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自己的事與他人的事剝離開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一個概念——“課題分離”。
指的是想要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麼是他人的課題,什麼是自己的課題,在心中樹立一條清晰的分界線。
按大白話來說,就是分清楚什麼是他人的事,什麼是自己的事。
別人如何對待你,要怎麼做,那是別人的事,你無法干涉。
同樣的,你也有你的事,也是別人無法涉足的,只能靠你自己。
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後,你就會發現自己能夠看開,很多人際關係上的矛盾。
比如同事想要請你幫忙,而你想拒絕,但你認為拒絕之後對方會很不爽,覺得你小氣。
在這段故事裡,哪些是別人的事,哪些是自己的事?
實際上,同事想請你幫忙是同事的事,你想拒絕是你的事。
同事覺得很不爽說你小氣是同事的事,那既然是同事的事。
又為何要讓它去影響到你的事呢,課題分離就是這個道理。
2、用激勵刺激行動
很多人之所以想的太多,就是因為對過去和未來太過在意,而忽略了當下的行動。
在我剛上大一的時候,也是每天渾渾噩噩,只會打遊戲。
事實上,我不是沒有過焦慮,這段時間內給自己制定了很多目標。
但最終都因目標太理想化而沒能實現,反而內心更加討厭這個不爭氣的自己。
而我屢次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目標太理想,距離自己太遠,沒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所以我改變了方法,將目標不斷拆分細化下去,變成一個個小任務。
不光如此,我還會給每個任務設定獎勵,就好像打遊戲一樣,每過一關都能拿到通關獎勵,那種成就感不言而喻。
而這,也正是我能夠擺脫精神內耗的一個關鍵因素。
3、推翻負面情緒
個人情緒的產生,更多的是來自於自身的信念。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一個著名的“情緒ABC理論”,其中A指事情的前因,C指事情的後果。
很多人認為就是因為有前因才會有後果,但其實少了其中一個關鍵部分,那就是信念B。
不同的B,就會產生不同的C。
我們都知道精神內耗的人很敏感,總是會容易將微不足道的事,聯想到極為負面的事。
比如開會彙報工作,老闆對我的彙報皺了皺眉。
這個時候精神內耗的人就有很大機率覺得自己搞砸了,年終獎沒了,隨之情緒一落千丈。
會出現這種想法的原因,就是因為精神內耗的人信念就是悲觀的、糟糕的和不自信的。
所以才會冒出年終獎沒了的後果,最終影響到自己的情緒。
想要改變,就要推翻信念B。
嘗試著把信念扭轉,一次彙報的失敗並不能決定年終獎。
事實上我還有幾次工作是完成得很出色的,下次彙報可以盡力去凸顯出來。
你看,兩種不同的信念所產生的想法,取得的情緒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長期處於精神內耗的狀態,容易被很多事影響情緒。
不如多嘗試一下轉換自己思考的信念,用不了多久就能徹底擺脫精神內耗。
4、學會接納自己
正視自己的缺點,欣賞自己的優點,是減少內耗的關鍵。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不要在心裡給自己塑造一個完美的標杆形象,這個形象不是你,兩者也並沒有多大關係。
試著拿出一張紙,寫出自己身上的標籤,數量越多越好。
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去找:
合理審視自己,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差勁。
只不過優勢與劣勢跟別人不一樣,自己也有屬於自己的長處。
5、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
放過自己吧,該認慫的時候就要認慫。
不要再在心裡給自己加油鼓氣了,“我很強”、“別人能做到我肯定也能做到”、“憑什麼我不行”等等。
其實本質上就是,透過撒謊給自己心理暗示,施加壓力,起不到任何正面效果。
同時,也不要刻意去壓制這些想法。
真正的 “自我接納” 是,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在做事前,不如跟我在心中默唸這句:
全力以赴吧,哪怕做不到也沒關係,找到不足之處加以改正,自己以後會更優秀。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
今天上網課,老師的一句話把我破防了。無論你是成功還是失敗。一切的原因只因為——你是你。我是我,我是一個自卑的,是一個不甘心的,軟弱的人。
1、把自己的事與他人的事剝離開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一個概念——“課題分離”。
指的是想要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麼是他人的課題,什麼是自己的課題,在心中樹立一條清晰的分界線。
按大白話來說,就是分清楚什麼是他人的事,什麼是自己的事。
別人如何對待你,要怎麼做,那是別人的事,你無法干涉。
同樣的,你也有你的事,也是別人無法涉足的,只能靠你自己。
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後,你就會發現自己能夠看開,很多人際關係上的矛盾。
比如同事想要請你幫忙,而你想拒絕,但你認為拒絕之後對方會很不爽,覺得你小氣。
在這段故事裡,哪些是別人的事,哪些是自己的事?
實際上,同事想請你幫忙是同事的事,你想拒絕是你的事。
同事覺得很不爽說你小氣是同事的事,那既然是同事的事。
又為何要讓它去影響到你的事呢,課題分離就是這個道理。
2、用激勵刺激行動
很多人之所以想的太多,就是因為對過去和未來太過在意,而忽略了當下的行動。
在我剛上大一的時候,也是每天渾渾噩噩,只會打遊戲。
事實上,我不是沒有過焦慮,這段時間內給自己制定了很多目標。
但最終都因目標太理想化而沒能實現,反而內心更加討厭這個不爭氣的自己。
而我屢次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目標太理想,距離自己太遠,沒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所以我改變了方法,將目標不斷拆分細化下去,變成一個個小任務。
不光如此,我還會給每個任務設定獎勵,就好像打遊戲一樣,每過一關都能拿到通關獎勵,那種成就感不言而喻。
而這,也正是我能夠擺脫精神內耗的一個關鍵因素。
3、推翻負面情緒
個人情緒的產生,更多的是來自於自身的信念。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一個著名的“情緒ABC理論”,其中A指事情的前因,C指事情的後果。
很多人認為就是因為有前因才會有後果,但其實少了其中一個關鍵部分,那就是信念B。
不同的B,就會產生不同的C。
我們都知道精神內耗的人很敏感,總是會容易將微不足道的事,聯想到極為負面的事。
比如開會彙報工作,老闆對我的彙報皺了皺眉。
這個時候精神內耗的人就有很大機率覺得自己搞砸了,年終獎沒了,隨之情緒一落千丈。
會出現這種想法的原因,就是因為精神內耗的人信念就是悲觀的、糟糕的和不自信的。
所以才會冒出年終獎沒了的後果,最終影響到自己的情緒。
想要改變,就要推翻信念B。
嘗試著把信念扭轉,一次彙報的失敗並不能決定年終獎。
事實上我還有幾次工作是完成得很出色的,下次彙報可以盡力去凸顯出來。
你看,兩種不同的信念所產生的想法,取得的情緒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長期處於精神內耗的狀態,容易被很多事影響情緒。
不如多嘗試一下轉換自己思考的信念,用不了多久就能徹底擺脫精神內耗。
4、學會接納自己
正視自己的缺點,欣賞自己的優點,是減少內耗的關鍵。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不要在心裡給自己塑造一個完美的標杆形象,這個形象不是你,兩者也並沒有多大關係。
試著拿出一張紙,寫出自己身上的標籤,數量越多越好。
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去找:
喜歡做什麼、不喜歡做什麼;擅長做什麼,不擅長做什麼;我覺得真實的我是什麼樣。合理審視自己,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差勁。
只不過優勢與劣勢跟別人不一樣,自己也有屬於自己的長處。
5、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
放過自己吧,該認慫的時候就要認慫。
不要再在心裡給自己加油鼓氣了,“我很強”、“別人能做到我肯定也能做到”、“憑什麼我不行”等等。
其實本質上就是,透過撒謊給自己心理暗示,施加壓力,起不到任何正面效果。
同時,也不要刻意去壓制這些想法。
真正的 “自我接納” 是,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在做事前,不如跟我在心中默唸這句:
全力以赴吧,哪怕做不到也沒關係,找到不足之處加以改正,自己以後會更優秀。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