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之善

    老子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依據老子的“有”與“無”的哲理本義,我可以在哲學範疇給出最為普遍性道之德(道德)的定義:

    道之性中,“有與無”共同存在,而且是“有”中的陰陽雙方產生“無”,則“無以勢之行”之形式,推動“有”中陰陽雙方之“和”之目的,稱之為道之德。

    注:老子稱謂的“有”與“無”,是一對最為普遍性存在的哲理名詞;非科學範疇中是一對反義的名詞。

    道之德,是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宇宙萬物生化的行為原則),也就是人類世界之上最高、最為普遍性的道德普遍原則。

    道德普遍原則,必須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須普遍有效適用於一切場合和一切人,即適用於宇宙萬物(不涉及具體的人、習俗、宗教、意識形態)。也就是說,針對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則能夠作為人類相對行為標準秩序的終極絕對標準來接受。

    中國古哲人稱謂的道之德(道德)不是西語“Morality”。西方哲學中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充其量可以認為狹義的、相對性人的倫理道德。

    西方哲學是沒有“道德”觀及哲理學說,也就是說,西方哲學是無法解釋回答“上帝”(宇宙本體)與“上帝的行為原則”(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岀版社,2015。

  • 2 # 金剛六祖禪

    道德經,它不能用主觀和客觀來這樣定義它的。如果用這樣的東西或詞語去定義它本身就是錯的了。準確的說是一合相,什麼是一合相呢?金剛經說:所說一合相,就是不可說,而世人貪著其一、其是罷了……!這個怎麼說呢?道德經說:有無為道,而有無是同出異名,為一合相……!佛家說,有無即如水之與泡。水起名泡,泡化名水,這個就是同出異名,為一合相了……!用現代科學來說,就像是動靜,同出異名,為一合相……!動之與靜,你怎麼去分別它,也只不過是非動非靜,參照參考物不同而得出來的結論不同罷了,實際上它們是一個整體,一合相,同出異名而已……!是我們人給他們去下的定義而已……!道也是如是的,它本身就是包含了客觀和主觀,所以說道本一,而其它的是人給它下定義而已,有無同出異名,為一合相,說有說無,說客觀主觀,那是你自己給它們參照物不同,而結論不同而已……!

  • 3 # 快樂遠山UH

    《道》是主客觀同現。《德》是主觀臆想,《理》是客觀念想。道德與道理是人(生物)從感知文化到認識文化的結果。

  • 4 # 於無聲處沒有雷

    “道德”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這樣說矛盾麼?不矛盾。

    想想看,先來後到的道德原則,是人類生產實踐中獲得的感悟。比如,某甲先發現一個果子,按先來先得的原則這果子由某甲佔有。這就是“客觀性”的,如果乙憑體能強丶個子大就可以奪為已有是必引起“爭鬥”,這在幼兒爭玩具是不是展示了人類初期的蒙隴狀態?

    再舉一例,尊老愛幼。人都會有幼小和衰老之時,當你老弱之時,年輕力壯者歧視丶欺負你是什麼感受?這就有了“尊老愛幼”的道德操守。所以,一切道德原則都是從客觀事實中感悟到覺悟所形成的主觀自覺和行為,而不是誰憑空腦子裡想出來的。

    為不引起爭奪,仇恨,這就有了“先來後到”丶“尊老愛幼”的“道德原則”從而達到自我約束和自覺遵守這一“道德原則”,這又具有“主觀性”和“社會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曉,一個認真搞事業且低調的寶藏男孩,為什麼被老婆不停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