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津城沐雨
-
2 # 阿金大哥要了解絲綢之路是如何形成和發展,就得先弄明白張騫出使西域的背景。
匈奴在漢初開始強大起來,不斷的南下騷擾漢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可以說對生活在邊境上的居民來說是災難。
漢朝統治者也明白匈奴人對漢朝統治的危害,無奈的是漢朝當時國力太弱,不是匈奴人的對手,就像漢高祖劉邦差點成為了匈奴人的俘虜,最後依靠陳平之策解了這白登之圍。
白登解圍之後,匈奴和和漢朝訂立盟約結為兄弟,盟約歸盟約,匈奴照樣來襲擾漢朝邊境。
劉邦為了休養生息,採納劉敬的建議,要嫁長公主與匈奴和親,呂后不答應,日夜哭泣,劉邦改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並派劉敬作為使者陪同前往。
此外漢朝每年還要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自此,漢與匈奴約定結為兄弟,各自以長城為界,兩國的關係得到暫時的緩和。
然之後,漢朝無論是在呂后掌權時期,還是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都和匈奴有過大大小小的戰爭,無奈的是國力太弱,還是不能跟匈奴硬碰硬,只能和親委曲求全。
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國力的增強,匈奴人已成為了漢朝國土穩定,邊境安寧必須要拔掉的一根刺,這個時期漢武帝也做好了與匈奴大戰的準備。
西漢王朝的統治者在跟匈奴人鬥爭的過程中,慢慢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當從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遷的大月氏有報匈奴世仇之意,但苦於無人相助,便決定派人去西域的聯絡,欲聯合大月氏,來夾攻匈奴人。
於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
在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在匈奴人堂邑父為嚮導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
可是走到河西走廊的時候,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隊,全部被抓獲,匈奴人對張騫進行軟禁,張騫就這樣在匈奴那裡呆了十年之久。
當他逃出匈奴人的管控區之後,一切都物是人非了,人家月氏人不願意和漢朝一起夾攻匈奴了,沒辦法張騫只能折返回國。。從公元前139年出發到公元前126年歸漢,共歷十三年,出發時一由原來的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可謂路途之艱險,困難之重重,不是我們所能想象到的。
第二次出使西域。
漢武帝再任張騫為中郎將,率300多名隨員,攜帶金幣絲帛等財物數千鉅萬,牛羊萬頭,出使西域。這次的目的,一個是招與匈奴有矛盾的烏孫東歸故地,以斷匈奴右臂;二個是宣揚國威,勸說西域諸國與漢聯合,使之成為漢王朝之外臣。
張騫到達烏孫時,恰逢烏孫內亂,沒有達到勸說烏孫東歸的目的。
不過,張騫的副使則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擴大了西漢王朝的政治影響,增強了相互間的瞭解。
張騫的第二次出行,烏孫等國也派來使者數十人跟隨他到達長安,這增加了漢朝和西域國家的互訪性。後來,漢朝為確保西域通道,派漢將趙破奴、王恢於元封三年(前108年)率700輕騎突襲Murano,後趙破奴又率軍數萬擊破姑師,並在酒泉至玉門關一線設立亭障,作為供應糧草的驛站和防守的哨所。
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和太初三年(前102年)兩次派貳師將軍李廣利西征大宛,迫使大宛進貢良馬幾十匹,中馬以下牡牝三千餘匹。
此後,漢政府在Murano、渠犁(今新疆塔里木河北)和輪臺(今新疆庫車縣東)駐兵屯墾,置校尉。這是漢在西域最早設立的軍事和行政機構,為後來設西域都護創造了條件。
在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派出的漢使沿著張騫的足跡,來到了今伊朗境內,並拜見了安息國國王。漢朝使臣在獻上了了華麗光潔的絲綢,安息國王非常高興,以鴕鳥蛋和一個魔術表演團回贈漢武帝,這標誌著連線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正式建立。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絲綢之路的建立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累積的,就像我們國家現在制定的“兩帶一路”的推進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是一個慢功夫,是急不得的,當一切條件都具備了,那麼就水到渠成了。
回覆列表
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互通有無,一個是軍事上的保障。
第一,互通有無。西域出產的葡萄,汗血馬等,中原沒有,而中原出產的絲綢等頗受西方人的喜愛,於是貿易往來頻繁,既有中原漢人商人去西域的,也有西域商人來到中原的,雙方互通有無,交換商品,發展貿易,商路越來越頻繁,而絲綢在貿易中又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又稱之為“絲綢之路”。
第二,軍事上的保障。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只是探探路,因為西域基本上由匈奴人控制,張騫幾經輾轉才完成使命,後來漢武帝派大將霍去病連續兩次進攻河西走廊,迫降匈奴,奪取河西走廊。後又多次大敗匈奴,使匈奴勢力撤離西域,為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掃清了道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獲得成功,與第一次相比,探索了更多的國家民族,換回大量中原缺少的東西。從此西域和中原的商人互相來往,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