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斑馬智行

    在第三集《宴》的章節中,對於平江族宴的講述讓人印象頗深。族宴不僅要在家族祠堂中隆重舉行,菜品、表演、座次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和禮儀。

    第七集中《生》中,來自青島的資深麵點師傅王桂雲也會在每年的冬至同家裡人一起坐下吃餃子——所謂“過冬至不吃餃子,要凍下耳朵了”。

    其實第三集中張修林拜師章節中的一席話道出了這些所謂繁文縟節的真諦:

    “”儀式感

    是這個急促的時代中

    張修林表達內心最直接的方式

    也是為弟子們留下鄭重記號”

    是不是越來越覺得春節假期無趣?這個感覺也隨著禁鞭、電子紅包的普及而變得愈發強烈?還記得上一次年初一被鞭炮聲“叫醒”,穿戴整齊去長輩家拜年拿紅包是什麼時候?

    小斑記得,那年6歲。

    在爺爺家舉行的年夜飯,會從年二十九的中午開始準備,而年對小斑來說從臘月就開始了。每天翻兩次櫃子裡的新衣服和新鞋子,期盼著它穿在身上的精神氣兒;清掃在臘月二十四左右就會完成,選一個Sunny明媚的中午,在暖氣邊無聊的扶著水盆,暖氣散發的熱量和中午溫暖的太陽炙烤的臉上紅撲撲的,我抬頭看著母親將半個身子探出窗外,用報紙擦拭著玻璃,用身子扶住暖氣上的水盆,雙手繼續將新的報紙搓軟。

    越來越多人選擇將年夜飯安排在飯店,玻璃等家務也有鐘點工幫忙解決。正像小斑對知乎那個高贊詬病民俗的態度一樣,是儀式感的缺失,讓我們對生活越來越缺少熱情和敬畏。

    《小王子》中有一個故事:

    第二天,小王子又來了。

    “最好還是在原來的那個時間來。”狐狸說道,“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 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道。

    “這也是一種早已被人忘卻了的事。”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比如說,我的那些獵人就有一種儀式。他們每星期四都和村子裡的姑娘們跳舞。於是,星期四就是一個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園去。如果獵人們什麼時候都跳舞,天天又全都一樣,那麼我也就沒有假日了。”

    搜尋了一下鐵鍋的產量,有一條新聞稱,在2007年廣西陸川的鐵鍋的年產量就已經達到3.5億口,為何章丘的鐵鍋匠人還守著“十二道工序,三萬六千次捶打”的老舊和年產幾千口鍋的產量不放?

    這是一種對傳統的敬重,那些繁縟的製造工藝現在看來,是標準工序,也是儀式感。

    儀式感的目的是讓我們感覺在生活。

    正如你從睡夢中甦醒,將窗簾拉開,這代表一天的開始;晚上拉上窗簾,代表一天的結束。

    打卡進入辦公室,拿出電腦,倒一杯水,把筆和紙放在及手的地方,這代表你一天工作要開始了。

    穿鞋時,會在穿好後在地上踩兩下;

    開車時,會在轉彎的時雙手用標準姿勢轉動方向盤;

    抽菸時,會在點菸前輕輕的敲動兩下。

    照鏡時,會在第一時間給自己一個妖魅的笑容。

    這一切都是對自己人生的控制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做自己的王。

    習以為常的行為,其實都是儀式感的潛移默化,生活中也許是很妙的較真,所以你看到的日落不同於物理的日落,你等待的時刻不同於鐘錶的指標,它們被你賦予新的意義,成為你生活中不同於別人獨特的一部分。

    《絕望的主婦》中有一段,Tom想給Lynette結婚九週年的驚喜,可以詮釋儀式感在愛情中的重要程度。

    “我喜歡你”

    “我們分手吧”

    “我們結婚吧”

    一切感情的開始和結束,都像一場簡短但鄭重的儀式。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發生時毫無預兆,結束時無跡可尋,而對於你來說,想要把自己從混沌的狀態中抽離,就必須在事情開始和結束的瞬間為自己設計一些儀式。

    記住每一個紀念日、相遇、表白、求婚、情人節等等等等,雖然繁瑣,但儀式感是在感情中獲取安全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因為有儀式感,你才會記得那天的Sunny和空氣,還有ta看你時眼中的光芒。

    在這個儀式感如此缺乏的時代裡,我們失去很多覺察美好的機會。不敬天地,不敬鬼神,覺察自然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所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多歲的寶媽,真的要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