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戈

    機頭是否開向下的透明視窗以便導航或瞄準,與機載電子裝置的發展直接相關。最初,所有飛機即使不開這樣的窗,也必須保持寬敞的向下視野,因為那時全靠目視導航,必須清楚地看到地形地物。當然,很長一段時間飛機飛行高度不高,機艙並不氣密,從側面探出頭去也能看到下面,只是飛機大了,航程遠了,機組人員多了,就最好為Navigator設一個視野好的專用視窗。

    然而,戰後各種無線電導航技術興起後,按理不太需要這種視窗了,但這些導航手段需要在地面設定導航臺或攜帶導航雷達。對軍用的運輸機和轟炸機等遠端機種來說,必須防備戰時這些導航裝置失靈,因而導航員的下視條件和計算能力仍非常重要,相信你記憶中那些有機頭透明罩的機型主要是指這一時期的產物。

    其中華人印象最深的當然是以安-12為原型仿製的運-8運輸機(如圖),以及直接引進的伊爾-76運輸機,分別以伊爾-28和圖-16為原型仿製的轟-5、轟-6轟炸機。

    由於作戰需要和中國航空電子技術長期的落後,這些機型除轟-5已退役外,其餘的直到近十年,其後續改型才逐步取消了機頭透明整流罩。這也意味著它們的導航開始主要依靠衛星導航,那隻需要有接收天線即可。值得注意的是,以安-26為原型仿製的運-7系列一開始就沒有這種視窗,但安-26的一種變型安-30作為測繪機又增加了這種視窗。

    導航裝置足夠先進後,導航員這個機組崗位也逐步消失,機組最少只需兩人。不過安-22和伊爾-76擁有導航雷達也不晚,仍將導航視窗與雷達罩並存很久,則是因為蘇聯地域太遼闊,導航保障差,以及蘇軍高度重視惡劣條件下先進裝置失靈的備份手段。

    在世界範圍,有這種視窗的機型也主要是上述蘇制機型的遺蹟,西方機型較早消除了這種設計,其最後的機型均是二戰時期的型號了。

    另外,這種視窗主要出現在遠端運輸機和轟炸機上,對較小的戰術運輸機不是必需。海上巡邏機更特殊,它無法依賴目視導航,一誕生就需要成熟的無線電導航,近距離的目視搜尋也完全能靠側面視窗解決,因而也不需要這種視窗。另一些專用的陸軍觀察機雖然急需對地觀察視野,但因為機體小,正側面視窗很大,下視視野也夠用。直升機也類似,其下視視窗至今相當普遍,但那主要是因為它垂直起降需要下視視野,而不是你說的領航或瞄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存錢正在成為年輕人的新風潮,存錢原因也更遙遠、更模糊,怎麼看待這一現象?你會“存錢上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