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產隊長老楊

    問:村莊以某姓開頭,但是村子裡該姓的人卻很少是怎麼回事?

    村莊以某姓開頭,是立村時就是某姓人立的村,或是此村立村時就是某姓為主,或是人多,或是大哥,或是立村時某姓人最有影響力等。後來由於某種原因,村中姓氏變遷,立村的主姓人遷走的多,沒遷走的卻是雜姓人,開頭的某姓雖人少或沒人了,但原村名被遠近都記住,就留下了。

    比如張家堡沒有姓張的,許家堡沒有姓許的,劉家堡都姓了陳,陳家堡都姓了宋,于家堡的于姓很少李姓卻最多,只有王家堡還是王姓大戶。村裡某姓氏立村打頭,到後來卻讓別的不是立村姓氏的鳩佔了鵲巢。

    我們大汪莊,明永樂十八年立村,是劉王楊表兄弟三人由洪洞大槐樹遷來,因王姓為大表哥,所以立村大王莊,但是本村地勢最低,汛期三縣的水都往這裡流,三十里外有個大王莊,為了區分,我們村就在村名前而加了一個"水″字叫水大王莊。再後來村名簡化,把水大王莊的"水″字去掉,在王字前面加了個三點水,就變成"大汪莊″了,其實本村哪裡來的姓"汪″的,立村時也沒有"汪″姓呀,但村名卻叫大汪莊。

    後來因為十年九澇大水汪汪,村裡人紛紛外遷,劉姓和王姓都遷走了,到民國初年,村裡王姓剩兩家,劉姓剩兩家,只剩下楊姓大戶了,而來了一家李姓親戚,一百多年的今天李姓倒成了僅次於楊姓的大戶了,但李姓根本不是立村的姓氏,楊姓雖是立村人,但在表兄弟中排為老三,六百年後卻成了大戶。

    由大王莊變成水大王莊又變成了大汪莊,本來是以長兄王姓為主立村,卻演變成跟汪姓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大汪莊了。

  • 2 # 趙雲214402335

    在臨沂蒙陰有一個小村莊名叫高家莊,但是村裡沒有一家姓高的,相傳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家姓高的在此建村,這家的女兒在朝廷為妃,他們家的兒子在朝廷為官,這家仗著權勢逼著他們的鄰居把祖宅給他們家,他們家建豪宅,但是他們的鄰居不同意,於是他家就利用權勢得到了他們的祖宅,並把這家的兒子逼死了,這家上告無門,有一天他們村來了一個道士,道士對這家欺男霸女很氣憤,對這家的鄰居表示很同情,他和這家鄰居說:這家勢力很大,你是告不贏的,但是善惡終有報,你晚上在子時十分去他家的祖墳上去,到時候他家的墳頭上會開很多菊花,你只要把最高的三朵給掐下來就行了,但是這個鄰居恨透了這家權貴,他在子時十分把他家墳頭上的菊花連根拔了,道士知道後責怪這家的鄰居做的太絕了,後來說了句天意啊!果然過了幾個月,朝廷有人謀反,這家被牽連滿門抄斬,高姓在高家莊就沒有了,因為高家是被滿門抄斬的,所以後來有姓高的也就不會在此落戶了

  • 3 # 快樂心靈之緣

    村莊以姓氏開頭取名字,是因為在過去的舊時代是種地大戶,窮人都是在來至不同的村莊去給有地多的人種地,所以說一直把那個大戶人家的姓氏名字,來帶替這個村莊的名字。因為有名姓的大戶在方圓百而八十里都能知道,外來人走著問著來這個村也更好打聽到!

  • 4 # 信馬無疆亞克西

    這樣的村莊一般歷史都很悠久,蘇魯豫皖地區居多,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就拿劉邦故里來說吧,自劉邦從村裡遷走後,所剩為數不多的劉姓族人,2000多年曆經戰亂,劉姓族人避戰禍逃離故鄉,後來姓金的再次定居,劉莊姓劉的沒了,大部分都是姓金的人了。,

  • 5 # 緣起風飛

    這個倒是確實存在這種現象,時間是最好的“修理師”,在歲月的侵蝕下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而中國的村莊很大一部分都是遵循這樣的規律,畢竟這和中國的傳統以及歷史發展的遺留有著很重要的原因。中國古代最早延續的是部落制,氏族制,一個姓氏往往都是居住在一起的,有著血緣親情的關係,鄰里之間的關係更團結更有凝聚力。而作為村莊是落後的體制也是最接近傳統習俗的,所以一個村子大多也是一個姓氏的人,那麼,這個村子以這個姓氏為名也就自然而然了。

    至於我們這個大村叫孫埒村,應該也是這樣的由來吧。但是找盡幾個小村落也沒發現幾個姓孫的,也就以前的村書記姓孫。反倒是其他幾個姓比較多,熊姓,劉姓,江姓人比較多一點。而這些姓又很好的闡述了這個傳統。基本上每個姓氏就是一個小村莊,好幾個小村莊才合成一個大的村莊。

    目前孫埒村的構成是由9個組,但是熊姓村子就佔了三個組,其中劉姓佔了兩個組,黃姓一個村,石姓一個組江姓兩個組。都算是比較純正的姓氏村莊了。

    而聽老一輩人講,最開始的構造並不是這樣的,至少以前的村子並沒有這麼大,而現在的熊劉兩村的地界最開始只是到劉村那裡就沒有了,亦或者熊村這一塊的地方之前也是歸屬於劉村的吧,具體情形現在也不是太明瞭,好在國土是共有的,這種情況影響不大。

    所以總體來說,這一小塊地方應該都是屬於劉村的,他們才是本地的土著。而我們熊姓先輩是在五世之前從江西馬回嶺的地方搬過來的。當時應該是熊氏天祖帶著五個兒子來這邊立足討生活。

    一個家庭來到一個異姓的村子生活肯定是不容易的,雖然作為現在新社會的我們體驗不到的,但是從老一輩那裡聽得,即便是到了上三代劉姓對於熊姓還是不友好。想想當初天祖帶著五個高祖在這邊生活肯定是不易的,畢竟是外來者,一家怎麼也對抗不了一族的。也聽說了不少劉村使壞阻止熊氏的發展,但是先祖們毅然闖出了一番天地。壓迫只會使人成長,這個定律也一直沒有變。

    曾經的“龐然大物”劉村在這百多年的發展中幾乎是原地踏步,反倒是被壓迫的熊氏突破重重阻礙發展迅猛,由當初的一家開枝散葉到現在已經逾千家了,反而超過了劉村,成為大姓村了。這也不過百多年的歷史就發生瞭如此的變化又何況於其他呢?

    歷史就是歷史,時間就是歷史程序的推動者,時間可以抹平滄海桑田一樣可以改變世事。和平時代都可以發生這種情況,那動亂年代就更正常了。中國的近代史可謂是一部華人的悲劇史,各種欺壓、動亂、戰亂,特別是像鬼子侵華的時候,一個村子的人說沒可能就沒了,這姓氏的起落變遷不就是再正常不過了。都是歷史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的事情而已,屬於正常現象。

  • 6 # 張金定

    這主要是歷史原因,以姓、命名的村莊,起始一定有這個姓,一是大戶,二是有一定影響力,後來兵荒馬亂和其他原因或舉家搬遷或絕戶。比如我們家下唐,唐崗稱上唐,我們村稱下唐。據傳從前都是唐姓居住,因為周邊有唐姓兩處老墳,每年唐姓後人都來祭拜。具體原因是唐姓老爺子有一個紈絝子弟在源汰鎮賭博,輸完了錢財,最後押上了村莊,結果把村也輸了並遷了文約,其內容是因欠錢把村莊賣給源汰染坊石xxx,北止北老溝,南止慄樹爬,東止馬河岸,西止長崗下。當源汰染坊石性拿著文約來到下唐找到唐姓祖人,拿出文約,唐姓祖人無話可說,舉家搬離下唐,全部到唐崗居住,石姓搬來後沿襲下唐至今。還有以建築物命名,如大石橋、因村東馬河建一石橋而得名,核桃樹村村據傳有棵大核桃樹,劉胡二店以劉胡二個小客店而得名,這營那營以前都住紮過軍隊,這巖那巖過去都圈過巖,比如張巖、太和巖。總之不是天方夜譚,都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 7 # 姜生辣手

    在湖北我們老家,一個村莊都是一個姓的,絕不允許有雜姓的存在。一個村莊小的十幾戶,上百人。大的村莊上千戶,幾千人都是一個姓。

    但是湖北恩施那裡一個村莊二三個姓很正常,既有姓彭的,也有姓侯的,反正異姓人家相處融洽不排斥。

    一個村莊一個姓的都建有祠堂,一個村莊幾個姓的沒有祠堂。至於村莊叫什麼名字,都是以第一個落業的姓氏家庭為主。如:第一個佔地落業的姓葉,這個地叫葉家莊,後來又有親戚姓曹過來住,組成了一個村莊。葉姓不旺,男丁少,親戚生了五六個兒子,男丁興旺。

    這就形成了該村莊雖叫葉家莊,但姓葉人少,姓曹人多。

  • 8 # 林辰愛學習

    一片地,原本沒有村莊,後來來了王姓一家或幾家,在這裡造房子定居。又陸續搬來幾家(不一定姓王),慢慢形成了村子。這就需要取一個村名,可以為外村識別。村子正對一個寺院的大門,於是就叫寺前王。意思是,這個村子最早是由王姓人家建起來的,位置在寺的前面。以後,可能還是以王姓為主,也可能王姓最少,甚至沒一戶王姓了,村子仍然叫寺前王。因為改一下村名是非常麻煩的,對本村麻煩,對別村也麻煩。

    同樣,張姓人家在一個廟的後面建了一個村,也就順理成章叫廟後張了。

  • 9 # 日月靜好AhPI

    這個很正常,一個村子用姓氏命名往往是這個村子裡的第一個住戶,或者是這個村子姓這個姓的人多,還有就是以這個村子裡的有勢力,有名望的有頭有臉的人的姓氏命名的,等等!

  • 10 # 方先生2009

    村莊以某姓開頭是這個姓氏最早在這個地方定居起的名字,後來有別的姓氏由於戰亂等原因移居過去,同時最早姓氏家族家丁不興旺。

  • 11 # 曾國華33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時代在發展,歷史在變更,人的居住地也會隨之與時俱進的。

    二、歷朝歷代,由於戰爭,往往逼使人們離鄉背井,舉家往外徒遷。因此,尤以山村不斷地徒遷落戶,配與自家姓氏,安家落戶 ,形成一個個姓氏村名了。

    三、在以姓氏命名的村莊,發展起來的,又吸引了不少的外姓人遷入,加上婚姻互通,村子就漸漸地多姓化,並隨著時間的消逝也有不少外姓人反客為主了。

    所以,朝代變更,姓氏村融入了城市化,街名取代了姓氏地名,也常常有之。

  • 12 # 宋佳榮

    這種情況很正常,我們村叫王家莊,86個姓氏1500戶近5000人沒有一戶姓王。第一生產隊姓樸的居多,第十四生產隊姓金的居多。剩下的生產隊都是各姓氏雜居。據我們村第二生產隊106歲的歐陽大爺說清朝康熙年間村裡最後一家王姓村民搬走了。從此以後王家莊再無王姓村民。這位歐陽大爺曾經是縣裡的文化局長,也當過村長。對村裡縣裡的歷史文化多有研究。第三生產隊的汪大海1901年曾經在英國留過學,也是本村第一個大學生。三大隊汪氏祠堂還有他的雕像。還有我們第十生產隊宋家,從清朝康熙年間一直出廚師。在周圍鄉村遠近聞名。

  • 13 # 嘉禾卍事興

    我們村叫郭家溝村裡就幾戶姓郭的,其實我們村以前叫過街溝,村中間有條溝後來嫌難聽改的這個名,可能當時人沒有文化,改的什麼名也是不好聽。

  • 14 # 取暖基本靠抖

    我是河北滄州人,在我們這裡這樣的情況主要分四種原因:

    一是這個村是某大地主的佃戶村,以地主的姓氏命名。比如青縣李二姐莊:據查,明永樂元年(1403年),沈、楊、顧氏先後由山西洪洞縣和大興口遷此立村。清朝乾隆年間,本村是新海縣齊家務李氏財主家的佃戶村。李氏之女二姐出嫁時,將該村陪送給她,取名李二姐莊。

    二是有紀念意義。青縣黃老人村:據查,明朝一位黃姓老人攜全家從天津寶坻來此立村,後張、褚二姓相繼遷來,黃姓老人死後,為紀念黃姓老人建村之功,故取名黃老人。

    三是明朝永樂年間政府組織大規模移民,集中由山西大槐樹,遷移到本地屯田,經過歲月變遷。原立村人已經遷移或絕戶。但村名依然保留。各種帶屯的村名基本屬於這種情況。

    四是和駐紮過的軍隊領導姓名有關。村名帶營字都屬於 這種情況。

  • 15 # 從日出之地飛來

    這只是說最初建立此村的人是姓什麼的,飲水不忘挖井人,為了紀念起見,為了尊重禮貌起見,就稱該姓村莊了。如果凡住進這個村的人家姓,都要掛進村名,那就沒意義了,而且註定難記,沒有實用性。

  • 16 # SDLJZ

    你說的這種情況很多,我老家附近有兩個村,一個叫葛莊,一個叫田莊,但是,葛莊沒有姓葛的人,田莊也沒有姓田的人了。

    出現這種情況有很多原因:

    1.成立村莊名字的那個姓氏的人搬離了這個村莊,或者那個姓氏的人已經沒有了後代,絕後了。這個村莊名字已經得到大家都認可,也得到官方登記了,村裡人也感覺沒有改換的必要了,就延續下來了。

    2.歷史上有多次大的移民,比如:湖廣填四川,山西大槐樹移民到山東等,移民到了被安置的地方,村莊名字已經存在,官方登記的名字,官方為了方便管理不想改換了,就按原來名字叫下來了。

    3.我們老家那裡很多村莊的名字是古代兵營或者屯兵等原因來的,比如:張營,李營,高營,韓屯,胡屯等,它們多數是軍官的姓氏命名的,但軍官沒有留下後人,也就沒有這個姓氏了。

    很多村莊都經歷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至於具體原因還有很多,拋磚引玉,供大家開拓思路用吧。

  • 17 # 兵哥的視角

    一個村莊以某姓氏開頭說明這個姓氏的家族最先到達這個村莊或者曾經在這個村莊人丁興旺輝煌過,但是後來這個姓氏在本村沒落了,有以下幾個原因。

    1,遷走了,有可能因為天災的原因導致出現饑荒等這個姓氏集體遷走了,然後後面的別的姓氏到達這裡最後人丁興旺發達了,但是村名沒改,我們老家就有這種例子,灣名叫段家畈但是沒有一戶姓段的。

    2,瘟疫或者單純的人丁不旺導致逐漸沒落,現在新冠剛結束,很多人以為新冠是人類破壞了環境導致的而古代沒有傳染病,實際上古代也是經常性爆發瘟疫,瘟疫爆發可能導致某個村莊大規模死亡然後被別的後來遷到本村的姓氏超越。我們村叫江衝村,但是姓江的只有十幾戶,現在我們村最多的是姓吳的,可能有上百戶人家,聽村裡老人講江姓最先到達本村所以叫江衝村,但是江姓後來沒落了。也有單純人丁不旺的,有時候很奇怪就是沒兒子,一房兩房沒兒子這個家族就沒落了!

  • 18 # 至德飾家吳公子

    這種情況很正常,貴州的馬家寨卻沒有一家姓馬的,這個寨子主要都是吳三桂的後代,由於吳三桂反清,躲避到這裡,吳三桂後裔為了紀念一名馬姓的恩人,故取名馬家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想買個長安CS55手動玄色型,質量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