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令狐伯光

    馮小剛首先可以出局,因為無論作品,國際獎項,知名度,作品的經典度,馮小剛都排在最末尾,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剩下的也就是張藝謀和李安的對比。

    只要稍關注中國電影的人,甚至只要談到中大陸地電影,張藝謀始終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張藝謀早期的輝煌,近年的爭議已經夠多,再到奧運會和平昌冬奧會的北京八分鐘,已經無需贅言。

    本人對於張藝謀和李安對比,雖然也非常的喜歡李安,也覺得李安導演技高一籌,但一直更站張藝謀。

    原因是為什麼?

    張藝謀不管後來失手如何,特別是《長城》帶來的廣泛群嘲,很多把李安拿奧斯卡,和拍出西方語境背景的《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視作中國導演之光,華人之光,華人的驕傲。

    本人也更喜歡李安沒錯,覺得李安導演水平更高也沒錯,一旦站在中國電影市場,站在中國語境上,一定選擇站張藝謀。

    當下中國電影市場,問題重重,上面官方限制嚴重,中間影視資本圈錢逐利,觀眾因為貧富差距,對影視文化審美差異巨大,造成中國電影市場亂象嚴重。

    中國電影市場增長的速度和體量,絕對是當今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市場,與此相關的還有代表中國語境,中國文化崛起的巨大機遇。很多人一向都說藝術無國界,但是生產影視作品的導演和團隊,甚至是故事內容,終究還是有國界的。

    一旦站在意識形態和國家層面上來思考,李安在美國好萊塢拍的電影,前期拍的華語電影不論,後來進軍好萊塢,無論是《少年派》和《比利》,還是未來的傳過的《拳王阿里》《雙子煞星》等等。

    這些電影與中國電影市場,中國文化,中國語境沒有任何的關係。

    中國觀眾對於影視文化消費,對於中國現代文化崛起的渴望,推動中國影視市場飛速的增長和發展。現在如果出現一部質量中上的重工業大片,對整個中國電影市場,中國當代文化,中國語境代表的文化軟實力,其結果和影響是完全不同的。

    道理非常的淺顯,一旦舉例子便一目瞭然。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與吳京的《戰狼系列》,和2018年春節檔火爆全中國的《紅海行動》對比。先不提李安的《比利》在歐美語境面前,都面臨著不好口碑,和商業回報上的失敗,沒有引起什麼後續文化效應。

    假設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大獲成功,可美國的現代戰爭片,前面還有《太陽之淚》《黑鷹墜落》《危機13小時》《勇者行動》等等。站在西方語鏡角度上,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無非一名華人頂級大導演,拍出一部質量優秀的美國現代戰爭片罷了!

    但換到中國電影市場,結果意義完全不同,只要提及《戰狼2》和《紅海行動》有多火爆,對於中國軍事動作型別片,對於中國商業型別電影,甚至是中國語境代表的國家軟實力,影響有多深,無需贅言。

    李安在美國好萊塢的情況,無非是一名頂級華人大導演,主動吸收到美國多元文化罷了。

    本質上講,與美國好萊塢墨西哥籍導演,美國好萊塢南韓籍導演,美國好萊塢澳洲籍導演,美國好萊塢印度籍等導演,或者其它任何一個國籍在好萊塢拍電影的導演,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

    所以,張藝謀不止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平昌冬奧會北京八分鐘等,代表的官方文化宣傳賽事,即使電影上面仍然是如此。早期的《紅高粱》《活著》等代表中國民族電影的高峰。還是2002年《英雄》開啟的華語電影大片時代。最後是去年撲街,被幾乎華人嘲諷的《長城》。

    至少,張藝謀一直以來的想法,是能夠開啟中國電影的工業化。能夠讓中國電影抗衡好萊塢,或者進一步讓中國文化崛起這些。張藝謀有情懷和有想法,和《長城》的失敗是兩碼事!

    所以,本人才會覺得李安導演的水平或許更高,但對於華語電影的貢獻上面,對於華語電影的未來著想,這裡一定站張藝謀,馮小剛則落在最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話實說,大陸游戲業界相對國外真的不缺人才不缺技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