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楚凡客

    為什麼夏商周分別能歷經五六百年呢?這要從人類文明發展史說起。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悠5000年曆史的民族,在人類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沒有文化斷層的民族。

    人類文明最初的發源地,大都是發源於有山有水的地方,比如:古埃及文明發源於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最早發源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印度發源於印度河流域,古中國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

    為了解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問題,中國歷史上通過歷代人不斷的探索實踐和經驗總結,湧現了一批了不起的人物,比如:禹,“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在民間廣為流傳!

    不管是夏朝,商朝,還是周朝,依然都處在農耕文明時代,最大的矛盾是人與自然的抗爭與共存。當時的社會勞動生產力極其低下,生產工具機器落後,天文曆法也是靠肉眼觀察統計,知道文字的人並不多,基本上都是貴族,人類文明程度並不高。

    總的來說,夏商周之所以分別能歷經五六百年之久,也在於當時的人類比較單純,靈智不高,慾望少,沒有那麼多的民主,人權和自由等思想雜念,社會文明地低下,因此朝代相對比較穩固長久。

  • 2 # 楊柳青青春之聲

    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夏商周這三個朝代國祚都是非常久遠的,甚至達到了近八百年之久。為什麼他們的歷程能夠經過那麼久遠呢?這恐怕得益於他們那時的人們在一個比較鬆散的類似於聯盟性質的組織裡,有部落聯盟,有諸侯聯盟,更有國與國之間的聯盟關係,用以維繫大朝的存在,有形式上的,有名譽上的,亦有宗親近族之間存在的必要,國政上前期是兄終弟及,後期是父死子繼,兄弟分封,功臣授爵,然後是蔭及子孫後代,即所謂的萬代萬年呢!這樣的部落與國家政治體制的執行就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國體的基本架構,穩定是首要的,行遠是必要的,歷史上夏商周都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有效的執行,只是他們在國家方略的執行中不斷髮展中適時調整、改造,用以維護他們王坐的長治久安,幾百年的國祚著實讓夏商周的統治者享盡了王炸的生活感受,泱泱大觀的中華文化也隨著歷史的程序走向了文明之路。華夏之巔。

    夏朝,時間大體上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在《史記》中有記載統計夏朝歷經14代,17位帝王,國祚471年。夏朝基本上處在原始氏族部落聯盟之中,即原始又鬆散的生活在中原一帶,這樣的國祚現在看來似有一些象徵性的部落之間的聯合而已,然後形成大的部落族群出現強大的力量以夏傳代而來。歷史上以夏朝定奪,部落最強大,因為夏朝確實他有明確的傳承人脈,從夏禹一直傳到帝桀,歷經471年,這是有明確記載的歷史。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

    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前期為兄終弟及,後期為典型的父死子繼。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成湯時期的國家權力已經初步確立,奴隸制的社會秩序亦已穩固。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商朝勢力範圍以內和以外分散有許多遠較商族落後的方國。商朝維繫國祚的基本條件明顯的是宗親近族,有了這樣的組織結構他的國祚就有穩定的基本條件。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華夏族奴隸制王朝。周王朝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周朝由周武王姬發建立,定都鎬京,營建東都成周洛邑,何尊銘文記述了周成王營建(或曰遷都)成周、舉行祭祀、賞賜臣子的一系列活動。其後周穆王又築宮南鄭, 其後周懿王又遷都犬丘(今陝西咸陽)。公元前771年鎬京陷落,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又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週。其中東周以“三家分晉”為節點,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封邦建國),周王則為“天下共主”。天下共主這樣的旗號就很明白無誤的告訴了分封的諸侯國周是你們的主人,你們的君王,誰背叛了周天下共誅之,這樣的用意意在強力維護周朝的國祚,國家才會久遠。周王朝也是繼承了夏商兩代,是古代奴隸制度社會的鼎盛王朝。八百年的國祚著實讓周朝的德性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燦爛輝煌,蔚為大觀。

  • 3 # 葉飄刀

    土地大,人口少

    夏商周為何能歷經長時間,最大的原因就是國家有著巨大的土地,而只有極少的人口。

    在這種的情況下,分封的各個諸侯國都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可以向周邊擴充套件,而且周邊還有眾多的少數民族。

    在這種情況下,外部有威脅,內部有足夠的發展空間。這樣的情況下,誰還想著推翻最高統治。

  • 4 # 北社野老

    關於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其一,人們的有史文化剛開始不久,人們之間交流少,溝通少,對於統治剝削壓迫反抗少。其二,做為統治者的國君,大夫,由於國家機器產生的時間也短,還不夠完善,他們對人民大眾的統治剝前壓迫相對還比較輕,所以他們的統治就延續的時間長。

    堯、舜基本上還是平民國君,他們的生活和普通百姓沒有兩樣,都參加著生產勞動。大禹治水比普通百姓還要辛苦得多。周初的召公,就在一棵棠棣樹蔭下辦公,處理國事與民訟。用今天的話說叫現場辦公。

    壓迫少,反抗就少。但也不都是這樣,夏桀王,啇紂王壓榨人民,當然人民就要反抗推翻他們。

  • 5 # 樓外長江空自流

    夏,商兩朝的歷史長度是推測出來的。史學家對於夏商兩朝是否存在還有爭議。

    就算真的存在,社會生產力,人口,社會型態等都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態。一個朝代的更迭往往是社會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而在夏商兩朝由於人口較少,生產能力底下要達到這種足夠顛覆朝代的矛盾積累需要很長的時間。

  • 6 # 天津人愛吃鍋巴菜

    夏朝,建立者禹,亡於夏桀,時間: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歷時470年

    商朝, 商湯建立,亡於商紂,時間: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歷時554年

    西周,周武王建立,亡於周幽王,時間: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歷時275年

    東周,周平王建立,亡於周赧王,時間:公元前771年——前256年,歷時515年

    共歷時1814年,佔據中華5000年文明的36%左右。

    1:政治上採取宗法制和分封制

    當時社會生產極不發達,極好的符合當時需求。又因為統治區域由夏至周不斷擴大,統治機構和管理方式跟不上擴大的需要,形不成後面的中央集權政權,唯一所能採取的就是根據血緣和禮法制定的分層統治制度,在管理上的落後,隨著疆域的擴大,使最高統治者無法完全統治,只有把宗室和功臣以及先朝後裔分封到各地分別進行管理,並在軍事及實力碾壓下,給與一定的自治權利和繼續分封的制度,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民,這樣一個固定的統治結構,每層的人,只對上級負責,承擔各自的責任,享受了各層的權利,這樣,夏商周三代的階級矛盾減少,利於朝代統治時間加長

    都知道,夏商周三代,除了戰國時代在向著封建制度轉變外,其他長時間處於奴隸制度,那時候,大多數處於部落聯盟,農業生產技術極度落後,生產工具不發達,造成經濟上的落後,形成一定形式下的原始生產力平衡,人口較少,通過戰爭和掠奪方式收益較少,大家基本以溫飽為目的,統治階級爭鬥後,朝代的更迭,得到的往往比危險更大,比如周初的三監治亂,長達三年之久才平息。所以,經濟上的不發達,大家都以吃飽飯為目的,剩餘價值較少,朝代更迭的動機不夠

    先看夏朝,建立者:啟。大禹之子,而大禹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六世孫,顓頊是黃帝次子昌意之子,因而顓頊為黃帝之孫是黃帝之孫。

    再看商朝,開創者是商湯,子姓,乃契的第十四代孫。商湯為契直系子孫,契為帝嚳之子,帝嚳為蟜極之子,蟜極為少昊之子,少昊為黃帝長子。這層層關係遞加下來,商湯毫無疑問是黃帝血脈。

    最後看周朝,周人祖先是棄,又稱后稷,五帝之一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帝嚳又是黃帝曾孫。

    再整理下:夏的祖先大禹黃帝次子昌意後裔,商的祖先商湯是黃帝長子少昊後裔,周的祖先後稷也是黃帝長子少昊後裔。有著一定的血脈傳承,卻相隔數十代,但是嚴格意義上說是一個大家族的,而他們分封的不是自己的宗族就是功臣,嚴格意義都與炎黃二帝有干係,其實就是家族統治,對於大的爭鬥和更迭,慾望不太大。

  • 7 # 家庭教育漫談

    我認為,可以用一句話來回答:“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中國朝代順序表口訣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自此完。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的仁義等古代優秀文化,是統治者治理社會的思想武器和治國之道,中華民族屹立世界之林而不倒原因靠的就是這種文明、這種文化。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一種文明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吸收好的東西,不斷的完善,肯定是越走越遠。

    一、夏商周年表

    2000年11月9日,國家正式公佈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斷代工程”作為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專案,於1996年5月正式啟動。該工程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對歷史文化遺址的發掘,對甲骨文等古文字的鑑定以及對古天文學記錄的整理,於2000年9月提出了《夏商周年表》並通過國家驗收。

    夏代年表

    公元前2070--前1600年,歷經470年;

    商前期年表

    公元前1600--前1300年

    商後期年表

    公元前1300年--前1046年

    共歷經554年

    西周年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年表

    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共歷經790年

    約公元前2070年,禹結束部落聯盟局面,建立夏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標誌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禹的兒子啟憑藉強大的勢力,在禹死後繼承了他的位置。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夏朝歷經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時期,國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統治殘暴,用武力傷害百姓,引起民眾的反抗。

    夏朝後期,分佈於今河北、河南一帶的商部落逐漸強大,商的首領湯聯絡周圍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敗,夏王朝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商紂王是商朝的最後一個王,他對外征伐,耗費國力,同時修築豪華宮殿,對百姓徵收繁重的賦稅,還施用酷刑,殘害人民。

    商朝晚期,分佈於陝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帶的周部落,以農業立國,不斷拓展疆土,發展迅速。周武王時,得到呂尚、周公等人的輔佐,日益強盛。公元前1046年,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商軍倒戈,周軍佔領商都,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與民爭利,引起“中國人暴動”,厲王逃亡。到周幽王時,朝政腐敗,社會各種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滅。後來,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前256年,秦滅周。

    1、先秦時期,生產力不發達。

    當時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生產工具極不發達,人口增長緩慢,私有制的產生契合了當時人們生存需求,讓少數人成為生產資料所有者和統治者,階級之間的矛盾並不是非常突出。

    2、夏商周的政治體系上總體稱為分封制,也就是大部落聯盟制度。

    西周實行分封制。周王把國都附近的地區劃為王畿,由其直接統治;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土地上的平民、奴隸分給宗親、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分封制下,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分封制穩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了疆土,擴大了統治範圍。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從而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分封制”。

    周代的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諸侯在自己的封土內,又將土地和平民、奴隸分賜給卿大夫,卿大夫再將所得土地和平民、奴隸分賜給士大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義務。這樣層層分封,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

    3、“為政以德,制禮作樂”是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主要原因。

    以孝悌治天下,以仁治天下

    《大學》說:“一家仁,一國興仁。”周文王以仁慈之心贏得民心。有一次,在一個建築工地上,施工人員挖出了一些白骨放在旁邊,周文王看到了之後,對這些白骨非常地恭敬,立即就為這些白骨舉行很隆重的祭祀活動,然後再將這些白骨埋好。旁邊的人看了很受感動,他們都說連死人文王都不輕慢,都這樣恭敬,可想而知,對於活著的人必然會盡心關懷,愛民如子。所以,周朝很快就以仁慈之心統一了天下,而且造就了中國歷史上享國年代最長的一個盛世。以仁義來治理天下,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以及人的忠恕之道。

    “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先秦時期,推行以德治國,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係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反對苛政,實行德政,使人民心悅誠服,社會和諧,政治穩定。

    西周制禮作樂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禮記·明堂位》)

    禮樂文化傳統源自遠古時期祭祀活動的禮樂傳統,經周公改良後,被賦予了人文和理性的色彩,是一套制度與文明的建構。西周禮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樂是樂舞、樂曲的統稱,卻又不單純地等同於音。因為樂要通倫理,這便和禮追求等級規範的目的不謀而合,因此二者必然地結合到一起,樂成為禮的輔助手段,作為表現社會等級和道德倫理的工具。

    禮樂文化秉承了“中和”、“中庸“的內涵,“樂”所代表的是和諧,“禮”所代表的是秩序,禮樂互補、秩序與和諧的統一,才是禮樂文化的精華。統治者就是用這種經過嚴格規範、具有高度等級性和倫理性的禮樂文化傳統去教化民眾,既維護了社會的等級秩序,又起到了“潤滑劑“作用,使整個社會有序而又和諧,從而保證了社會的穩定,促進了社會的整合。

    成康之治,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而不用!

    “成康之治”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太平盛世。西周成康時期,以禮治國,崇尚道德教育,實施惠民政策,嚴格執行法治,農業生產蓬勃發展,人民生活逐漸改善,四方少數民族紛紛來朝!

    成康之治大約為公元前1043年--約公元前996年。成康之治中的成、康,即周成王和周康王,二王繼武王之後行周公之典,明德慎罰,緩和階級矛盾,鞏固並加強了奴隸制中央政權。周成王在周公輔佐下,平定三監之亂,開疆拓土,天下安定。周成王駕崩之後,其子康王即位,康王在位期間,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史書稱其時“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孔子“仁”的思想體現了人道精神,閃爍著人性的光輝,符合人類的共同追求。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中國的幾千年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無數輝煌的大家族,但很少有傳承過百年的。而有一個家族卻流傳了千年,長盛不衰,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大家族,這就是孔子家族。現存在的後裔是孔子第80代孫,孔佑仁,孔垂長。

    “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左傳·莊公十一年》。無論一個家族,還是一個國家,如果驕奢淫逸、貪圖享樂,則其亡也忽焉;如果勵精圖治,為政以德,則其興也悖焉。我們要好好的繼承先人們留下來的智慧,從自己修身、齊家做起,自然而然能治國、平天下,使團體興旺,國家發達,傳承久遠。

  • 8 # 湘野狂客

    夏商周分別能夠存在幾百年的時間,主要是處於奴隸制社會,當時只有奴隸和奴隸主階級,社會矛盾相對簡單,勞動人民的思想單純,很容易控制,不懂得反抗。同時奴隸社會生產力地下,生存是主要目的,沒有發生過重大社會變革。而到了封建社會以後,就有了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商人階級和官僚階級以及統治階級,階級矛盾非常複雜,文化思想多樣化,社會變革加劇,容易產生動亂。

    夏商周的政治體制是分封制,諸侯各自建國,君主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政權只是名義上的統一,並不是中央集權,諸侯各自為政,只需要臣服中央即可。同時由於諸侯眾多,沒有絕對的實力挑戰君主;而諸侯之間以及諸侯和君王之間又多少有點血統關係,出於禮制也不可能推翻君主。

    夏商周三代的君主以“君權神授”作為君主專制政治理論,強調君主的身份地位是天命所歸,由天神賦予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其的合法地位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護,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君王的權威不容挑戰,否則會被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事實上,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君王的地位一落天丈,但各路諸侯仍然在名義上尊崇周天子,即使相互爭霸,也不敢取代天子。

    夏商周時期,地域廣袤,但人口稀少,可開發的資源很豐富,不需要吞併或者擴張,邊境衝突極少,幾乎基沒有強大的外族衝擊干擾,政局相對要穩定的多。

  • 9 # 洞察天下World

    簡單結構往往容易維持,複雜的體系往往需要高維護成本。

    夏商周是奴隸社會,奴隸社會的根本矛盾就是奴隸因壓迫大量損耗和奴隸獲取的邊際成本增長問題,半封建半奴隸制國家也是有這個問題。例如舊西藏,他就是半奴隸制的封建農奴制,奴隸主壓迫下農奴早早就累死了無法生育後代,而對外擴張是有極限的,內部自由民也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兩極分化。一旦達到一個臨界點,自由民約等於零了,奴隸不斷減少,國家就崩潰了。。

    但由於中國大地面積廣大,有大量的“野人”可供夏商周進行征討,有足夠的資源維持制度運轉。同時,很早就建立了君主制度方便國家快速決策、快速調配資源。國家內部由於規模沒那麼大,很多地方上的貴族和公室直接參與決策,君王權力受到制約,大大降低了拍腦袋決策的可能性,容錯率大大提升。反過來說,在各個城邑被野人定居點包圍的情況下,地方自主權很大,也降低了錯誤決策被一絲不苟執行的可能性。

    夏還有爭議,但商前面肯定有一個王朝,只是叫不叫夏的問題。商代,我認為存在多次非和平的王室內部權力交接,也可以說是數次改朝換代了,就好比南朝齊樑交替。

  • 10 # 跪射俑

    夏朝商朝周朝的國君是作為國家聯盟的首領存在,並不直接統治各個地方。商朝的核心區域只是黃河中下游的一片地方,周王室直轄的區域只是周人發跡的關中平原與東方的基地洛邑兩塊地方,其他的大部分地區都分封給了各個諸侯國。這種鬆散的統治下,因為王不直接對下面的百姓負責,所以因暴政,天災人禍被推翻的機率自然就小了。到了東周,連形式意義上統治全國的周朝都不復存在了 只有一個小國周國還在,苟延殘喘了幾百年。

    如果一個人對夏商周的統治不滿,他可以從一個諸侯國跑到另一個諸侯國,在那裡他也許能活下去。到了後來秦朝以後中國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如果一個人對國家的統治不滿,即使他去別的地方,國家的政令依然通行全國,可謂是走無可走,無可奈何只能舉起反旗。所以夏商周的政體是利於長久存在的。

    再次,土地制度與土地狀態下的矛盾小。夏商周時期華夏人所居住的地方只是肥沃的可耕種土地的一部分,這時生產力不發達,人民比較少。比如上古時期人民並不是苦於食物缺少而是禽獸蟲蛇的侵害一樣,土地是不缺少的,如果糧食不夠吃可以去開墾四周的土地。奴隸制條件下的井田制在開墾土地的效率和積極性上不如封建制度下的小農經濟模式,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會輕易造反。後世自然不同,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大量增長農田糧食產量提升少,有的人就沒有土地,失地的流民是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就加劇了社會矛盾,周圍的可耕種土地又基本開採完畢,四周只是西域的沙漠,西部的青藏高原,南方的瘴氣沼澤等。土地危機引發了這些朝代的崩潰,夏商周則十分穩定,不存在農民起義問題。當社會矛盾較小,統治者壓榨不大時,上古三朝長久地存在了。

    同樣伴隨著時代和技術進步,公田、自耕農迅速減少。公田減少則政府能直接獲得財產減少,自耕農減少打擊了稅收的穩定。所以王朝末期經常會有賣官鬻爵發生,農民被層層盤剝的稅負所壓榨。這樣的演變是快速的。時間越靠近現代,人類的進步就越快。石器時代存在了上萬年,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只有兩千年,因此便不難理解這些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社會教會了你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