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芙妮多年前還算是個時尚品牌,但是後來顯然是運營方面沒下對力氣,產品不夠份量,問題主要是出在自己身上。
最新的資料是,達芙妮去年全年虧損8億港元,最近三年平均每年關店1000家,2017年關了1009個銷售網點,其中包括317家達芙妮直營店。市值則從170億一下跌到只有8億多,僅為當時的5%,相當慘烈。
1990年達芙妮建業後,發展還是比較順利的,剛進入21世紀,達芙妮就在香港上市,並將同樣的成功套路複製到了臺灣,巔峰時期,達芙妮擁有六千家實體店,當時內地每賣出5雙女鞋中,就有一雙是達芙妮的,一度佔據國內女鞋市場份額的近20%份額。然而大好局面迅速終結。2012年寒冬就來了,達芙妮第一次從開店節奏轉入關店模式,當年關閉了113家加盟店,且裁了10%左右的員工。之後,隨著電商在中國的大發展,各種新品牌、獨立品牌、網銷品牌層出不窮,女鞋樣式千變萬化,大眾化女鞋越來越沒競爭力。此時若能提升設計品質,在風格上引領潮頭,達芙妮還是可以穩住態勢的。可惜在這方面達芙妮的作為乏善可陳,沒有推出好的設計,鞋子的造型總讓人覺得土氣,這樣當然無法留住客戶。
鞋界曾有句名言:百麗是女鞋業的“賓士”,達芙妮是女鞋的“寶馬”!而現在,這兩家都崩潰了。其實這兩家有相似的弊病:它們跟不少國內品牌一樣都是家族企業,運營和管理不夠現代化,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因為搶佔先機而做大,但隨後從思維到能力都沒有跟上來,已經應對不了這個消費升級的時代。達芙妮和百麗都是新品開發週期長、市場靈敏度不足,產品工藝也沒有提高,落敗是自然的。在這個供大於需的時代,還想像過去那樣靠打打廣告就能順利賣貨是不可能了,對鞋類商品來說,必須產品出彩,既有過硬的質量又有時髦的設計,還要在運營上適應電商和快時尚潮流的節奏,不斷有抓人的新品推出,才可以贏得消費者青睞。
達芙妮多年前還算是個時尚品牌,但是後來顯然是運營方面沒下對力氣,產品不夠份量,問題主要是出在自己身上。
最新的資料是,達芙妮去年全年虧損8億港元,最近三年平均每年關店1000家,2017年關了1009個銷售網點,其中包括317家達芙妮直營店。市值則從170億一下跌到只有8億多,僅為當時的5%,相當慘烈。
1990年達芙妮建業後,發展還是比較順利的,剛進入21世紀,達芙妮就在香港上市,並將同樣的成功套路複製到了臺灣,巔峰時期,達芙妮擁有六千家實體店,當時內地每賣出5雙女鞋中,就有一雙是達芙妮的,一度佔據國內女鞋市場份額的近20%份額。然而大好局面迅速終結。2012年寒冬就來了,達芙妮第一次從開店節奏轉入關店模式,當年關閉了113家加盟店,且裁了10%左右的員工。之後,隨著電商在中國的大發展,各種新品牌、獨立品牌、網銷品牌層出不窮,女鞋樣式千變萬化,大眾化女鞋越來越沒競爭力。此時若能提升設計品質,在風格上引領潮頭,達芙妮還是可以穩住態勢的。可惜在這方面達芙妮的作為乏善可陳,沒有推出好的設計,鞋子的造型總讓人覺得土氣,這樣當然無法留住客戶。
鞋界曾有句名言:百麗是女鞋業的“賓士”,達芙妮是女鞋的“寶馬”!而現在,這兩家都崩潰了。其實這兩家有相似的弊病:它們跟不少國內品牌一樣都是家族企業,運營和管理不夠現代化,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因為搶佔先機而做大,但隨後從思維到能力都沒有跟上來,已經應對不了這個消費升級的時代。達芙妮和百麗都是新品開發週期長、市場靈敏度不足,產品工藝也沒有提高,落敗是自然的。在這個供大於需的時代,還想像過去那樣靠打打廣告就能順利賣貨是不可能了,對鞋類商品來說,必須產品出彩,既有過硬的質量又有時髦的設計,還要在運營上適應電商和快時尚潮流的節奏,不斷有抓人的新品推出,才可以贏得消費者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