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曉風殘

    一提到燕國,很多人就想起了召公。武王伐商後,將召公留在豐鎬管理西周,將周公留在洛陽。即《史記燕召公世家》中所說的“其在成王時,召王為三公: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

    周公在周成王即位時,大權獨攬,引起了包括召公等兄弟在內的不滿,周公沒有辦法,只有和召公、呂尚等妥協,才得以擊敗管叔、蔡叔的三監之亂。

    從第一任國君克,到第九代國君惠侯(周厲王共和時期),燕國均為歷史記錄,即燕國在西周時期基本上沒有記錄。這段時期,燕國應該過於弱小,就連周邊的遊牧民族都比它強。這個時候的燕國,應該是和秦國先祖一樣,本身就是東胡的一部分,除了姬姓,估計都被胡化了。

    燕國從共和時期才開始和各國有接觸。

    春秋時期的燕國事蹟聊聊可數:

    燕莊公16年,燕莊公和宋國、衛國共同攻打周惠王,支援周惠王的弟弟穨為周王。(三國時的譙周認為,這次攻打周惠王的燕國是姞姓南燕,並非我們一般認為的姬姓北燕。)

    燕莊公17年,鄭國俘虜燕仲父,而迎周惠王回來即位,趕跑穨。

    燕莊公27年,齊桓公救燕,擊敗山戎。

    燕惠公6年,燕國大夫殺姬宋,燕惠公逃跑到齊國。

    4年後,齊國和晉國共同發兵,送燕惠公回國。

    燕國毫無存在感的原因

    燕國,其實在春秋是有南燕姞姓和北燕姬姓。我們一般知道的燕國,就是北燕姬姓。燕國為什麼在西周和春秋時期毫無存在感呢?我認為原因有:

    一、燕國遠離中原,領地經濟能力太弱,不被周邊的山戎、孤竹等所滅,已經是萬幸;

    二、燕國周邊都是遊牧民族,生活習慣了也會沾染他們的習慣和思想,從本質上來說,燕國和秦國先祖一樣,其實就是東胡、西戎。因此燕國在這段時間就沒有什麼記錄的文字。

    三、由於周邊都是強大的遊牧民族,燕國經常要防備山戎等遊牧民族,沒有時間和空間休養和壯大的空間。

    燕國為什麼和齊國成為世仇

    在春秋時期,燕國和姜姓齊國非常友好,沒有什麼紛爭,齊國還兩次幫助燕國。

    到了戰國後,田氏取代了姜齊,兩國關係就開始不停了。

    最開始燕齊關係的變化,是公元前380年,齊國宣稱要救援被秦、魏攻打的南韓,突襲並奪取了燕國的桑丘。若不是魏國和趙國看著形勢不對,發兵去救燕國,燕國在當年即便不被齊國滅國,也會變成齊國的附庸。

    從此之後燕國和齊國就成為了敵國:

    公元前373年,燕國在林營擊敗齊國。

    公元前355年,齊國攻打燕國易水之地。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齊國禪位而發生的內亂,發兵佔領燕國,秦國和趙國發兵攻打在燕國的齊軍,讓燕國得以復國。

    公元前284年,燕國首先提議組建合縱破齊,以趙國為主發動五國破齊,打到齊國只剩下兩座城市。

  • 2 # 平沙趣說歷史

    首先提一下,春秋時期有兩個燕國,題目說的是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也就是春秋時期的北燕國,至於春秋時期的燕,指的其實是南燕國。

    南燕國在今天河南延津一帶,姞姓,跟鄭國通婚,在春秋初期鄭國縱橫中原的時候,南燕國也相當活躍,還曾跟衛國聯手把周王趕走,另立天子。北燕國在春秋的記載很少,即便是載有《燕召公世家》的《史記》對其記載也很簡略。

    春秋時期,夷狄勢力還很大,齊桓公稱霸時打的旗號就是“尊王攘夷”,《史記》有記載齊桓公曾經幫燕國擊退山戎,但此時還是春秋初中期,這個燕國應該是蹦躂得很歡的南燕國,而不是默默無聞的北燕。

    夷狄也不是吃素的,雖然打不過齊、晉這種大國,也跟刑、衛等國死掐百餘年,但是一朝機會到,就此翻天。大約在前660年,赤狄南下,先後滅掉邢國、衛國,衛國後來在齊國幫助下復國,狄人也被擊退,但是此後再沒了南燕國的記載,作為衛國的鄰居,怕也是被狄人滅了。

    可以說,整個春秋前中期,北燕國就是個打醬油的,或者是吃瓜群眾,在旁邊看熱鬧,但這還真不怪它,因為環境就這樣。北燕國是召公奭的封國,他是周武王的弟弟,能力出眾,周朝將他封在北燕,估計用意跟齊魯相同,齊魯對付東夷,你對付北狄。

    但是情況畢竟不同,東夷在山東,打不過就只能跳海,無處可逃,而北方遼闊,打不過就跑,過了風頭再回來,任召公奭多有能力,也無法完全驅逐北狄。北燕國也一直處在夷狄包圍中,與中原聯絡甚少,直到後來中原的夷狄被融合,齊國的邊境延伸到北燕國境,北燕與中原的聯絡才多了起來。

    聯絡一多,摩擦就有了,燕國似乎成為了齊華人叛逃的首選地點,估計是因為近,而齊燕肯定掐過架,但只是小架,後來還聯姻講和了。

    兩國結下死仇是在戰國時期。

    燕王噲五年(前316年),燕王噲不知道哪根經搭錯了,執意禪讓君位於國相子之,子之執掌燕國國政三年,進行改革,卻導致燕國大陸混亂。

    燕王噲七年(前314年),太子平與將軍市被反叛,結果攻不破王宮,將軍市被反過來攻打太子平,燕國一時間死了幾萬人,大陸局勢動盪。

    齊宣王眼饞燕國的領土,趁機發兵,攻破燕國,燕王噲被殺,子之也被齊人抓住砍成肉醬。眼看齊國就要獨吞燕國,趙國坐不住了,趙武靈王派兵將燕王噲庶子公子職送回燕國,立為燕王,是為燕昭王。

    在趙國的干預下,原本佔據燕國大量領土的齊國無奈退兵,但是兩國的血海深仇算是結下了。

    燕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極力招攬人才,意圖振興傷痕累累的燕國。燕昭王愛賢敬賢的名聲風傳天下,各國才士紛紛奔赴燕國。其中最為有名的是樂毅。

    昭王在樂毅等人的輔助下,兢兢業業地奮鬥了二十八年,國家日漸富裕,軍隊也越加強悍。而齊國卻走上了盛極而衰的道路,國內民怨四起,外部諸侯虎視眈眈,然而齊閔王卻沒有一點覺悟,在燕國的計策唆使下吞併宋國,勢力一時間暴漲,並由此引發秦國和趙國的猜疑。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昭王聯合秦、趙、韓、魏四國,派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齊,齊軍大敗,短短半年間,樂毅就攻下七十餘座城池,僅剩下即墨和莒兩城。

    伐齊的同時,燕昭王還派軍襲擊東胡,將燕國領土擴充套件到遼東燕,並向中山國復仇,奪取了不少土地。至此,燕國達到極盛,躋身七雄之列。

  • 3 # 林屋公子

    春秋時期燕國的資料非常少,而且需要先作一番辨析。

    假資料:齊桓公救燕伐戎。

    這個傳奇故事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因為《燕世家》就是這樣白紙黑字寫的,再早一點,戰國諸子也有類似的記載了,比如老馬識途一系列典故。但是我們仔細看看最翔實的春秋史料《左傳》,會發現這種說法並不可靠。

    首先,《左傳》確實有齊桓公伐戎救燕的記載,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664年,但是緊接著第二年,齊桓公救向魯國獻俘。戰爭看起來非常順利,也沒有過多具體記載。但是我們也要知道,春秋前期有兩個燕國!一個是我們熟悉的,北京河北一帶的燕國,戰國七雄之一,但另一個,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那是在河南延津的燕國。

    如果按照時間來看,這個南燕應該是更可能的。而且從《左傳》的書法看,“燕”一般就是南燕,而“北燕”則是北燕。所以這裡的救燕救的是南燕,伐戎則伐的是太行山戎,並不是燕山戎。另外就是《史記》的故事有一點漏洞,春秋前期並不是領土國家,齊國和燕國還沒交界,燕莊公又怎麼贈邊地給齊桓公呢?

    真·舊資料:《左傳》記載,北燕簡公想利用寵臣除去權臣,但寵臣反而被權臣所殺,簡公也逃到齊國。於是齊景公發兵想送回簡公,但是新政府很快和齊國講和,還把公主燕姬送給齊景公為妻。於是齊景公就把燕簡公安置在唐地了。

    真·新資料:馬王堆出土帛書《春秋事語》記載,燕國大夫子某大敗晉軍後飲酒作樂,他的弟弟子車告誡他說以小勝大,不應該驕傲懈怠,但是他不聽,十一個月後,果然這次燕國就被晉軍擊敗了。

    除了以上兩條真資料外,燕國有史可考的非常少了。無非就是今天這個齊國大夫被放逐到燕國,明天那個衛國大夫逃跑到燕國,成為政治犯的根據地了。

    感謝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子遭兩次強姦後,第三次為自保在身上塗毒致男子死亡,違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