言,不吝賜教!
-
10 # 皮蛋的皮蛋的蛋
“漢人”不是一個族群概念,而是一種文化群概念,先秦時期其實已經有華夏的概念,但漢人這一概念,關鍵的時期還是在漢朝。
回覆列表
是漢武帝,衛青,霍去病這些英雄賦予了我們民族尚武的氣質,也是這些英雄為我們民族打下了錦繡江山,可是宋朝之後崇文抑武。
首先是漢朝在漢武帝時期任用衛青、霍去病等人北攻匈奴 , 一改之前皇帝的和親政策 , 和匈奴正面開戰 , 一場又一場的戰役打得匈奴直接跑到現在的歐洲地區了 , 當時的那個地區還是羅馬帝國時代 , 而羅馬帝國時代在那時的打仗水平還比較落後 , 打不過匈奴因為漢武帝把方式北方的巨大憂患匈奴打跑了 , 所以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事件 , 人民因此自豪 , 所以自稱漢族人 , 有文化 , 有藝術水平 , 打仗又強 , 民族自豪感一下就上來了 , 再一個跟西域部分通商 , 瞭解到西瓜等水果 , 見識了世界等於跟過去的諸侯國亂戰、非常貧困等完全不同 。因為秦朝之前諸侯國亂戰已經持續非常之久了 , 百姓們痛苦不堪 , 一代一代看不到希望 , 而漢朝統一了國家之後 , 首先是休養生息 , 首當其衝的是皇帝 , 漢朝的皇帝和清朝的皇帝不一樣 , 清朝皇帝以勤政著稱 , 天天都上朝 , 而漢代的皇帝 , 一週能上兩三次朝就不錯了 , 所以不給人民很重的壓力 , 而外部又沒有什麼壓力 , 所以經過了幾代君王后 , 漢朝的糧倉都是爆滿的 , 所以這個時候 , 北部的匈奴之患被年輕的漢武帝提上了日程 , 打!並且以匈奴從家裡被趕跑到羅馬帝國而榮耀地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