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音樂西遊

    上個星期六(3月24日),2018年的“地球一小時”在全球多個城市進行,但效果和影響力卻大打折扣,甚至還遭到了群嘲,被人戲稱為“形式主義批判一小時”,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1、活動的意義被無限拔高。

    “地球一小時”活動本身僅僅就是為了宣傳環保而已,現在卻成為了道德綁架的利器。講一個我自己的事情吧,我平時出門隨手關燈,列印也是雙面,隨手關閉水龍頭,出門基本靠走或者公共汽車,算下來我也是一個相當環保的人,就在地球一小時我沒怎麼參與,照樣該吃吃該喝喝,然後被朋友說不夠環保,因為我沒參加“地球一小時”的活動,這種說法相當可笑,我參加這個活動就環保了,我不參加就不環保了?我並沒覺得停一小時的電能省多少資源,因為環保是跟著自己一輩子的事情,不是一時的頭腦衝動辦個活動就能環保的,環保是落實到生活中的事情,實話是這個活動的意義被無限拔高了。

    2、活動流於形式,本身並無實際效果。

    “地球一小時”的活動出發點是好的,畢竟中國大多數的城市都飽受霧霾的困擾,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是非常必要的,但宣傳環保是好事,但是地球一小時活動非但不會起到節能環保的作用,而且還會給國家資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事實上,燈一開一關損耗更大,環保既是小事又是大事,我們每個人都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到環保,那就是莫大的善舉了。

    3、形式單一無趣,參與者已經沒有新意。

    “地球一小時”活動在剛進入中國時,國民都充滿了新鮮感,許多媒體也大肆進行宣傳報道,這個活動一時之間被炒的火熱,但活動的形式是固定的,剛參加的時候還圖一時新鮮,但近兩年因為單一的形式,已經缺乏參與和報道的價值了。活動缺乏熱度,參與者的興趣大減。

    每個人做好生活細節中的環保工作,比形式主義的那一個小時強多了。

  • 2 # 烽火冰河

    地球1小時也稱關燈一小時,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07年向全球發出的一項倡議:呼籲個人、社群、企業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後一個星期六20:30~21:30期間熄燈1小時,以此來激發人們對保護地球的責任感。

    這個活動是一個具有環保意義的活動,正在推廣和普及的一項活動。

    但是每一種活動時間久了都會被人利用,被人包裝。環保的活動可以訴商業運作,讓人在更歡快的情況下體驗到地球的艱辛,讓人因為這活動挺好玩挺酷而更樂意去接受宣傳的環保理念。在聽慣了環保宣講的大道理後看到輕鬆有趣的方式也挺好,但是環保的核心卻要牢記。但是很多人卻忘記了,例如2018年地球一小時,上海迪士尼發起煙火秀,背景就是關了燈的城堡。2013年上海香格里拉酒店508位員工,為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最多人同時吹滅蠟燭”,在地球一小時擺上蠟燭造型。

    華人可以把任何節日過成情人節,這就是一種利益的驅動。停電一小時怎麼辦,點亮蠟燭來個浪漫的燭光晚餐,還要喊口號:我們環保的愛情!要知道聖誕節、萬聖節、雙十一等是人類大規模活動的節日,是造成地球最大負擔的日子。

    所以把一個環保節日過成了最不環保的節日,就太諷刺了。所以很多網友認為越是形式主義,出現的排放越大,環保節約要在平時。 我們要在日常經常性的普及節能環保的意識,推動環保理念的潮流。而不能像三月學雷鋒一陣風,現在乾脆連風都懶得颳了。

    全世界熱愛環保的人士,要自身過硬,自身的每一個習慣都要很好起到示範作用,並以專業而善意地引導更多人參與“地球一小時”,反對一些商家團體利用該理念造成實質上的汙染。畢竟你環保活動自身都不環保是一個很大的BUG。引發嘲笑抵制是正常的。

    我對這項活動持有的態度是在:別過成燭光晚餐情人節就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上學,你給老師送過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