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娛樂新聞播報

    本來想說是的,的確到瓶頸了。

    武俠歌曲的難度在於,你需要有一個背景才能去演繹一首歌。武俠對於現代歌曲太過於空中樓閣,情情愛愛你活在世間總歸要談一場,但身騎白馬走三觀你若不能真的騎一匹白馬,也想象不到王寶釧到底是個什麼模樣。所以有時候傷心太平洋和天涯這類歌若是沒有神鵰和笑傲也無法貼上武俠的標籤。

    所以有好的武俠影視作品才能出一首或者幾首好的武俠類歌曲。其實武俠真的屬於一個小類,於媽已經把該毀的經典都毀的差不多了,後來者雖然也有好作品但改編的風向遲遲未出。別說穿上古代服裝的就能算武俠了,擇天記和三生三世明顯只能屬於古裝大類。但真正的武俠歌曲應該是即使剝離了影視,其詞曲也要有一股濃濃的武俠風。

    周華健的刀劍如夢和難唸的經堪稱武俠歌曲經典,尤其是後者更有說法是即使你學會了降龍十八掌都學不會唱這首歌,甚至交給2017年的周華健駕馭這首歌都有些困難,畢竟年紀擺在這裡了。刀劍如夢粵語版字裡行間都是揮灑的都是武者的快意恩仇。國語版“狂笑一聲 長嘆一聲 快活一生 悲哀一生 誰與我生死與共”一位無拘無束的大俠已經躍然曲中。難唸的經著重江湖兒女的斬不斷理還亂,放在天龍八部的背景中,是喬峰的氣貫長虹卻無可奈何,離開了天龍八部,是一位世俗之人身在江湖的身不由己。

    在我的概念裡,這兩首之後,很難再有如此成功的武俠歌曲,無論是背景還是詞曲都做到了非常完美的地步。不過好在楊宗緯帶來了他的天龍八部,重新編曲與作詞於難唸的經。由陳曦作詞,周華健作曲,何琪編曲,製作人是董東東。在楊宗緯的咬字與嗓音下,重了一絲柔情,多了一份俠氣。一位江湖中人的江湖歲月,不能更武俠了。很多人都會拿難唸的經和這首歌比,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天龍八部,畢竟在我心中如果一位俠客哼著普通話的歌肯定會更形象一些。

    當然,終於能在KTV表演我的俠骨柔情了,感謝楊宗緯老師。

  • 2 # 文人雅士

    並不是,你只不過也可以說是換了一種形態。古風音樂,也是脫胎於武俠,所以,總體來說,武俠還是武俠,只不過是表現的形式有一些不同了罷了。

  • 3 # 李嫑嫑

    客觀講,武俠題材的歌曲也會根據不同文化區域產生不同的風格,比如日本和香港就會有比較明顯的差異,歐美和亞洲又會存在較為明顯的不同。所謂的「韻味」,更多是指我們所聽到的歌曲在感官意識的層面,能否帶給我們與內容相符的情感意境。

    就拿最近頻上熱搜的「太極」舉例,這個主題就會透過音樂傳遞出祥寧、柔韌、深遠的意境。但問題來了,你究竟是聽著音樂練太極,還是想讓音樂與影視或舞臺劇相融合,這就是由題材而衍生出不同適用場景而產生的差別。

    胡立偉老師給電影《太極張三丰》寫過電影原聲,該原聲中胡立偉老爺子以張三丰處在的不同階段為要素,逐一劃分出「兄弟」、「成長」、「練功」、「偷功」、「陷害」、「出走」等貼合影視場景的配樂,恰到好處地用音樂手段表現了張三丰當時的心情。

    除了胡立偉老師參與電影《九品芝麻官》《唐伯虎點秋香》等作品的配樂工作以外,香港武俠題材自然不能少了風靡一時的《男兒當自強》。這首《男兒當自強》改編於《將軍令》,與香港電影《黃飛鴻》系列相互成就,可以說當黃飛鴻擺出起手式的那一剎那,許多人早已在腦海中為黃師傅配上了他專屬的BGM。這就是配樂的魅力,在恰當的時間點,以獨一無二的份量被呈現被同步,那一刻不需要說話,只需要感受藝術的震撼。

    此外,還有一類帶唱詞的歌曲,如周華健的《難唸的經》,還有被千萬網友喜愛的《一生所愛》,它們的本質都是以武俠玄幻為創作藍本,透過創作者對著作或劇本的領悟,逐步參透人世苦樂。往往也是這類易於傳唱的武俠題材歌曲,更容易引起普通聽眾在情感方面的共鳴。

    日本在音樂方面依然是領先中國的,但是日本在本土化以及語言文學的創作方面是處於劣勢的。像《男兒當自強》靈魂般的嗩吶,幾乎很難在日本的武俠題材中被應用到這種地步。這是文化決定的,否則黃霑也寫不出如此有氣魄的歌詞:“傲氣面對萬重浪,熱血像那紅日光,膽似鐵打骨如精鋼,胸襟百千丈眼光萬里長..”我們暫且拋開音樂部分,但看這歌詞就能引燃旁人的熱血,那種氣魄也只有《將軍令》原曲和鮑比達的編曲能完美勝任。

    如果說“武俠題材的歌曲”是否已經到達瓶頸,我認為它目前正在上升期和發展階段,談瓶頸可能為時尚早。拿《男兒當自強》的編曲鮑比達舉例,鮑比達老師從進入香港歌壇之後,不論是流行音樂還是影視原聲,他基本都涉獵甚至全身投入完成全部的製作工作。當一個人在這兩個領域玩膩的時候,多少會有嘗試開拓其他方向的念頭。而《風雲》的音樂劇便是鮑比達老師目前專注的領域。

    沒錯,就是音樂劇。或許在部分人的慣性思維裡,所看所聽到的音樂劇大多來自歐美,可能潛意識中已經把中國的音樂劇預設忽視了。其實這也不怪觀眾,因為音樂劇相比前面提到的影視原聲和流行歌曲,它本身就存在很多欣賞與認知的難度。音樂劇涵蓋了舞美、服裝、演員、音樂、編劇等許許多多不同領域的人員,一臺耗時並不長的音樂劇也必須需要他們的默契配合才能順利落幕,這種實時的表演,與話劇一樣非常考驗整支團隊的舞臺能力。

    下面就以《風雲》的音樂劇為例來表達一下我的看法:

    1、武俠題材的歌曲通常會遵循劇集藍本,之所以有些作品聽上去差異不大,也說明它們在套路上沒有革新,沒有自己的一套章法。之前我也聽過國內獨立音樂人的用水果寫的武俠配樂,也蠻有意思的,不論是運用到遊戲還是電影,其實都沒毛病。但有的人可能就會以音色音源為切入點進行抨擊,說這樣就不地道了怎麼怎麼滴。個人認為對此應持開放態度,誰規定武俠題材必須彈琵琶吹簫的?

    2、鮑比達老師在《風雲》音樂劇裡和著名填詞人陳少琪聯袂完成針對於聶風步驚雲的人設配樂,這相當於當年鮑比達對黃飛鴻出場BGM的編曲。鮑比達老師已經這把年紀了還在尋求這方面的突破,後來的年輕人為什麼不可以?

    3、武俠題材的內容除了需要音樂營造場景氣氛,還需要更為精緻真實的舞美視覺、專業的演員來完成針對於打打殺殺愛恨糾葛的表現力,讓觀眾感受武俠歌曲的弦外之音,感受每句對話和每個場景不同歌曲的意圖。這些都是武俠電影、武俠電視劇、武俠音樂劇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最後:

    我始終認為武俠題材的歌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大家可以想象僅僅是86版的《西遊記》就為我們的童年奉獻出多麼精彩的影視原聲,更別說幾十年前香港武俠音樂的繁榮與引領。每當某些電影或遊戲的片尾字幕的作曲是日本人的時候,我多少有些失落。雖然香港電影和香港音樂沒有當年那麼巔峰,但我相信在武俠題材的配樂這一塊,香港如鮑比達這一批仍在前行實踐的前輩們,他們沒有放棄對武俠題材的耕耘和探索。

    希望未來的中國武俠音樂能再一次雄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產車有哪些?價效比比較高又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