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就讓我很震驚了。這兒就有兩點要說清楚:一、馬在草原上固然是吃草的,難道在中原就不能吃草了麼?事實上,歷代王朝在內地開設牧場的傳統由來已久,馬匹是可以透過這些牧場得到草料供應的。第二、歷代中原王朝養馬,其供給馬匹的食物並不侷限於草料,還可以供應其他植物進行餵養,種類多樣,若飼養得當,馬匹也是雄健有力。下面就這兩方面來闡述。
明太祖起兵江左,以武力消滅群雄,統一天下,當然深知戰馬對軍隊的重要性,所謂“太祖起江左,所急惟馬”,所以朱元璋對馬政非常重視,其中一項措施就是在內地開設大量的牧場用來餵養馬匹。
《大明會典·卷一百五十一》:洪武二十三年,令五軍都督府、錦衣、旗手、虎賁左右、興武、鷹揚、金吾前後、羽林左右、龍驤、豹韜、天策、神策、府君前後左右等衛,各置草場於江北湯泉滁州等處,牧放馬匹。
由於明太祖對馬政的重視,牧馬草場在全國遍地開花,南京太僕寺管理應天府、鎮江府、太平府、鳳陽府、廬州府、淮安府、揚州府等7處牧場,原額草場共計5527頃。北太僕寺管理順天府、大名府、保定府、易州、順德府、廣平府、真定府、河間府、靜海三縣、永平府、開封府、歸德府、濟南府、東昌府、兗州府等15處牧場,原額草場共計24522多頃。除此之外,還有各營衛放牧草場共計57處,原額草場共計6300多頃。(下圖為南京太僕寺馬牧場分佈情況)
而在清代對馬匹也是極其重視,其八旗軍的牧場分為三大板塊,為畿輔牧場、奉天牧場和駐防牧場。
畿輔牧場分佈於北直隸,八旗軍按旗分放牧於北直隸各地,大致情況如下圖。
奉天牧場有19處,位於中前所、前屯衛、中後所、大淩河、撫順、興京、遼陽、開原、復州、熊嶽城、金州、牛莊、秀巖、寧古塔、渾春、三姓城、阿爾楚哈、吉林烏喇、白都納等地,大致情況如圖。
駐防牧場分佈於保定、密雲、青州、德州、右衛、綏遠、江寧、京口、荊州、西安、杭州、成都等地。像西安駐防八旗擁有960頃牧場;荊州駐防八旗牧地草場有8處,據《荊州駐防志》記載,這些牧地草場加起來共有2萬餘畝;據《八旗通志》記載成都駐防八旗有牧地草場6286弓,清制240弓為1畝,則大約為26.2畝,規模比荊州、西安小得多;據《寧夏滿營駐防事宜》載,寧夏駐防八旗軍有4處牧場,共44210畝。不過,也有些駐防城條件有限,像廣州、福建等駐防城只能選擇在城中圈養。
當然,清廷還建立了出口放牧制度,在固定季節將關內的馬匹驅至口外“擇水草豐茂處加意放牧”。除有牧場圈養之外,清廷還會透過屯田和民間徵收的方式籌備草料以供應馬匹。就是有些時候發放的稻草“性熱病馬”,有條件還是得用青草餵養馬匹。
所以,在正常情況下,馬匹在關內的基本食物仍然是草料。
馬匹的食物不僅只有草料,還可以食用其他植物,早在唐代馬匹所食植物就已經多樣化,據《唐六典》記載:象、馬、騾、牛、駝飼青草日,粟、豆各減半,鹽則恆給;飼禾及青豆者,粟、豆全斷。而在《新唐書》裡則有給馬匹餵食苜蓿草和茼麥的記載。所以,唐代養馬的料子有青草(估計就是羊草)、粟、禾、青豆、苜蓿草、茼麥6種,還有食鹽做為佐料。
當然,以上是平時養馬,在緊急情況下,馬的食物也可以湊合一下,努爾哈赤就曾經在行軍作戰的時候“以鹽水炒麵飲馬,解其疲”。
而清代養馬主要是以草料和豆類為主,所謂“其馬冬春月支豆九鬥,夏秋六鬥,草均三十束”,清廷在豆類方面尤其重視黑豆,據《天工開物》記載“淮北長征騾馬必食黑豆,筋力乃強”,所以,清廷給予黑豆這種馬料給予了高度關注,乾隆就曾經說“八旗兵丁餵養駝馬需用黑豆,甚關緊要”。
所以,在清代對黑豆的需求量很大,為了供應京師八旗的馬匹,山東、河南二省每年都要向京師輸送黑豆29萬9000餘石。乾隆十八年,京師黑豆倉儲達到了60萬石,足夠三年支放,遂讓河南、山東二省供應黑豆減半。
綜上所述,馬匹在中原並不缺食物,不僅有基本的草料供應,其他的豆料也不缺乏。
引用文獻:《清高宗實錄》、《欽定八旗通志》、《大明會典》、《唐六典》、《新唐書》、《荊州駐防志》、《寧夏滿營駐防事宜》、《駐粵八旗志》、嘉慶朝《大清會典》、《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天工開物》、《聖武記》
這個問題就讓我很震驚了。這兒就有兩點要說清楚:一、馬在草原上固然是吃草的,難道在中原就不能吃草了麼?事實上,歷代王朝在內地開設牧場的傳統由來已久,馬匹是可以透過這些牧場得到草料供應的。第二、歷代中原王朝養馬,其供給馬匹的食物並不侷限於草料,還可以供應其他植物進行餵養,種類多樣,若飼養得當,馬匹也是雄健有力。下面就這兩方面來闡述。
歷代王朝非常重視戰馬養殖,在內地開設牧馬草場進行放牧,以明清為例。明太祖起兵江左,以武力消滅群雄,統一天下,當然深知戰馬對軍隊的重要性,所謂“太祖起江左,所急惟馬”,所以朱元璋對馬政非常重視,其中一項措施就是在內地開設大量的牧場用來餵養馬匹。
《大明會典·卷一百五十一》:洪武二十三年,令五軍都督府、錦衣、旗手、虎賁左右、興武、鷹揚、金吾前後、羽林左右、龍驤、豹韜、天策、神策、府君前後左右等衛,各置草場於江北湯泉滁州等處,牧放馬匹。
由於明太祖對馬政的重視,牧馬草場在全國遍地開花,南京太僕寺管理應天府、鎮江府、太平府、鳳陽府、廬州府、淮安府、揚州府等7處牧場,原額草場共計5527頃。北太僕寺管理順天府、大名府、保定府、易州、順德府、廣平府、真定府、河間府、靜海三縣、永平府、開封府、歸德府、濟南府、東昌府、兗州府等15處牧場,原額草場共計24522多頃。除此之外,還有各營衛放牧草場共計57處,原額草場共計6300多頃。(下圖為南京太僕寺馬牧場分佈情況)
而在清代對馬匹也是極其重視,其八旗軍的牧場分為三大板塊,為畿輔牧場、奉天牧場和駐防牧場。
畿輔牧場分佈於北直隸,八旗軍按旗分放牧於北直隸各地,大致情況如下圖。
奉天牧場有19處,位於中前所、前屯衛、中後所、大淩河、撫順、興京、遼陽、開原、復州、熊嶽城、金州、牛莊、秀巖、寧古塔、渾春、三姓城、阿爾楚哈、吉林烏喇、白都納等地,大致情況如圖。
駐防牧場分佈於保定、密雲、青州、德州、右衛、綏遠、江寧、京口、荊州、西安、杭州、成都等地。像西安駐防八旗擁有960頃牧場;荊州駐防八旗牧地草場有8處,據《荊州駐防志》記載,這些牧地草場加起來共有2萬餘畝;據《八旗通志》記載成都駐防八旗有牧地草場6286弓,清制240弓為1畝,則大約為26.2畝,規模比荊州、西安小得多;據《寧夏滿營駐防事宜》載,寧夏駐防八旗軍有4處牧場,共44210畝。不過,也有些駐防城條件有限,像廣州、福建等駐防城只能選擇在城中圈養。
當然,清廷還建立了出口放牧制度,在固定季節將關內的馬匹驅至口外“擇水草豐茂處加意放牧”。除有牧場圈養之外,清廷還會透過屯田和民間徵收的方式籌備草料以供應馬匹。就是有些時候發放的稻草“性熱病馬”,有條件還是得用青草餵養馬匹。
所以,在正常情況下,馬匹在關內的基本食物仍然是草料。
馬匹食物多樣化,不僅僅只有草料餵養。馬匹的食物不僅只有草料,還可以食用其他植物,早在唐代馬匹所食植物就已經多樣化,據《唐六典》記載:象、馬、騾、牛、駝飼青草日,粟、豆各減半,鹽則恆給;飼禾及青豆者,粟、豆全斷。而在《新唐書》裡則有給馬匹餵食苜蓿草和茼麥的記載。所以,唐代養馬的料子有青草(估計就是羊草)、粟、禾、青豆、苜蓿草、茼麥6種,還有食鹽做為佐料。
當然,以上是平時養馬,在緊急情況下,馬的食物也可以湊合一下,努爾哈赤就曾經在行軍作戰的時候“以鹽水炒麵飲馬,解其疲”。
而清代養馬主要是以草料和豆類為主,所謂“其馬冬春月支豆九鬥,夏秋六鬥,草均三十束”,清廷在豆類方面尤其重視黑豆,據《天工開物》記載“淮北長征騾馬必食黑豆,筋力乃強”,所以,清廷給予黑豆這種馬料給予了高度關注,乾隆就曾經說“八旗兵丁餵養駝馬需用黑豆,甚關緊要”。
所以,在清代對黑豆的需求量很大,為了供應京師八旗的馬匹,山東、河南二省每年都要向京師輸送黑豆29萬9000餘石。乾隆十八年,京師黑豆倉儲達到了60萬石,足夠三年支放,遂讓河南、山東二省供應黑豆減半。
綜上所述,馬匹在中原並不缺食物,不僅有基本的草料供應,其他的豆料也不缺乏。
引用文獻:《清高宗實錄》、《欽定八旗通志》、《大明會典》、《唐六典》、《新唐書》、《荊州駐防志》、《寧夏滿營駐防事宜》、《駐粵八旗志》、嘉慶朝《大清會典》、《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天工開物》、《聖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