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海一粟的快樂

    印度獨立後,曾加入英軍的印度兵有一部分轉入印度政府軍,一部分跟著英國主子跑出國了,還有的乾脆不當兵,就地解散,成為平民。

  • 2 # 東夢有話說

    作為世界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國,印度也是世界上招兵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資料顯示,印度現在擁有大約一百四十五萬名的正規軍,數量位居全球第三。不過,這支龐大的部隊還不是其最能調動的力量巔峰,因為二戰時,印度曾經為其宗主國提供了250萬的兵力,同時還提供了600多萬名後勤工作人員。那麼,在戰後曾經的數百萬人的印度軍隊,現在都到哪裡去了呢?

    古老的殖民地與年輕的軍隊

    相對於英國在南亞地區所進行的三百餘年的殖民主義歷史,英屬印度軍隊的建立時間是相當短的。直到1903年,基奇納爵士當上印度總督之前,英國駐南亞的軍隊實際上是由三個行省(孟買,馬德拉斯,加爾各答),還有幾個具有一定自治許可權的地方土邦所管轄。

    當基奇納爵士在見到印度那富饒的勞動力時,眼睛都亮了起來。畢竟,正如他所說,他在之前對蘇丹的進攻和對布林人的鎮壓中,損失慘重,主要就是因為他缺少足夠的兵力。因此,他成為印度總督後,首先要做的就是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軍隊改革,將原本屬於各地的治安部隊,改造成能夠在國外為英國效力的炮灰。

    “大英帝國需要你”

    基奇納爵士的改革雖然遇到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對,但由於倫敦政府的大力支援,基奇納爵士很快就整合了自己手下的各種力量,組成了一支被稱為“縫合怪”的英屬印度軍隊。為了顯示他的功績,一九零五年,基奇納大人特別邀請當時的王子喬治五世前往印度,視察他所組建的“印度新軍”。

    在拉瓦爾品第(現在屬於巴基斯坦)的邊界要塞中,英屬印度最優秀的軍隊正緩緩地向這裡進發,他們排成一列,騎兵在前,炮兵在後,步兵在後。這支軍隊的隊形還算整齊。不同於混編的普通士兵,參加這次遊行的指揮官,不是來自英國,就是來自歐洲其它地方的職業軍人。

    雖然沒有擺脫被奴役的命運,但在基奇納爵士的指導下,英屬印度的軍隊在一戰中對英國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得到了英國的讚賞。英國政府也打破了過去幾年對他們的成見,將維多利亞獎章授予了十二位陣亡的印度士兵。

    一戰中的印度士兵

    但是,英國政府為印度軍人樹立了十多種“忠君體國”的典範,其後面,是數以十萬計的印度青年戰士的屍體和鮮血。印度軍隊的薪水很低,伙食也很差,英國軍隊把他們送到了最兇險的地方。就像當時的海軍部長丘吉爾所領導的加里波利之戰一樣,一支514人的錫克族軍隊,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被殲滅了380名士兵。

    1915年2月15日,由於生活條件太差,同時他們擔心自己會被派到更遠的地方,英屬印度第五步兵團在新加坡發動了叛亂。新加坡的軍港內,停靠著法,俄,日等多個國家的軍艦,在這些的“海軍”與華人義勇軍的配合下,譁變的印度士兵被迫回到了自己的營地。

    在“新加坡叛亂”之後,英國軍隊不願意承認自己管不住手下的印度人,立刻將責任推到德國身上,聲稱德國情報部門在背後推波助瀾。但是,英國後來的調查表明,非但沒有德國特工參加叛變,就連新加坡被印度軍人釋放的德國水兵也拒絕參加這次叛亂,這實在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

    不過,正是因為“新加坡叛亂”,以及印度軍方的一系列動盪,英國政府不得不放棄了原本打算將印度部隊留在英國領土上的打算,對英屬印度軍方進行了大量的裁員。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的印度移民的數量迅速增加。這主要是因為英國在一戰中損失了太多的年輕人,需要更多的勞動力。當然,也有不少想要移民的印度人在半路上就被販賣了,最後流落到了非洲和東南亞。

    看到大英帝國越來越無法離開南亞的人才,印度的上層人士也紛紛表示了他們的要求。在這些人的慫恿下,英國政府向印度政府許諾了許多好處,比如從印度的年輕人中挑選一名優秀的軍官,擔任英屬印度軍隊的統帥。印度未來的軍隊統帥——科丹德拉·馬達帕·卡里亞帕,就是第一批印度籍的軍官中的一員。

    來自印度的元帥——卡里亞帕

    卡里亞帕出生在卡納塔克邦,位於印度的西南,據歷史記載,他的父親是一位農夫。不過考慮到他父親在地方稅收部門工作過很長一段時間,卡里亞帕一家人若按古代的等級劃分,其實也算是“剎帝利”一族了。

    卡里亞帕

    家裡並不缺錢,所以卡里亞帕的日子過得也還算順利。一九一七年,由於厭倦了在學校的冰球與網球,他決定參軍。不過,他的新兵訓練還沒有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已經落幕了。但是,在軍校學習了一段時間後,卡里亞帕卻憑藉著自己的學歷,作為一名臨時軍官被派往前線。

    卡里亞帕雖然在當時的英屬印度軍隊中擔任軍官,但是卻無法與真正的英國軍官相提並論。1925年,英國政府組織了包括卡里亞帕在內的印度籍官員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目的是為了顯示英國統治者對土著人民的開明態度,以及平等對待他們。不過,即使穿上了軍裝,在許多英華人的眼裡,卡里亞帕也不過是個卑微的奴隸,就連一名英國官員的老婆,也給他起一個“Kipper”(煙燻鯡魚)的外號。

    對於英華人那“又黑又臭”的嘲諷,卡里亞帕還是保持了沉默。到了1939年二戰開始的時候,卡里亞帕已是一名上校了,他公開抗議,抱怨英國政府對待印度籍的官員不公平。卡里亞帕的這個決定,雖然看起來很愚蠢,但他也知道,英國已經陷入了戰火之中,只能依靠印度的軍事力量。而且,此時卡里亞帕已經在軍隊中呆了十九年,他的追隨者已經在軍隊中無處不在。正如他所料,卡里亞帕的指控並沒有被英國政府所壓制,相反還得到了更多的支援,一路高升。

    有意思的是,二戰期間,卡里亞帕大部分時間只是個副職務,比如“後勤助手”(AQMG),很少有單獨的戰鬥單位。但是,由於卡里亞帕在各項後勤工作中的出色表現,英國政府於一九四五年六月,頒發了大英帝國獎章給他。

    卡里亞帕在1946年被提升為准將,並最終擔任邊境部隊的旅長。然而,英屬印度的軍隊中,卻湧現出了大量的新興將領,卡里亞帕的戰績,很快就被其他幾個人超過了。比如阿尤布·汗,他在卡里亞帕手下呆了一年,就已經成為了一名准將。數月後,“印巴分治”(Montaron)的蒙巴頓計劃被提出,卡里亞帕(Myuraba)選擇了印度軍方,阿尤布·汗(Ayubu Han)則選擇了巴基斯坦軍方,隨後很快便在戰場上相見了。

    路易斯·蒙巴頓與甘地

    蒙巴頓為什麼要把日期定在八月十五呢?誰也不清楚,在此之前,就連印巴兩國都不清楚這一事件的確切日期。總而言之,現在離八月十五日還剩下七十二天,要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把機構、部隊、資產、債務全部“分家”,其困難是顯而易見的。分治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印巴兩國都想盡快脫離彼此,甚至連桌椅書本都要拆掉,就連《大英百科全書》也要一撕兩半,一本全本都不許帶走。

    另外,對於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地所欠下的債務,在如何分配上還存在著分歧,巴基斯坦提出了按人口比例來分配,其要獲得25%,而印度則承諾只有5%。在一番激烈的談判之後,巴基斯坦獲得了17.5%的債務份額。而對於軍隊而言,英屬印度軍隊分割比例是2:1,這不僅僅是不僅僅是軍隊人數的分配,更包含了各種武器裝備。

    印度於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五日宣佈獨立,當天就完成了政權交接,從此,英屬印度就成了“過去式”。對印度軍方而言,這只是一個開端。印度是一個有著幾百年殖民地歷史的國家,海軍,陸地,空中都是英國的天下,印巴分裂後,更是分裂成了兩個獨立的國家。甚至直到印度獨立,他們連一支軍隊的統帥都沒有,英印軍隊中,印度人官職最大的也不過是四名少將。

    超過一萬的英國軍人基本上掌握著師及更高級別的指揮權,因此,在那之後很久,英屬印度前陸軍統帥克勞德·約翰·埃爾·奧金萊克作為英華人繼續擔任印度及巴基斯坦兩國陸軍統帥。

    應當注意到的是,在這段時間裡,英屬印度的部隊已經大大減少了。根據統計,在英屬印度獨立前夜,共有164.8萬餘名軍人,32677名軍官,其中英國軍官12177名。最終,印度分到了15個步兵師,19個裝甲團,18.5個炮兵團,61個工兵團、6個軍工廠、七個戰鬥機中隊以及一個運輸機中隊。

    英華人在印巴分治的時候,還用了很多小伎倆。例如,最具作戰能力的十支廓爾喀人步兵師,卻被印度人與英華人瓜分,印度人獲得了其中六支,而英華人獲得了另外四支。

    20世紀四十年代的印度軍隊

    但是,英華人也對印度海軍進行了削弱,21%的印度海軍軍官以及47%計程車兵,都選擇了投靠巴基斯坦,這也導致了印巴分治後,印度新組建的海軍人數銳減,軍官人數銳減到了六百七十二人,士兵僅有五百八十八人。

    印度獨立後,海軍的軍官和士兵都很缺乏,主要是因為印度海軍一直都是由英華人指揮的,英華人也不可能自己訓練一支可以與英國海軍抗衡的軍隊,所以印度海軍中的印度人很少,軍官最多也就是中校級別。軍隊中的一些關鍵兵種如槍炮師、鍋爐師等,最初的也都是選取旁遮普省的穆斯林,他們在獨立後也都全部加入了巴基斯坦海軍。對於印度而言,海軍部隊只有通訊兵是完整的了。

    最終,印度為保持自己的國防能力,不得不“借用”英國的水軍。印度海軍從英國海軍中“借用”了88個普通軍官,61個海軍准尉,共計149人,以適應過渡時期的人員需要。出於相同的原因,印度軍隊還向英國軍隊借了260名海軍士兵。

    也正因為如此不公的分配,印巴兩國之間才會爆發出如此多的暴動,宗教仇恨、饑荒、瘟疫,導致超過一百萬人死去,一千二百多萬人流離失所。七百萬人從印度遷移到巴基斯坦,而與之相對的七百萬人也從巴基斯坦遷移到印度,他們集中在大都市周圍,逐漸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給社會秩序帶來極大威脅的“貧民區”。流民們擠滿了街道,最終,政府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才將他們慢慢地安頓下來。

    在這些爭端中,克什米爾問題被拖得時間最長,印度在1947年8月透過一項有關克什米爾的國會決議,宣告印度對此地區的主權。在這段時間裡,印度人殺死了克什米爾查謨地區的20萬名穆斯林。

    十月底,數以千計的穆斯林部族激進分子分別從北部、西部和西南三個方向來到克什米爾,企圖“復仇”。印度政府立即派出軍隊前往克什米爾。十月二十七日,兩國在各大城市展開了猛烈的槍戰。

    而後,從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七一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就克什米爾的所有權爆發了三次戰爭。

    一九六五年,印巴兩國之間的戰爭中,卡里亞帕的兒子作為一名印度空軍駕駛員參戰,他駕駛的飛機在巴基斯坦被人擊落後被俘虜。當時卡里亞帕已經退役,但是,作為巴基斯坦軍隊領導人的阿尤布·汗得知這名被抓的人是自己前任指揮官的兒子後,立即下令將他放了出來。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南亞的戰鬥並不只是單純的廝殺,還存在著一些小小的人情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代人整體身高比古代人矮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