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甘露糖茶民

    自晉訖隋兵備不詳。

    唐太宗貞觀十年, 分天下為十道, 置折衝府六百三十四, 劍南道置府凡十,

    因武德以來所設都督府凡十個, 其在今西康境內者, 有都督府三個。

    一、 西州越巂郡中都督府, 西南置昆明軍, 西置寧遠軍、 清溪關、 新安、 三阜、 沙野、 蘇祁、 保塞、 羅山、 西瀘、 蛇勇、 遏戎九城。

    二、 雅州蘆山郡下都督府, 置和州始陽、 靈關、 安國、 四鎮兵、 晏山、 邊臨統塞、 集象、 伐謀制勝、 龍游、 尼陽、 八城、 蘆山郡直屬滎經縣。

    武德三年, 置金湯軍, 乾符二年, 置靜寇軍。

    三、 黎州洪源郡下都督府, 置洪源軍, 定蕃飛越、 和孤三鎮兵、 武侯廓清、 銅山、 肅寧、 大定、 要衝、潘倉、 三碉、 杖義、 瑠璃、 和孤、 十一城 ( 《新康書·地理志》)。

    按折衝府凡三等, 上管兵一千二百人, 中管兵一千人, 下管兵八百人, 府置折衝都尉一人, 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 長史兵曹別將各一人, 校尉六人。 兵以三百人為團, 團有校

    尉, 五十人為隊, 隊有隊正, 十人為火, 火有長 ( 《文獻通考》)。

    元宗開元二十一年, 於邊郡置節度使以式遏四夷, 劍南西川節度使治成都,

    西抗吐蕃, 南撫蠻倮, 統團結營, 統計督管兵三萬九百人, 馬二千匹。

    其分防今西康境內者, 計蘆山郡及雅州管兵四百人, 洪源郡即黎州管兵五百人,

    昆明軍(越巂郡南) 開元中移置, 管兵五千二百人, 馬二百匹,

    寧遠軍越巂郡西昆明縣(即今鹽源縣) 開元中置, 管兵五百人 ( 《元和郡縣誌》)。

    迨至天寶以後, 中原鼎沸, 又西困於吐蕃, 南困於南詔, 而邊事益急, 西陲邊防, 撤至黎州, 黎州城東西南三面, 立臨絕澗, 惟北面稍平, 韋皋鎮蜀始鑿北面, 隍塹深闊, 又於黎州北故武侯城迤邐置堡三所, 為黎州城之援 (元和郡國志)。

    文宗太和三年, 李德裕鎮蜀, 承南詔入寇之後, 在西川建籌邊樓, 按南道山川險要, 與蠻相入者圖之左,

    ·659·

    西康通志武衛志

    與土蕃接者圖之右, 其部落眾寡, 饋運遠邇, 曲折鹹具, 召習邊事者, 與之指

    畫。

    凡虜之情偽, 盡知之, 凡料擇伏瘴舊獠, 與州兵之任戰者, 廢遣佇耄什三四, 士無敢怨, 又請甲人於安定, 弓人河中, 弩人淅西, 由是蜀之器械皆犀銳,率戶二百取一人, 事緩則農, 急則戰, 謂之雄邊子弟。

    其精兵曰南燕、 保義、 保惠、 兩河、 慕義、 左右連弩, 騎士曰飛星、 鷙擊、 奇峰、 流電、 霆聲, 突騎, 總十一軍, 築仗義城以制大度青溪關之阻, 作禦侮城以控滎經掎角勢, 作柔遠城以扼西山吐蕃, 復邛崍關, 徙西州治臺登以奪蠻險 ( 《新唐書》 本傳)。

    前蜀王建仍唐制置十二軍, 其在西康境內者, 有邛州永平軍。 唐文德元年,

    劃邛蜀黎雅置, 以前蜀王建為節度使治邛州, 後因之後蜀改為雅州永平軍, 徙治

    雅州 ( 《十國春秋·藩鎮表》)。

    宋太祖鑑唐之禍, 起於南詔, 王斧畫河, 不勤遠略, 終宋之世, 疆域不過黎雅。

    建隆間立四川馬軍騎射廂兵 (廂兵: 諸州之鎮兵) 及步兵廂兵、 雅州馬步廂兵, 屬成都路克寧軍。

    真宗大中祥府六年, 立寧遠軍, 選西川克寧威棹兵, 立舊指揮五。

    皇祐及至和中增置為八屯, 戎州三, 遂梓、 嘉雅、 江安各一 ( 《宋

    史》)。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 置黎雅州土丁, 集沿邊農人火甲戶為之, 蓋唐雄邊子弟之遺法, 舊無行陣軍伍, 但以甲頭總之, 歷朝弛酒禁, 免徵役, 凡優恤之者, 無所不用其至。

    黎州自乾道七年邊患之後, 始置寨將押隊旗頭之類, 略屬軍制, 每歲農隙時官給口食, 教之武事, 舊制凡千人。

    淳熙三年祿粹父為黎州守, 請倍其數,

    又以等級籍其少壯者, 月給以錢。 九年春, 言者乞下黎州, 別立優恤土丁之目,

    黎州守臣龔總始奏以五十二人為一隊, 每邊二十隊, 計一千四百人, 三邊共三千一百

    二十人, 置教場四十九所。 是時三邊土丁之籍, 實為五千一百二十六人, 而東南

    邊防 (防託邛部川) 一千七百八十七, 西南邊 (防託吐蕃青羌等族) 一千二百

    九十一, 正西邊 (防託五部落) 一千九百四十八。 凡上等一千五百九十九人,

    歲費錢二萬八千三百七十有六緡 (每人月給一千, 遇閏年歲總計四萬一千五百七

    十四緡), 而戍兵不興, 議者謂土丁粗有軍律統紀, 且熟知夷人情偽地形險阻,

    其實可用為鄉導, 守邊鎮, 言者乃乞採黎雅二州依利義士法措置, 留正為四川制置使

    遣屬官馮傅之往黎雅二州, 共議各州選二千人, 上等六百為點集之丁, 月給錢三千五。

    我乞來荊州,足未曾出門。

    明明楚漢跡,莽莽風塵昏。

    頹然對白法,諸有不得存。

    傅之京口別,歲暮始窮源。

    帆張飛動勢,纜系棲泊痕。

    相顧舉杯酒,醉極沮漳翻。

    儒生慕傑氣,赤手誅鯨鯤。

    將軍建實壘,寸甓宜自攢。

    於時雪五尺,遣卒問江干。

    答言屈大夫,橫肆群魚吞。

    豈如衛寧蘧,舒捲常溫溫。

    聞此重嗟嘆,恐墮禍福觀。

    榮禳用國寶,誰能免沈燔。

    要令德性修,乃挽江海渾。

    我今材力盡,拙計東南坤。

    尚餘春秋志,欲執左衽奔。

    念子獨奈何,葺屋補牆藩。

    梅花一兩拆,春意到草根。

    倘見南枝榮,折寄隨驚湍。

    ·660·黎、雅州土丁。集中沿邊農人火甲戶為之,蓋唐雄邊子弟之遺法。舊無行陣軍伍,但以甲頭總之。祖宗以來,弛酒禁,免徵役,凡優恤之者無所不用。

    其至黎州,自乾道七年,邊釁之後,始置寨將、押隊、旗頭之類,略寓軍制。每歲農隙時,官給口食,教之武事。舊制凡千人,淳熙三年,祿粹父直閣為守,請倍其數,又以等級籍其少壯者,月給以錢。九年春,言者乞下黎州別立優恤土丁之目。守臣龔總始奏以五十二人為一隊,每邊二十隊,計千四十人。三邊共三千一百二十人,置教場四十九所。是時三邊土丁之籍,實為五千一百二十六人,而東南邊(防託邛部川),一千七百八十七;西南邊(防託吐蕃、青羌等族),一千二百九十一,正西邊(防託五部落),一千九百四十八。凡上等一千五百九十九人,歲費錢二萬八千三百七十有六緡(每人月給二千,遇閏年歲總計四萬一千五百七十四緡)。而戍兵不與。議者謂土丁粗有軍律統紀,且熟知夷人情偽、地形險阻,其實可用為鄉導,守邊鎮。言者乃乞將黎、雅二州依利路義士法措置。留丞相為制置使,遣屬官馮傳之往二州共議,各州選二千人,上等六百,為點集之丁,月給錢三千五百;次等千四百。為居守之丁,月給錢千。兩郡歲費錢共八萬七千六百緡,而教閱之費不與焉,時淳熙十年矣。嘉定土丁者,惟峨眉、犍為二縣有焉。自熙、豐以來,峨眉八寨,千四百八十人;犍為五寨之籍,二百七十五。官既無以給之,而又多為寨官所剋剝。紹興十三年,有言於都鈐轄司者,謂宜教試而優恤之。時方諱兵,迄不能用也。威、茂州亦有土丁,各州二百。威州之丁,月給米三鬥,驍捷可用,夷人亦畏之。茂州之丁,半市人,無月給,半有為夷人傭耕者,蓋二郡皆鬥入夷腹中無省地。茂州每合教,則土丁悉從夷人假衣甲器械以為用,事已復歸,殊為文具。

    西康通志稿

    百, 次等千四百為居守之丁, 月給錢千, 兩郡歲費錢共八萬七千六百緡, 而教閱

    之費, 不與焉, 時淳熙十六年矣 ( 《文獻通考》)。

    元在今寧雅西屬, 均置重兵。 至元九年設羅羅斯宣慰司兼管軍萬戶府, 至元

    十六年, 發新附軍五百人, 蒙古軍一百人, 漢軍四百人, 鎮戍碉門靈關。 成宗大

    德七年四月, 調碉門四川軍一千人鎮守羅羅斯, 仁宗延祐四年十一月, 陝西督萬

    戶府言, 碉門探馬赤軍一百五十名鎮守多年乞放還, 元翼、 樞密院議彼中亦系要

    地, 不宜放還, 止今於元翼赴遣一百五十名, 三年一更鎮守, 原調四川各翼漢軍

    千名鎮守碉門黎雅, 至今一體更代。 泰定三年調碉門安撫司軍七百人, 成都、 寶

    寧、 順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就業難,35歲大齡員工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