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家庭醫生雜誌
-
2 # 熊玲
疑病症持久的疑病,強烈的不確定感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人出生時便具有最基本的確定性,即對存在的確定,這一確定性是所有其它確定性的基礎。但這個基礎,一定是來自生命早期獲得了足夠的安全體驗。
如果說“生存本身是普遍的、絕對的不幸。而不幸來自於存在性不安──存在性不安和存在性安全是兩種基本的生存狀態”,那麼,疑病症的形成則來自他——不確定的故鄉。
這個“故鄉”象徵人的早期搖籃(1歲—5歲)。在那裡所經驗的,關於我從哪裡來?我的身體怎樣,是好看還是醜陋?我是男孩還是女孩?我是可愛還是可憎的?我是有價值還是沒用……是模糊、混亂、琢磨不定的。
這裡又不得不提到“童年決定論”,因人在早期是絕對無助而依賴撫養人的,我們是誰,是什麼樣的人,是否有存在的確認感,全仰賴那時的搖籃——是溫暖厚實,還是冷漠單薄?是穩定一致的,還是搖晃或不斷更換?是被肯定和欣賞,還是遭否定或嫌棄或拋棄的?
許多現例項子可證明童年論的正確。
例1,發現很多同性戀的孩子,在他們的搖籃時期,環境賦予了他(她)的異性角色,或是撫養人有意無意把他(她)當成異性帶至;
例2,在強迫症的內心,有個極其強大的對自己嚴謹、苛刻、壓迫自己的超我,這個超我肯定不是現在自找的,而是來自他搖籃時的賦予;
例3,在人際交往障礙(尤其是斜視,赤面恐懼)的人內心,有著多個不好的自我(羞恥的我,笨拙的我,懦弱的我),不敢人際交往,是害怕“壞我”暴露。但那些“壞我”肯定不是現在他自己向外界邀請來的,而是來自他的搖籃時,他者令他覺得自己是不好,他無意識地認同與內化而成的。有個非常漂亮的19歲女孩,總認為自己很醜而想要做醫學美容,儘管她現在承認自己長相漂亮,但也消除不了她心理感覺“長了一張馬臉”的焦慮和認定。她這類似疑病症的堅定懷疑,肯定不是因她現在的認知扭曲,而是來自她上幼兒園時被綽號為“馬臉”的自戀羞辱。
精神分析認為,早期所遭遇的心理創傷,若未能以象徵化處理(即:當時的情緒宣洩,情感撫慰,幻想與遊戲,補償性滿足等),那份創傷所致的“被害者、恐懼者”的意象,將被印刻在稚嫩的心理,形成一種妄想性思維,弗洛伊德稱為固念性神經症,其妄想本身是一種對內心恐懼感的防禦。對於過早(幾個月大)經歷過被拋棄等創傷的患者,成為疑病症恰是一種避免瘋狂的方式,因為那樣有目的性的去想象,去求證,去消除懷疑,能為自己的“不確定恐懼”做些什麼,是一種多麼真實的存在感呵。那些僅僅以疑病症為特徵的,這本身也是一種穩定性,是防禦內心不安的穩定性。
疑病症的不確定焦慮,正是透過一系列疑病幻想得以釋放。而在不確定焦慮的更深層動力,應該是強烈的身份焦慮。
用客體關係來理解,一個人的自我(或身份確定)是透過不斷的,對客體的認同與內化而形成。疑病症的“深信懷疑”,所隱喻的身份焦慮,唯有來自他不確定的“故鄉”,那個早期充滿焦慮的親子關係:撫養人所給予孩子心理需要的迴應,無疑是曲解,或錯位,或否定性的,以至孩子感受到的是不可預期,不可信任的不安全,以至孩子養成有為人處事的過分認真、高度敏感的個性特質。
在成人疑病症身上,你能看到他有一種“拼命”索取對事物的確定性和準確性的執拗,甚至達到強迫症性的執拗,比如,反覆鎖門,反覆計算等。
因不確定而高度懷疑、情緒高度焦慮,是強迫症和疑病症的共性。其區別主要在,強迫症者自知有理想自我,或追求自我完美,疑病症者懷疑自我,或未知自己是什麼。
這裡,我們再次強調人早期養育環境的重要性。
對孩子來說,早期脫離(等於拋棄)父母是可怕的,孩子無法獲得最原始的安全感;若擁有一個邊緣型的父母(尤其是母親)亦是可怕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風格是什麼,也沒有能力承受成人的精神性焦慮,他只有把自己分裂開來,壓抑或潛抑感受,不然活不下來。這就是精神分析研究認為的:主體形成了不被你自己所接受自體的碎片,不被你自己的生命所接受的生命。
早期得不到安全迴應的親子關係裡,孩子沒辦法確定自己的感受和存在,沒法有穩定的自體感,也沒辦法確定自己的(身份)好與不好。對應成人的疑病症,他沒辦法確定自己的(身體)完好還是壞了的疑惑,非常隱喻地表達了他,不能確定自己的(身份)是好還是壞。
面對現實世界,特別是誠信喪失的社會,我們都會懷疑自己和他人的真實性,懷疑區別的確定性;會對自我身份和意志自由的懷疑,對自己的價值、前途的懷疑;會因社會的不穩定,感覺到持續的安全威脅。但我們有耐受它的抗力,有區分現實和幻想威脅的辨識能力。但在疑病症那裡,這份能力早被恐懼替代,安全感閾限降低到──對常人無特別意義的普通事件對於他們也變得很重要,沒辦法,因他們受制的是一種非在的威脅。
而這非在的威脅,卻是緣起那遙遠的過去創傷。
-
3 # 假如我們不吃飯
疑病症大多對自己患有嚴重疾病存在執念,反覆求醫,對認為自己沒病的醫生不信任。經常在網路上搜集疾病資訊和自己對應。
疑病症的產生與家庭和社會環境有關。如果從小被過度關愛,一點小病小災一家人就如臨大敵,或者身邊的人有的曾經患重病離世,這些都會增加疑病症的風險。尤其是父母因為疾病短壽的人,在快要達到父母當年患病年齡時容易產生疑病症。
另外有些宣傳對部分人也會產生疑病症的影響,比如癌症發病率上升,癌症症狀的不特異性,都會讓有疑病症傾向的人反覆對照自己的症狀,堅信自己的症狀就是癌症,或者自己早晚會得癌症。但對癌症總體來說在人群中仍是少數的事實視而不見。
回覆列表
所謂的疑病症即疑病性神經症,是神經症的一種表現形式。得了這種病的人總是認為自己確實患了某種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疾病,甚至是某種“不治之症”,以致整日為此憂心忡忡、緊張恐懼。又由於他們常常懷疑醫生的檢查結果,不相信各種檢查報告,從而跑遍各大醫院,找遍各地名醫,反覆地做各種檢查。
疑病症的發病與病人的性格基礎有關以及受文化背景影響。疑病症發病前往往有精神緊張刺激的前提,或是因某親朋好友患重病甚至死亡而心有餘悸,或是因自己患某種疾病而緊張恐懼,或是為工作、人際關係而苦惱,或是因醫生言語不慎而造成不良暗示等。
疑病症的治療主要採用心理療法,消除病人由於心理上的不良暗示和捕風捉影而形成的病症。治療時應儘量少用藥物,以免進一步給病人以有病的不良暗示。(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