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70428533076
-
2 # 西洋參考
這是傳統東方式家庭教育失敗的又一個縮影。
尤為可悲的是,這個孩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還知道自己心理有問題,想透過修一門北大的心理學課程來疏導自己的心理問題。而他的父母,依然沉浸在“孩子不孝不明事理”這樣的情緒中,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的兒子“老揪著過去的一點事情耿耿於懷,絲毫不考慮老兩口的感受”。
由此可見,這個孩子的萬字長信基本是沒用了,我相信很多有類似經歷的人看來,可謂字字看來皆是血,從成長經歷來看,這個人智商情商都很高,甚至可以說情感非常敏感,而他的父母非但沒有注意高孩子的感情,甚至總是惡意傷害孩子,他的母親更是不能接受他做為一個男孩的事實而總把他做女生養。
自己的情感不被父母感受,而自己又成為父母炫耀的工具。總有人吐槽說“別人家的孩子”,其實不管是自己還是“別人家的孩子”,孩子都是無辜的,施暴的都是父母,這種事不管是被誇的孩子還是被比較的孩子,都是父母的一種軟暴力。只不過一種被父母當作炫耀的成本,一種被父母用來羞辱。
我相信如果不是逼到一定程度,那麼是沒有中國孩子願意做出這種事的,和父母斷絕家庭關係,一個人在社會上打拼,還要刻意避開家裡。
這些問題都是典型的東亞教育帶來的困境,而中國尤為嚴重。孩子不管是被父母當寶貝寵還是當實現夢想的工具,總之都不是一種正常的親情關係,從來不考慮子女的情感需求,在子女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面臨困惑時都無法提供有益的幫助,甚至是有害的指責。上學時比成績,禁止談戀愛,工作了又比工作比收入,催婚。這些父母很少考慮自己為什麼不如別人的父母而只在意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的比較,也是挺有趣的。
-
3 # 清心一棧
看到這樣的一封信,心裡很沉痛。
為人父母,首先應該清楚——
孩子,是一個人,有獨立的個性和思想,他們需要被尊重和理解。
在孩子小的時候,遇到尷尬傷自尊的事,作為父母不去解圍,反而也跟著嘲笑,孩子該有多無助?他還沒有辯知能力,但是陰影會有,甚至被纏一輩子。
孩子,不是父母實現理想的工具。請不要以愛為名剝奪他們的選擇權。有問題的時候可以先試著交談,溝通,這是考驗父母耐性的時候。嘗試相互理解對方觀點很有必要,有助於瞭解。慢慢地會形成一種交流方式。即使結果不理想也要折衷解決。強壓下的後果就是陰影加深。
一個讀初中的孩子,剪了個薛之謙似的中分頭,他的媽媽覺得他臉小,頭髮長有點蓋著臉。中分頭像漢奸……最後強迫他去剪短了,甚至在家族群裡說她兒子因為髮型的事哭了。這是多麼悲催的事啊?誰沒有青春期?誰不曾追求個性自以為美?可是這位媽媽,心心念念以自己的方式呵護孩子,怕孩子被社會帶偏,以愛為名抹殺了孩子的自由,也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其實,可以用軟方式告訴他,這個髮型不適合他。這位媽媽張口便來,像漢奸。這樣說已經打擊了孩子自以為的審美觀,青春期被打擊容易叛逆。他怎麼可能順從於你?即使強迫被剪了頭髮,還是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更何況還在家族群裡說孩子哭的糗事?那幼小的心靈承受的是什麼?
以上的例子和“萬言信”裡的類似,這類事情多了就會冰凍三尺,造成隔閡。
“萬言信”裡的父親到最後還是不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記仇,真是悲哀。這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我們成年人,為了生活再辛苦勞累,被理解了就覺得值得。而孩子,被理解了也就是被愛護了。可惜,很多人不懂得。
不是孩子玻璃心,親人是他們的保護傘。學會愛護孩子自尊,是為人父母很重要的一課。
-
4 # 資深職場達人
中國的很多父母,小時候就覺得自己的孩子還小,不懂得別人在說什麼,其實他哪裡知道,孩子已經能聽懂大人說話,或者說是自己的孩子很敏感,別人說什麼他都覺得別人在旁敲側擊額在說他,父母很大意,不懂得保護自己的孩子,或者說是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我給大家說個經歷的真事。
我小侄子10歲,前段時間無意中電話與他聊天,他向我控訴語文老師:“別人說話他不管,還說我不要說話啦,做早操,我還不知道是什麼事,上去就是一腳”。我安穩說:“沒事,你們老師特關注你”。沒想到這小傢伙竟然哭著對我說:我也是一個人,也有做人的自尊,他這樣做太打擊我做人的尊嚴啦,我要到教育局去告他。所以,不要以為孩子小,其實,他已經知道在意別人對他的態度,還是很在意別人的話的。
其實,造成今天這局面的原因,除了父母外,孩子自己也不懂得如何去釋放壓力,別人可能是無意之舉,你有意見可以給父母說,說著是自己去懟別人或說:我除了動手能力不強,其他方面我比你強多啦,多說幾次之後,別人意識到,就不會再說啦,何況是自己的親戚。
-
5 # 君莫思量我
這封長信我大概看過了。這可能是中國大部分親子關係的縮影了,孩子覺得十分受傷,父母覺得莫名其妙。文章最後,王猛的父母也不能理解為什麼好好的孩子就為了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要跟自己斷絕關係。可是,我想我能理解王猛。
王猛年幼時,被母親打扮成女孩子的樣子,還被當做女兒來照顧交談,平日裡會給他穿女裝,在學校裡受欺負父母並不說什麼,只是告訴他,你要去告訴老師。在外他面對取笑或者其他尷尬的場面,父母也是作壁上觀,無動於衷,不能成為他的依靠。文章中,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冷嘲熱諷多過感同身受的關心。
父母不明白王猛為什麼揪著過去不放,為什麼要做的這麼果決。因為父母就好像是從未開啟心智跟孩子交流的人,十幾年的成長,王猛應該多次渴望從他們那裡獲得溫暖,可是,都是被冷漠或嘲笑打了回來,他大概一次一次的失望,然後決定自己再也不想接受來自於父母的傷害,所以要拉黑,不回家。
王猛的父母都是文化程度比較高的人,可是卻如此固執,從不反思,我也不關心孩子的感受。我不想詬病父母做的多不好,我只是覺得父母首先應該意識到一點,你們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對孩子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尤其是消極的言行,可能一句玩笑,一句嘲諷,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不要說孩子玻璃心之類的話,我們常說父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無償愛你的人,來自這樣兩個人的一句否定,說否定了孩子的全部也不誇張,被父母說唱歌難聽的孩子,長大可能都不敢發出聲音去唱歌。
我覺得中國的父母和孩子之間,多半是溝通出了大問題。父母與孩子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達成有效溝通,孩子小時候的訴求以孩子年紀小為由不許接受,長大一點說孩子叛逆了,思維有問題,再大點,孩子有能力獨立了,如果還是不能溝通,多半就會選擇逃離了,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連過年都不想回家了,家不再是溫暖的港灣,而是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枷鎖了。
我並非是一味要指責父母,實在是因為孩子一直處在弱勢的地位,他沒有辦法選擇和應對來自父母的傷害,而父母卻可以選擇不去傷害,這樣等孩子長大到有能力與父母平起平坐時,我們才是和諧的關係,而不是對抗。
-
6 # EddyNi
把我另外一個帖子的回答貼過來(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16652531592986887/)
兩代人的價值觀的衝突是其根本原因。其父輩所生長的環境依然是較為傳統的文化,雖其已經在小縣城已經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依然未能逃離其範疇。而主人公很聰慧,在高中以前受到的教育管理扼制了太多其真實的本性以及同伴的教育,大學之後來到北京這種扼制以及沒有正確的引導讓其性格走向了偏方。當兩代人的價值觀都走向極端的時候,這樣的事情便發生了。
環顧我周圍,這樣的學生並不少見。或是父母管制太多,包括我自己,也是院子子弟,或是自身性格比較孤僻、內向。但對大部分人而言,並未如此走向極端。所以如果要判責(不想說是錯),大概也是各擔一半。
父母也是人,他們有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哪裡犯錯了,他們是需要教育的。人一生太有限,所接觸的世界便是自己的價值觀。父輩價值觀奠定期間接觸的世界與如今相差較遠,我甚而在某些場合聽見上一輩的人稱呼“同志”。價值觀所包含的教育理念也是有限制的,與如今教育理念相差甚遠,可以說是簡單粗暴也不為過。
對個人而言,主人公上了大學之後,雖然受到家裡的人管制,但其實已經很自由了。在這種自由下面完全是能夠重新磨練自己的心智,建立自己新的認知。但很可惜,其未能做到。往而不究這句話他大概也未能認識到,不免遺憾。
俗話說,子承父業,這在結構穩定的社會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如今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面,或者說改革開放的這四十多年裡,社會的變革是巨大的,撕裂的,從紅的革命文化走向了資本文化。而這導致的結果是代際之間的巨大溝壑。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這一類事件是無法避免的。此文的閱讀者80、90後也將陸續的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也需要多加思考。
回覆列表
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無非是望子成龍,沒有哪些父母不希望子女成才的。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培養、老師的教育、社會上的歷練。12年的時間,不和父母接觸,仍然衝破不了觀念的束縛,這是自己的心裡障礙。還在埋怨父母,是心裡扭曲。這就是當代的‘劉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