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君共學

    我認為要讀懂《論語》必須先明白兩點。第一,《論語》篇幅簡短,多為幾十個字,上百字的很少。切不可因它篇幅簡短而懷疑其說理不明。《論語》的每章雖簡短,但卻有鮮明的論點。我舉一個例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為政》中的句子。它鮮明的表達了文章的觀點。按當代人的理解習慣來概括就是“學習要把讀思結合起來才有好的效果”。

    第二,要弄清什麼是“根本性問題”。我認為孔子在《論語》中的作用就是答疑解惑,只要解除學生的疑惑,就是解決了根本性問題。問題所說的學生問仁,孔子卻回答了五個方面,其實這五個方面就是仁的具體表現。解開了學生的疑惑,不就是解決了根本性問題了嗎?

  • 2 # 低調為人高調做事226956108

    孔子推崇以仁義道德為宗旨,在孔子的教育下,世人懂得了禮義廉恥,不像當今社會為了錢財六親不認,孔子的四書五經成了歷代的教科書,學子們都學而不倦,為世人後代認可,當然了,孔子出生於封建社會,有的思想是按著忠君愛國出的教育提綱,也有不認可的地方,比如一個忠字,意思是臣子與百姓不管皇帝是個什麼樣昏庸無道之輩都要忠於他,所以說這點我個人認為不適合現代教育!

  • 3 # 正史故事

    第一,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影響中國數千年,在世界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中雖然也有缺陷甚至糟粕,但總體上屬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

    第二,“孔子對根本問題的討論並不深入”的說法不夠準確。什麼是根本問題?其概念目前尚無定論。我認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是對社會發展規律以及自然規律的認知和把握,凡是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就屬於根本問題的範疇。儒家思想長期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深入人心,對推動社會發展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巨大作用,怎麼能說不深入呢?還有比它更深入的嗎?

    第三,“淺薄的道德訓誡”的說法是不對的。今天看來,《論語》中的論述很普通,不像是警世名言,可在幾千年前,在那個禮樂崩壞的時代,孔子第一個作出這樣的論述,無疑是石破驚天,怎麼能說淺薄呢?如果淺薄,能夠流傳數千年而且深入人心嗎?

    第四,現在我們應該努力按照“淺薄的道德訓誡”去做。從古至今,能夠真正做到“淺薄的道德訓誡”的有幾人?如果人人都能實踐這種“淺薄的道德訓誡”,我們恐怕就會變成“君子國”了!

  • 4 # 吹煙老鬼

    能把深澳的道理和根本問題講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易學易通,讓大多數人都能看得懂,聽得懂,悟得通,而不是隱晦難懂、凝惑不解、越讀越糊塗,才是真正大師。孔子就是這樣的人之一,孔子能被尊稱為教育家,被尊稱中國教育界的祖師;他的四書五經能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教科書等等。孔子取得這輝煌耀眼的成就難道是因為他的思想理論、哲學理論、治國理論、教育理論、人生道德理論等等都淺薄才取得的?按這樣的邏輯,人類都喜歡淺薄的東西,人類能發展進步嗎?人類社會能向前發展越來越先進嗎?

    理解問題,解決問題,我們不能孤立去看問題,斷章取義去分析理解問題,要從整體性和辨證地理解問題,要有一種大局觀。孔子認為恭、寬、敏、信、惠五者能行則為天下之仁,把五個方面作為一個整體闡述了何為仁?缺一不可,準確解釋何為仁,而且通俗易懂,但又深刻。如果單從五者其中任取一者來解釋何為仁,那就不完美了,存在許多漏洞和疑問。

    就拿“惠”單個的論述何為仁,就難以讓人信服和產生質疑,就會對仁有不同的理解,孔子從五者整體來分析,孔子對惠的解釋主要體現在惠於民。有的認為,如果惠於貪官汙吏使其為己辦事,獲得高利益回報,這還是仁嗎?不是很虛偽嗎?對“善”和“正義”來說,同樣有一種鑽牛角尖的理解。對惡者行善,就會讓惡者更加變本加厲、肆無忌憚地去行惡,這叫善嗎?把侵略者、把殺人放火者等等視為正義,這叫正義嗎?這叫助紂為虐。說孔子的仁是虛偽的,那麼我們所說的善和正義等等不也都是虛偽的。

    任何理論和問題都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完美無缺的,在普遍性的深層下面隱匿著一種特殊的與之普遍性相反的思想認知。即使你闡述再完美,也存在瘕疵,但瘕不掩玉。孔子解釋的仁,其普遍性的價值觀是符合整個社會思想道德的觀念,得到絕大多數人認同的,作為大家遵守的社會道德的行為守則。至於特殊的方面,各人有各人不同理解,看法是不一樣的。(謝邀)

  • 5 # 三晉女兒xX

    我是我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

    孔子爺爺其實是一種享受生活,

    用大眾點評是他用道德的思維,

    只在水泥地上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深深的腳印。

    生命力的意義在於拼搏,因為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競技場。

    海浪的品格,就是無數次被礁石擊碎又無數次地撲向礁石。

    樹苗如果因為怕痛而拒絕修剪,那就永遠不會成材。

  • 6 # He紅塵俠客

    孔子,做為千年難世出的,被世人尊崇的思想家教育家,豈是你定義的那樣? 是因為你的認知能力有限解讀浮淺得到個愚蠢的答案。

  • 7 # 遊俠8666

    人無完人。

    孔子是“至聖先師”。相當年及後來一直被人尊崇。

    但有些話還真能挑出毛病來,不敢恭唯。如他曰“唯女子與小人而難養也”。

    婦女能頂半邊天,沒有女人哪還有人類?!

    “五四運動”時“砸爛孔家店”。“文革”後期曾批過孔。對孔老先生的失言,他自己不知作何感想!

  • 8 # 諸緣處處痴

    我來膚淺的為您解答一下,看看能不能解你的惑。

    首先,子張問仁,仁是什麼?是儒家的核心,你可以理解為仁心,他是一種境界,一種狀態,一種心念;實際在孔子的觀念裡仁就是道家講的道,佛家講的性;見仁見道見性,最高的根本,萬物的根根!

    其次,要怎麼去描述這個根本,或者說這個仁的境界呢?孔子在解答的過程中,是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怎麼理解?他會根據問的人的性格,脾氣,以及此人的根性去做相應的講解,目的就是用對方聽的懂的語言讓他理解;

    那麼子張是何人?您可做過研究?子張是一個犯過錯的人,而孔子沒有放棄他,提攜教誨,最終使其成為名士。

    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一說魯華人。顓孫氏,名師,字子張。孔子學生。出身微賤,性偏激勇武。曾隨孔子周遊列國,困於陳、蔡。孔子死後,居於陳。其後學成為儒家一派,稱為子張之儒。

    下面我們開始分析原文: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孔子答:恭,寬,敏,信,惠

    這裡有個因果關係一定要搞清楚;

    因為仁,

    所以行為上是:恭,寬,敏,信,惠;

    因為這樣的行為,會產生後面的效果;

    2.恭:恭敬,禮貌;寬:寬容,大度;

    敏:勤奮,靈敏;信:誠實守信;

    惠:惠及他人,不自居功;

    此‬五‬種‬‬是由‬仁‬的境界‬自然‬而‬流露‬出的‬仁‬的行為‬!

    3.恭則不侮:因為對人恭敬有佳,彬彬有禮,又一視同仁,所以不會因為自大狂妄而遭受到侮辱和侵犯;這個是一個自然的結果,這樣做的人自然而然受人尊重;

    寬而得眾:一個人如果對人寬容,做事厚道,不斤斤計較,又能處處體諒他人,包容他人,這樣的人久而久之就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信則人任:一個人如果言而有信,說到做到,遵守承諾,遵紀守法,嚴格自律,那麼這樣的人就取信於人,人就敢任用他去做事;因為信他!

    敏則有功:一個人勤勞奮進,又靈敏知時知度,孜孜不倦,終將在他的領域有所成就;

    惠則足以使人:一個人有功而不自居,分功與大眾;把財富成果惠及於他人,對別人而言就是有恩與我,有恩與我,我就願意為他做事,願意為他效力,所以才足夠做到使人的前提。

    這一點是你最疑惑的,使人:使喚人!這個字可能讓你不舒服。其實是心理層面的概念糾結。簡單理解,在社會中求人辦事幫忙都是使人;那麼如果你平時對人不好,與人無惠,人為什麼要被你使呢?換句話講為什麼要幫你忙呢?你這麼理解就明白了!任何求人,乃至於公司安排人工作,都是要給工資才能使對嗎?這就是最基本的道理!但是孔子在這裡講的是,你恩惠分與他人,惠及他人,人才願意被你使;這是前提,有了這個前提不一定要使人哦!

    至於您說的,以結果為導向,就是為了達到:“不侮,得眾,人任,有功,使人”的結果,在行為上去做到“恭,寬,信,敏,惠”,這個可行,但是已經不是仁心仁境的自然表達了,有自己的目的導向的心境,已經是私心了。

    然而,又有幾人能達到仁的境界呢?這是聖人的境界!所以如果不然,想要做到後面的結果,在行為上努力去匹配“恭,寬,信,敏,惠”,這個過程就是修行。修正自己的言行,與之匹配。

    你說這是功利的,那麼這樣的功利是向好為什麼不學呢?又能不能學得來呢?

    儒家的核心就是教我們做人做事!從言語行為上規範修正,以其日積月累迴歸到仁的境界!

    你要達到療效,即便你是私心起,去改變自己的言行,從那一刻開始,你已經在修正你的心裡狀態嘍。即便是有目的而為之,又何樂而不為呢?說到底,人活在世上,哪件事又沒有自己的目的呢?你我終歸是跳不出私慾的,既然如此,就努力向上向善吧!

    嚮往那個仁境,把他當成最高的追求,設定為自己最大的願望,如此去改變言行不是更好嗎?

  • 9 # 動腦筋123

    如果孔子象你說的那樣、對根本問題的討論並不深入,而只是淺薄的道德訓誡、他回答學生的提問也沒有必然的相關性!這隻能說明你對孔子的認識太膚淺、也和我們這代人一樣是在批判中認識孔子、對孔子的各種學說巳經在腦海裡固化、以為就是歪理邪說!很難改變!但不可否認的是“孔子是中華文化的命脈和文化領袖”他提倡的“民無信不立”都還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只能簡單、談孔子要用幾輩的時間)

  • 10 # 煥芹5

    上下五千年,

    好的向人傳,

    孔子墨跡歡,

    神仙廟教會,

    對的道德驗,

    要順其自然,

    世界這麼大,

    民眾都安全,

    行業自律管,

    法治原則選。

  • 11 # 三一旭光

    謝邀!對於聖人形象、學說、文字一直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也一直是千百年來極具爭議的問題,學者們各抒己見,有的極力維護其統治地位正統觀念,排斥、否定其他學說,容不得“一絲一毫”其他聲音,就被視為“雜音”,有的極力反對其固定的道德秼序,有的不吝讚美之詞,有的揭露批評其道德的虛偽性,期騙性。

    聖人之所以能稱作聖人並且“扳不倒”有其民意基礎和作用以及影響力,註定是一個歷史人物,起到一個上層皇帝與貴族和廣大讀書人與不識字者一個“中間人”媒介、角色、身份作用,並身體力行倡導道德,教育,儒家學派創始人著名的有“七十二君子”等等殊榮所以不能用現代人眼光去剖析歷史人物,尊重聖人的首創精神保護聖人的學說成果義不容辭。

    但在哪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人物有其自己的時代侷限性,作為漢朝以後被歷代統治階級新增和利用如:“三綱五常”等等不斷的為人們懷疑、貶低有其積極作用,歷史不斷的證明必將證明沒有一種學說能“包治百病”,治癒人間永珍萬物,所以後世豐富“竄改”“完善”了聖人的原學說,把聖人當成了一面“工具、招牌”“擋箭牌”來供奉,愚弄民眾,在此之前的千年歲月聖人學說道德未誕生之際,產生之後不被待見或不被正統入流認可,統治靠什麼思想?雖然說某種學說、流派也應與時俱進,但它勢必被某種積極、有效、符合大眾利益的學說所代替。

  • 12 # 劉戰生曰中

    孔子思想以中庸、大中至正之道的中用、用中為核心!

    《中庸》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那麼,何謂“中庸不可能也”?

    其實說的就是作為笛卡兒直角座標系原點(0點)、源點、中點的“中”!

    要知道,“中”是什麼?“中”就是點線面體宇的起始點與落腳點。

    “中”不僅是“十”與“X”(任意關係座標)的原點(0點)、源點、中點,而且是一個可趨而不可即的數學抽象的極限點概念!

    因此,才有了孔子所說的“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至於由“中”的“丨左為陽,丨右為陰”漢字結構所決定的以下結論,就更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1、漢字“中”即靜態的陰陽太極圖;

    2、陰陽太極圖即動態旋轉的漢字“中”。

    與廣大網友進一步深入交流、探討!

  • 13 # 謝刀

    對孔孽沒有好感,妄想用道德禮數約束官員們,結果呢,治理天下,還是需要法和軍隊。這個孽障禍害了百姓幾千年。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14 # 樂觀的自由星星

    孔子的思想,正如自己所言,“子在川在日,逝者如斯夫”。

    孔子的思想,自己在亂世春秋時代,最沒有存在感,有了孔子,魯國壽命最短。

    滿口鑲金牙,一口好漂亮。滿口“仁”義,博愛的偽聖人,殺害少正卯,連眼都不眨,鞭屍三天,手段兇惡殘忍!

    說明白,孔子的思想,傳播的是為統治階級腐敗利益服務,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禮義制度不下惠及於普通百姓,刑法執行不上達至腐敗的貴族統治者。

    孔子的儒家思想,沒有帶領中華民族復興的腳步。恰恰相反,滯後中華民族高科技的發展。

    落後就要捱打!

  • 15 # 流liu西瓜

    何為根本?人無德而不立——

    聖人授以道,而民眾行之有方,此即正。

    世間不乏偷巧者,多沽名釣譽輩。

    前人理念存在歷史的侷限性;但決不能否定其歷史的貢獻!

    敬畏先賢,尊重歷史;但不一味照搬。

    知榮辱,識進退;人之道,聖之教。

    一家之言,與你共勉。

  • 16 # 夏雨風

    在春秋茫茫人海中,孔子樹起了普及華夏文化思想的大旗,"有教無類"地開創平民化、大眾化的教育事業,為華夏文明走向新的高度奠定了文化思想的基礎。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鼻祖,是華夏文化教育事業的開創者,他最早擁有了"七十二賢人"和三千弟子,桃李滿天下,他的教育方法和集天下文化之大成,對於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也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文同字的文化大統一,起到了很大作用。孔子的"論語"和由他主編的"四書五經"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整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並傳播到海外,經久不衰!

    孔子的儒家代表作"論語",是孔子死後弟子集體回憶孔子的生前在教學中對弟子的教誨所記錄下來了"孔子問答"。

    "論語"不是開國大典,也不是將帥兵法,卻是一種學習方法論、態度論和品德論,教育人們謙謙君子,教育人們忠義禮智信,教育人們開卷有益、舉一反三、心胸寬廣,教育人們誨人不倦、學而無厭,教育弟子文官為死諫、武將為死戰等等。

    "論語"是古代文化的入門檻,不論貧富,不分高低,不問老少,俱可進來。它為學子解決了治學態度和做

    人學問,因此儒家精神就是解決了人們所需要的文化方法論和態度論,人的文化需要才是儒家文化的根本。只有站在了儒家文化上,文武官員才能成為信義為上的忠臣良將,有儒家風範。

    因此,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才會首次登臨秦山之頂祭奠孔夫子。漢武帝才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文帝統一天下創立科舉制,以儒家學說為考核的文理基礎。關雲長熟讀"春秋"才能被奉為一代武聖。

    當今孔子學院遍佈全球,人類文化教育大聖孔夫子名揚天下。他的"和為貴"的"中庸之道"是西方有識學者越來越奉為人類未來走向大一統的寶貴經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孔夫子列為百家名人之前茅。絕非偶然的。

  • 17 # 知足常樂0724

    “知鳥不知耕種苦,坐閒枝上唱開懷”。作為兩千五百多年的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的孔子,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最後的得意門生,就是我們知道的賢人只有七十二個。

    孔子的道德觀念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接受,現在在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學院,傳播孔子的儒家思想和他的意識形態。這些在兩千多年時間裡,他的一言一行是理想的人生最高標準,孔子的學說構成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精髓。歷史上的統治者都吹捧他是"萬師之表" ,供奉他為神壇,以此來指導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準則、待人接物、治學敬業和生活習慣,以維護統治來教化世人。

    孔子的精闢言論並不是我們這些庶民能充分理解的,畢竟孔子是聖人。例如,孔子的思想核心這一點上說,他的核心用五個字表示,即:“無可無不可”。因為這天下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的,也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的。

    如果按照提問者的觀念,現在名牌大學教授所教出來的學生都是高材生、科學家,但最後能有所成就的就是那麼幾個寥寥無幾的學生。

    孔子的三千弟子的學生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要孔子一一回復正確是強人所難。就像我們從小一起讀書的學生,最後學有所成的就是幾個人,難道是老師不行嗎?“NO”不是,十個手指伸出來有長有短。

    正因如此,所以學生在學校讀書則是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從這一點上來看,就要學習孔聖人教育出來的七十二弟子最後整理編寫的二十卷語錄的《 論語》。事實上,作為萬師之表的孔聖人教育的七十二弟子,其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還有《論語》它乃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一共二十卷, 11705 個漢字,這些年來一直是被讀書人樹為行動指南。

    本人每年就要到上海嘉定的孔子廟去看一看孔聖人的。

    知足常樂2023.3.24日於上海

  • 18 # 上善若水3634

    我們說孔子對根本問題探討不深,是客觀的,也是公正的!什麼是根本問題,我認為,第一,是社會問題。我們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去分析社會存在的根本問題和社會矛盾,去研究解決社會矛盾,以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第二,就是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問題,在這個方面,孔子的認知應該說是空白的!後來知道天命之說,易經之理,還是多次向老子請教受到的啟發。孔子推崇的是仁,在道德層面要求極高,提倡三綱五常,以德治天下!屬於入世文化!倡導君子之道,背離他提法和做法就是小人!而他對人類社會發展深層次的問題,少有論斷和建樹!但作為儒家思想的創立人物,對世人的影響極深。我以為孔子的思想,屬於弱勢文化的範疇!隨著人類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孔子的思想,也應該與時俱進。否則將逐步被社會淘汰!僅僅是個人的意見!

  • 19 # 走自己的路182757971

    在當時孔子可能是唯一一個周遊列國的人(應該等同於現在的環遊世界)對列國民間到官場都有深入的瞭解,而列國的施政方針官場的混亂及民間疾苦應該都不一樣,究其原因就出在人性上,而人性會隨著地位名譽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是不可預測的。而導致這些變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性中缺少了仁義禮智信,孔子主張的是從小對人性的培養,三字經開頭便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而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還在討論,可見人性和當時並沒有什麼變化,也就是說不管時代怎麼變,人性是永遠不會變的。

    由於人性不會變所以就沒有什麼根本原因,也無從深入的探討,若是深入探討就有干涉朝庭施政的方針政策嫌疑,因為那是歷代君王施政的方針問題。比喻道德經裡所述天地不仁…等,雖是實情但對於歷代王朝來說就有點畫蛇添足的說教了,這也是孔子成聖的原因。其學說只是強調對人性的道德教育而不干涉君王的施政方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損失飛機156架!號稱全球第二的俄羅斯空軍,為何實戰表現拙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