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昊博個體店

    李廣的孫子李陵投靠了匈奴,漢武帝震怒,司馬遷站出來為李陵說情,被漢武帝施以腐刑,身體心靈受到巨大創傷的司馬遷忍辱負重,寫下史家絕唱史記。不過,司馬遷的小九九也在史記中體現,他把敗績多的李廣寫得英勇無比。。

  • 2 # 老伊先生談史

    漢初八大諸侯王之一的韓王信,就率部投降了匈奴,自己的國都馬邑也是雙手奉上,彼時的情況是如此,韓王信的封地被匈奴包圍,韓王信自知不敵,多次派遣使者求援,漢朝這邊則因為知道韓王信派遣多名使者而懷疑韓王信已經通匈,再加上原本劉邦就一直猜忌韓王信,於是韓王信一咬牙就投降了匈奴。

    這位韓王信也算是高階人才,跟隨劉邦東征西戰,軍事技能其實還是過硬的,於是在匈奴這一方也算高階人才,為匈奴帶兵。可惜瓦罐不離井中破,將軍難免陣上亡。這位仁兄在對漢作戰失利,被人陣斬於場上。其子孫在前166年再次歸降漢朝。

    不過,韓王信迴應漢朝招降的信件,確實有幾分真情實意,“今僕亡匿山谷間,旦暮乞貸蠻夷,僕之思歸,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視也,勢不可耳。——《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漢朝官員投降主要集中在三個時期:

    一是漢初,也就是漢高祖統治時期,代表人物有韓王信、燕王臧荼、燕王盧綰等等,其原因是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其實主要是劉邦一心想著剷除異姓諸侯王。

    二是漢中,也就是漢武帝統治時期,代表人物有雁門尉史、趙信、李陵、李廣利等等,主要原因是戰敗或受政治猜忌。

    三是西漢末,主要就是王莽統治時期,陳良、終帶、韓玄、任商出投匈奴,主要原因是王莽對西域匈奴兩方面比較錯誤的處理。

    可以看得出來這些投降者地位其實非常懸殊,身份也不盡相同,地位最低的僅僅是個小小的尉史,身份高的卻有天子之下萬人之上的諸侯王。

    這批人有的是外戚,比如說李廣利,此人當年可謂是深受器重,多次擔任討伐匈奴的統帥,因功受封“海西候”,是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有的是宦官,比如說中行說。有的則是高階的軍事將領,比如韓王信、李陵等等。還有的是邊境的基層官員,匈奴入侵時投降,比如說李緒和雁門尉史。最後則是被長期扣留無奈投降的出使使者,比如說衛律。

    要問他們下場嗎?在匈奴有些人成了高官大將,但在本國。基本是是身敗名裂,遺禍家人及親友。--親友中倒黴的包括司馬遷。李廣利,作為頂級外戚,家族被滅門。

  • 3 # 子由拍案驚奇

    漢朝建立伊始,就處於被匈奴騷擾威脅的境地。從西漢初年對匈奴的隱忍策略,到漢武帝之時對匈奴用兵48年的大動干戈,匈奴成為漢朝最大的威脅。

    那麼,面對殘酷的殺伐征戰,漢朝有哪些人投靠了匈奴,他們的下場如何?

    漢朝投靠匈奴者當中,身份最為顯赫的當為漢初八大諸侯王之一的韓王信,史上為了把他與漢朝名將韓信區分開,所以稱他為韓王信。

    漢初八大諸侯王之韓王信投降匈奴

    這位韓王信在自己的封地被匈奴重兵包圍,多次向漢朝求救,可是,劉邦不但不發兵,而且對其十分猜忌,撐不下去的韓王信索性投降了。

    投降只是換來暫時的平靜,匈奴必須要使用他,於是,漢高帝十一年,匈奴命其引軍攻漢,結果,被漢初十八功侯之一的柴武斬于軍陣之中。

    漢朝初年,由於劉邦要剷除異姓諸侯王,內部鬥爭激烈,所以,不但是韓王信投降匈奴,之後還有燕王臧荼、燕王盧綰等人也投降了匈奴。

    備受劉邦信任的燕王盧琯也投降匈奴

    到了漢武帝時期,分別有雁門尉史、趙信、李陵、李廣利這些人投奔了匈奴,其中原因不一,或系戰敗或因被同僚猜忌。

    投降匈奴的風潮一直延續到了西漢末期,一些將領和官吏投奔匈奴,其中王莽在位期間尤甚。

    三是西漢末,主要就是王莽統治時期,陳良、終帶、韓玄、任商出投匈奴,主要原因是王莽對西域匈奴兩方面比較錯誤的處理。

    那麼,投降者最後的結果會是怎麼樣呢?

    李廣利身為外戚,家世顯赫,一旦投降,全家遭遇滅門。李廣利本人在匈奴雖然為王,但是,也被人設計殺掉。

    李陵投降後,老母、妻兒全家被殺,司馬遷委婉地替他說了一句話,就被漢武帝施以殘酷的宮刑。

    李陵力竭投降匈奴

    當然,全身而終的人也不是沒有,比如燕王盧綰,投降之後,他被匈奴封為東胡盧王,“常在單于左右”,得到匈奴單于的信任。

    但是,這些背叛者經常受到自己內心的譴責,還是想著故國家鄉,韓王信戰死之後,他的兒子領著部屬迴歸漢朝,盧綰死後,他的妻子最後也領著家人回到了漢朝。

    歲月更遷,人性難改,背叛者在喧囂過後,痛定思痛,故土河山,家園鄉音終究難忘,但是,這些身份尷尬的異鄉人對於匈奴來說,畢竟是一抹流光,促進了民族融合,提高了遊牧民族的文明開化程度,雖然實屬無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民航客機盈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