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忻睡眠門診

    在學校、家長眼中懂事、開朗、心理健康的孩子,為什麼會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消極、痛苦、手足無措?

    孩子真如你所見的那麼Sunny嗎?

    2005年第1次全國規模的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調查結果顯示:19.6%的受試者曾考慮過自殺,6.0%曾制訂自殺計劃,2.4%曾採取自殺行動。

    10個孩子中,有1.5-1.9個想過自殺!

    2003年上海開展的調查顯示,青少年自殺意念的發生率為15.23%,自殺未遂1.74%。

    50個孩子中,就曾有1個採取過自殺行動!

    中國學齡兒童心理健康狀況META分析資料顯示: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心理異常發生率達15.6%。

    100個孩子中,有15個可能心理異常!

    2020年中國國民心理健康藍皮書的調查結果,目前中國有24.6%青少年存在抑鬱症狀,其中7.4%患有重度抑鬱。

    4個孩子中,1個抑鬱。

    事實,觸目驚心。

    情緒失控,是孩子心理發育的必經之路,尤其是在當前資訊爆炸,社會極速發展的過程中。

    社會方面——青少年對暴力、自殺的資訊識別能力低,理解片面,很容易被消極的心理暗示影響,甚至模仿;沉迷遊戲、逃避社會接觸,在「殺人」行為中尋找樂趣,也會導致生命意識的淡薄...

    學校方面——日常的心理教育和關懷是學校必需的日常工作,應被重視。教師和同學都需提高識別能力及認知,及時幫助學生就醫干預。

    家庭方面問題則最為複雜——一方面,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導師;另一方面,如何避免把引導變成「控制」,把愛變成「傷害」,則需要父母終生學習。

    青少年自殺常見心理動機

    我們會偶爾「初生牛犢不怕虎」,為何不能接納「衝動是孩子的天性」?

    過早的結束生命,意味著孩子對自身價值的徹底否定。

    要知道,從出現心理壓抑,到產生自殺意念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

    別在問題出現後,才去惋惜失去年輕的生命,才反思不能儘早察覺,才在熱點沸騰、輿論高漲時嘆息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匱乏。

    要篤定青少年心理健康絕對的必要性,並學會識別孩子的異常訊號。

    有些孩子可能會透過各種身體的各種「不舒服」來表達,還應注意以下這些「訊號」——

    如果孩子已經和父母產生間隙,很難進行有效溝通,那麼請注意以下「語言」訊號——

    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以上異常,請務必及時尋求臨床心理科醫生的幫助,接納並配合未來可能的長程心理治療。

    父母之愛,才能鑄就孩子健康心靈。

    缺乏愛的孩子,往往情感脆弱,承受能力較差;而過分溺愛,則容易造成孩子凡事以自我為價值取向。

    但愛不是依賴,不是把孩子當成自己人生的唯一期待,更不是自我感動式的「犧牲」,不是以教育出了「懂事」的孩子為榮。

    它需要我們明確彼此的界限,保持獨立和自我成長,但又能給對方「我隨時都在」的信任。

    如果您感到已經不太瞭解孩子「真實」的樣子,今天就嘗試和孩子長談一次吧,看著TA的眼睛,觀察TA的神情變化。

    堅定而溫柔的告訴TA:我們隨時都在,任何時候,因為任何事情,你感到迷茫、無助時,一定要來找到爸爸媽媽尋求幫助。

  • 2 # 純鈞RHGL

    老師和家長給逼的。

    老師和家長販賣焦慮,不是嘲諷就是貶損,甚至侮辱謾罵,每天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說明你多麼沒價值。然後又給你施加各種拘束,給你做不完的無聊作業,限制你的娛樂,每天強制你的神經緊繃起來,恨不得一天有25個小時讓你們像他們的提線木偶一樣照他們的心意而活。從來不考慮你的感受,明明是各種強迫,根本不講道理還口口聲聲說是為了你好……這一番連續折騰好幾年,別說孩子,換誰不抑鬱?

    聽說,時間可以治癒一切。可是孩子全天候24小時一秒不少地當提線木偶,1秒鐘都沒做過自己,時間倒是想治癒孩子,可就孩子這針插不入的生活,時間擠得進去嗎?孩子都沒有時間緩解心理壓力,要是不抑鬱那才叫生物奇蹟呢。

    人啊,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恰恰依賴那些“不健康”的生活節目。

    可是孩子沒轍啊。孩子的生活雖然是他自己的,但其實完全不屬於他,啥都不歸他管。很多孩子“不健康”的生活節目就倆:捱罵、捱揍。照這個趨勢發展,要是心理還能健康,那心理學還有什麼存在價值?

    如果你是個夠格的家長,那有能耐你給孩子預備一套優質的學位房啊。有房子,甭管孩子以後成績怎麼樣,他長大以後把房子一賣,還是吃喝不愁。可現實呢?

    有多少家長根本做不到這樣?

    他自己應該做的都做不到,也不知他哪來的臉去強迫孩子當他的木偶。

    很多老師、家長,他們就像……就像今年解禁的煙花爆竹一樣,一生惟一的一響全都用到嚇唬孩子身上了,並且這一響完事以後,還持續汙染空氣很長時間。

    哪個孩子趕上這樣的老師和家長能不抑鬱呀?

    難聽的話就不多說了。反正你看,如果是養狗,反而省事了。

    家長對狗就沒那麼多不切實際的期望,不設什麼目標,沒有“你看看別人家狗”、沒有“我為了你這狗付出了多少”,反而真正實現了“無條件的愛”。

    最起碼,大人看著狗時的臉色,那可比看著孩子的時候臉色好多了。

    那你說,當大人看狗時的臉色比看孩子時的臉色還好,這孩子要是不抑鬱,那還有天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賈躍亭在京滬大規模招人,大陸造車再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