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援庵講史
-
2 # 伯努利流體公式
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張之洞相比於其他三位,名聲的確是小了點。
其實,張之洞在很早的時候就有名聲,他是順天鄉試的解元,十幾歲就被太后注意到了,但是張之洞的官途並不順利,當了“司經局洗馬”後,因為這個官職升遷很難,所以翰林中用杜甫的“一洗凡馬萬古空”自嘲。但他不一樣。
可用現在的話說,張之洞作為一股清流,背後說壞話的事肯定是不會做的,上奏跟皇上皇太后對著幹出風頭的事肯定是會幹的,張之洞真正決定性的出路就是參了一本崇厚。
張之洞做洗馬是光緒五年,光緒六年就參崇厚成功了,光緒七年就升內閣學士,再升則是巡撫內則侍郎。十二月就外任山西巡撫,從此脫離京官成為地方督撫,張之洞開始了他另一個人生。
他任山西巡撫時,清查了幾十年的庫賬,整治了官場的腐敗,清除罌粟。
就任兩廣總督時,打敗法國軍隊保護緬甸。
擔任湖廣總督時,一心辦洋務,培養西式人才,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開鐵廠,布廠,創辦漢陽鐵廠,還有槍炮廠,紡織廠等等。
他為破敗的晚清朝廷嘔心瀝血。在官員貪汙的時候,一身正氣。這有幾人能做到?
可話又說回來,誰又能拯救得了當時的清政府呢?
所謂重臣,是指一位大臣對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做出的貢獻,讓國家受益的大臣;
晚清的政治環境,可以用內外交困來形容,外有洋人的堅船利炮,內有動盪的社會環境。在此等局面下,但凡能為大清延長國祚,守住疆土,造福百姓的大臣都是重臣。
而能做到以上三點的人屈指可數,張之洞就是其中一位。
一、守住疆土
1876年,厚顏無恥的左都御史完顏崇厚為了拿回割讓給俄國的伊犁,居然在不平等條約上承諾割讓伊犁西境和南境之地來換回伊犁,這其實根本不是拿回來,而是犧牲更多的是領土贖回伊犁。要債沒要成,反而搭進去新的東西。此時張之洞上《熟權俄約利害折》、《籌議交涉伊犁事宜折》等摺子,據實分析,條陳利弊,希望朝廷籌集糧餉,整軍備戰,武力奪回伊犁。最終朝廷熊口奪食,拿回伊犁。
二、治理山西,造福百姓
張之洞任山西巡撫時,清查府庫,革除腐敗,重整山西吏治。凡遇貪腐之官,盡皆革除。啟用得力的新官重整山西官場!此外,山西是鴉片重災區,百姓深受毒害,張之洞採用收繳並銷燬鴉片,禁封煙館,法辦煙商等舉措重拳禁菸。山西鐵礦石豐富,但陸運成本太高,張之洞為降低成本改行水路,將大量山西的鐵礦石銷售到各地製造局。讓山西暫時有了新氣象。
三、抗擊外辱
1885年,法軍侵佔中越邊境重鎮鎮南關(今友誼關),形勢危急。張之洞奏請調任馮子材,王孝祺等人鎮守禦敵。老將馮子材率部浴血奮戰擊敗法軍。法國茹費理內閣因此倒臺。但由於朝廷主張議和,最終勝變為敗。
此外,面對日本的多次進犯的東北、山東和臺灣,張之洞多次上書請求,籌備軍資,提早防禦,與倭寇一戰,卻均遭否決。但這不能掩蓋張之洞的愛國情懷!
四、平定內亂
晚清面對各地風起雲湧,大小不斷的起義,已經是疲於應付,而張之洞卻一如既往的採用鐵血政策,從堅決鎮壓義和團起義到捕殺自立軍首領唐才常等20餘人的行動上,一定程度上幫助清廷喘了一口氣,讓晚清在風雨飄搖中得到了些許的喘息!
五、參與變法,推行洋務
甲午戰爭失敗後,張之洞上書請求朝廷總結教訓,變法自強,尤其要推行洋務,多興實業,以圖發展壯大。為此,他身體力行,在國家的各個領域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新式學堂,大力推行洋務,興建工廠,以求實業興邦。
工業方面: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一系列企業;
教育方面:創辦了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湖北工藝學堂(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前身)等一系列學堂,其影響力時至今日,依然巨大!
政治方面: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說白了就是,大清還是帝制,但是可以引進西方的技術和制度來為帝制服務。
以上五點,站在晚清的角度上看,從其態度,行為以及成果,均讓晚清在一定意義上多存在了幾年。因此,張之洞可以稱作晚清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