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常容
-
2 # 歷史簡單說
我們來看看相應的記載是如何說的?
【至涪,璋自出迎,相見甚歡。張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謀臣龐統進說,便可於會所襲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倉卒。"】
劉備到了涪城,劉璋親自出迎,見了面都很開心,張松讓法正跟劉備,還有龐統也這樣說,可以趁機襲擊劉璋,這樣大事可成。劉備說,這是大事情,不能過於倉卒。
我們再看看龐統傳裡怎麼說的?【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劉璋與劉備會於涪城,龐統獻計說,可以趁這個機會,把劉璋抓起來,這樣將軍您就可以兵不血刃拿下益州了,劉備說,我們剛剛進入他的地盤,恩惠和信義都還沒有,不能這樣做。
我們再參照一下劉備對於荊州的態度【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劉表死之後,劉琮繼任,就派人向曹操請降,劉備當時屯於樊城,並不知道,等曹操到了宛城才知道,劉備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勸說劉備攻打劉琮,這樣就能拿下荊州,劉備說,我實在不忍心,於是停馬呼叫劉琮,劉琮害得不敢抬頭看,劉琮的左右和很多荊州人就隨劉備而去。
【或勸備劫將琮及荊州吏士徑南到江陵,備答曰:"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
有人勸劉備可以把劉琮和荊州的官吏抓到江陵去,劉備說,劉表在臨終前託孤於我,我不能背信棄義,否則我在地下如何面對劉表呢?
劉備會這樣做是因為仁義我們來結合一下劉備對劉璋與劉琮的態度,就會發現,他都不願意用這種直接攻打的方式來獲得荊州和益州,劉備認為,這些都是不仁義的做法,也就是說這樣子做得不厚道,就像新野百姓隨劉備逃亡的時候,有人建議放棄他的時候,【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曹操有天時,孫權有地利,那麼劉備必然要靠人和,這個是劉備的立世的根本,而縱觀的一生,他把仁義二字詮釋得如此的完美,怪不得那些諸侯都十分的禮遇劉備,而十分的唾棄呂布了。
劉備本可以用這種最直接的手段拿下荊州和益州的,他絕對這個實力,而且基本沒有什麼風險,但是他過不了內心那一關,他要的是益州和荊州人的心服口服,就像他對劉禪說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這個也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張飛,關羽一直追隨劉備的原因呀,這個就是劉備的人格魅力!
回覆列表
劉備是一個穩紮穩打的人,他每到一個地方,做的是收買人心,然後再動手。就像諸葛亮剛出山的時候他被曹操追得逃命的,路過荊州的時候就跟他說,你快點拿下荊州,劉備說了一句話,不忍。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不是法正和張松勸劉備拿下劉璋,而是龐統勸劉備與劉璋會盟的時候突襲拿下。劉備沒有采納。
如果你把這兩件事聯絡起來,你就會發現,劉備其實是很不簡單的。為什麼龐統和諸葛亮的這一個計策都沒有被劉備採納,是劉備優柔寡斷嗎?應該不是啊?曹操認為劉備是人傑。
唯一原因就是龐統和諸葛亮兩個人剛出山的時候經驗不夠,他們只想到完成任務,卻不知道完成任務之後,劉備是執行者,他要考慮的是整個系列的問題,那就是區別。他不是拿下而是思考怎麼樣去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