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房肇英

    題主您的第二個問題略大,我在這裡就先忽略了,專心把唐代的問題解答一下。

    首先,唐代的翰林待詔、翰林供奉、翰林學士都是一種使職,而使職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沒有相應的品級。

    接著,由於後世人常把這三者混淆在一起,因此我還是分別說明一下先:

    翰林待詔

    唐代設定有“翰林待詔”這一使職,擔任者以琴、棋、書、畫、僧、道、陰陽、天文、醫術、文詞(文學)等等技藝服務於宮廷,起到文章應和、陪同娛樂,以及提供特殊技藝等的作用。

    大約到了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左右,玄宗皇帝開始逐步將翰林待詔中的文學之士分離出來,直至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分設翰林院(翰林待詔院)和學士院(翰林學士院)。翰林待詔就此徹底成為了一種“伎術官”,總體地位低下。

    翰林供奉

    開元十年(722年)左右,玄宗皇帝開始讓“翰林待詔”中的文學之士,以“翰林供奉”的名目,同集賢院學士一起,為皇帝起草文書,分掌制詔書敕。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設定翰林學士前的過渡階段。

    然而到了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正式設定翰林學士後,“翰林供奉”卻漸漸成為了“翰林待詔”的另一種稱呼。

    翰林學士

    在玄宗朝以前,就已有過“待詔武德殿西門”、“北門學士”等等之類各種名目,來滿足皇帝對於機要秘書和親信參謀的需要。玄宗即位初年,以“翰林待詔”名目,將張說、陸堅、張九齡等人召入禁中也好,之後設定翰林供奉也好,當然也都是這種需求的體現。直到最終設定翰林學士。

    至於李白擔任翰林待詔(翰林供奉),已是天寶元年-三載(742-744年)的事情了。他在宮廷裡的這個身份想必不難理解——“弄臣”一般的存在,以詩詞服務於玄宗的詩待詔。而如果要問這個時期的李白是不是一名官員(或者說有官職的人),我覺得是不能夠算的。

    因為在唐代的職官制度中,使職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由官員(包括宦官)來充任的。他們在出任使職時,同時至少還擁有散官(決定官員實際品級的階官),以及一個職事官或檢校官銜來作為本官。翰林待詔(翰林供奉)作為一個使職,當然也是這樣的。

    不過,特殊的是,一部分本來沒有官員身份的人在充任翰林待詔(翰林供奉)的開始一段時間裡,卻是不能較快得到相應的散官及職事官的。例如同樣在玄宗朝任翰林待詔的吳筠,道待詔當了快五年,一個官銜都沒得到。又如德宗朝著名的翰林待詔王叔文,在翰林院做了差不多十八年的棋待詔,才獲得了“蘇州司功參軍”這麼一個職事官銜。再來看李白,亦是同理——歸根結底,他離開宮廷太快,根本來不及得到相應的官員身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際刑事法庭要逮捕普京,所發的“逮捕令”管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