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因為國力的差距簡直可以說是叫花子與龍王比寶。

    現代戰爭都是以經濟力量和科技水平作為支撐。美國工業產值在1880年便超過英國居於世界第一位,科技水平也引領新潮,如鐵甲艦、電報、電話、飛機、汽車等都是美華人首創。只是因北美大洲有特殊安全環境,美國軍費長期不算多,卻有民用轉軍用的巨大潛力。

    經濟和科技實力轉化為軍力,需要良好的組織能力和一定的時間。美國社會看似散漫,卻有很強的管理能力。珍珠港事件後,美國的人力、物力馬上動員起來。只是因過去長期和平主義觀念嚴重,這一動員耗費了較長時間。1942年內,美軍還不能向太平洋戰場和歐洲戰場投入太多的戰艦、飛機,直至1943年以後其強大的戰爭機器才全面開動起來。

    日本發動對美戰爭時自認物質基礎差,想依靠軍人信奉“武士道”和民眾“勤勞奉仕”這種世界獨一無二的瘋狂精神取勝。歷史卻證明,精神煽動在短期內確能驅動人做出違反常規的狂熱之舉,從長遠看還是物質力量起決定作用。太平洋戰爭共進行了三年八個月,美國民心士氣始終高昂,日本軍民的意志卻從亢奮走向沮喪,正是由兩國的經濟實力所決定。

    從1942年起,美國為優先保障軍需,對輪胎、汽油、食糖、咖啡、天然氣實行配給,翌年又對衣服、鞋限量購買。不過其國內糧食在戰時一再增產,消費品的產量還能滿足居民正常需求,例如每人每天還能供應煮一杯量的咖啡。除政府配給的食品,美華人還能到農貿市場購物,人稱參戰各國中只有美國的餐桌未受影響。

    戰爭期間美國農業有了大發展,關鍵是原來的生產條件好,戰時需求增長又刺激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1945年的農業產值比戰前高出20%,並以機械動力徹底代替了畜力。戰時美國糧肉自給有餘,還向英國、蘇聯提供了大量農產品。1944年有400多萬美軍出征海外,據統計消費了10億瓶可口可樂。美軍儘管顧忌犧牲,作戰謹慎,戰場形勢絕望時還允許官兵投降,不過從總體看軍民的戰鬥意志一直還比較高。

    戰爭初期的日本人大多擁護政府的擴張政策,並非是因其國民天性好戰,而是以往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都有不少掠奪品,提升了國力並改善了民眾生活。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時,日本眾多民眾也認為對外“開拓”能解決自己的經濟困難並開創美好前景。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雖強調“以戰養戰”即就地掠奪,卻因中國軍民的抵抗尤其是中共領導的游擊戰破壞了日軍後方,作戰消耗已大於掠奪所得。侵華戰爭又使日本出口大受影響,1938年貿易額下降了四分之一,這對依賴外來資源的經濟自然形成打擊。按後來日本經濟界計算,1938年日本產值達到了太平洋戰爭前的頂峰,隨之便逐年下降。

    同年4月28日,日本政府以釋出《國民精神總動員基本方針》為開端,開始實施消費品配給。從1939至1941年,日本進一步壓縮民用,集中力發展軍工,當時強調的“非常時期國民生活方式”對居民特別提出幾點要求:

    禁止人們相互送禮;

    禁止舉行私務宴會;

    禁止穿奢華服裝,提倡節儉的“國民服”;

    禁止亂浪費,提倡國民將餘錢用於儲蓄。

    從表面統計看,1939年以後日本軍工業和重工業產量還在增長,卻是以壓縮民用品生產為代價。1941年末日本對居民每日配給的主食大米、大麥只有330克,靠薯類等雜糧補充才避免捱餓。當時多數國民寄希望於奪取南洋廣大富庶區,還能暫時忍耐生活困難。

    日軍攻下新加坡後,政府一度向居民表示慰勞增加了配給,隨後又強調“節儉奉公”實行壓縮。除了不許隨便吃肉,政府又以節省燃料為名不許在家內洗澡(日本人有每天沐浴的習慣)而只許到澡堂泡大池子。警察還到各戶蒐羅金屬,每家只許留一口鍋和一個鐵桶。

    日本當局以法西斯式手段勒緊老百姓褲腰帶,民間怨聲載道便壓倒了歡呼之聲。其後方軍民雖在廣播中只聽到“赫赫戰功”,看到的卻是“戰歿通知書”和歸來傷兵越來越多,日子越來越苦。1943年和1944年居民每日口糧配給降至300克,1945年又降低20%,雜糧也難搞到,普通日本人就此嚐到飢餓滋味,軍隊的供應也越來越差。

    到了戰爭後期,日軍因受傳統的神道教和《戰陣訓》中不許當俘虜的要求束縛,大多數人還至死不願當俘虜,作戰精神卻已經很差,戰場上一觸即潰的現象已非常普遍。

    太平洋戰爭後期,美軍所到之處,巧克力、可口可樂、口香糖和野戰飯盒都成為官兵隨身不離的幾件受用物。外表吊兒郎當的美國大兵,所到之處總是嚼著巧克力和口香糖,高興時還向周圍兒童撒發。美軍進駐日本後,當地人看到這一情景也大都羨慕不已,並從內心咒罵軍部頭目當初對美開戰太愚蠢。過去日軍經理學校(即後勤學校)教材上強調一條原理一“補給就是士氣”,這一條在自己的軍隊和國民身上也果然應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親病重,叫男友回家,說要工作,我是不是也要這樣對待他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