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第一個重要歷史節點,就是公元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一世(William Ⅰ the Conqueror,生卒1027-1087,在位1066-1087)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王朝,開創了千年一系的英國皇家血統。自此英國再無被外來者入侵和征服的歷史。並且,直到今天的英國後世歷代君主,都是威廉一世的血親。
第二個節點,就是1215年簽署英國《大憲章》(拉丁文:Magna Carta;英文:the Great Charter of Liberties)的約翰王(King of John,也稱為“無地約翰王”,King John Lackland)。他因為丟失了祖上遺留的法國諾曼底領地而窮兵黜武、橫徵暴斂,搞得天怒人怨,忍無可忍,最後在造反的英國貴族們逼迫下籤署了這份歷史性檔案,為英國最終限制王權、走向現代國家埋下了伏筆。
第五個節點,就是1689年的英國光榮革命,這裡面牽涉到三個英國國王。即被廢黜的詹姆士二世(James II,1633-1701),新擁立的威廉三世(William III,1650-1702)和瑪麗二世(Mary II,1662-1694)。其中瑪麗二世是詹姆士二世的大女兒,威廉三世是他的女婿。詹姆士二世倒行逆施,試圖復辟天主教在英國的統治地位,從而激起民憤,特別是他於1688年6月得到一個兒子,使得人們普遍祈盼他那奉行新教的大女兒瑪麗繼承王位的希望落空,於是英國貴族、議會和宗教上層人士邀請瑪麗和他的丈夫、荷蘭的奧蘭治親王回英國主政。威廉於1688年年底領兵一萬五千人進軍倫敦,詹姆士二世眾叛親離,望風而逃,威廉兵不血刃佔領了倫敦。1689年初,他接受了議會輝格黨和託利黨的擁立,也接受了議會擁立國王的同時所通過了一項法案,即著名的《權利法案》(法案全稱為:An Act Declaring the Rights and Liberties of the Subject and Settli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Crown),與他的妻子瑪麗成為共同國王。自此之後,國王的權力被大大限制,英國走向了君主立憲的發展道路。
國王作為專制體制的最高統治者,往往都有兩面性,可能做過某些好事,也可能做過更多壞事。所以傑出貢獻不貢獻的很難評價,但英國曆史上有幾個重要的發展節點,當時掌握朝政的君主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應該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個人認為,第一個重要歷史節點,就是公元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一世(William Ⅰ the Conqueror,生卒1027-1087,在位1066-1087)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王朝,開創了千年一系的英國皇家血統。自此英國再無被外來者入侵和征服的歷史。並且,直到今天的英國後世歷代君主,都是威廉一世的血親。
第二個節點,就是1215年簽署英國《大憲章》(拉丁文:Magna Carta;英文:the Great Charter of Liberties)的約翰王(King of John,也稱為“無地約翰王”,King John Lackland)。他因為丟失了祖上遺留的法國諾曼底領地而窮兵黜武、橫徵暴斂,搞得天怒人怨,忍無可忍,最後在造反的英國貴族們逼迫下籤署了這份歷史性檔案,為英國最終限制王權、走向現代國家埋下了伏筆。
第三個節點,就是英國於1533年脫離羅馬教廷的控制,成立國家的獨立教會,相當於最早一次脫歐,這對英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主持脫離羅馬教廷的,是英國都鐸王朝(1485-1603)的第二個國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說起來也可笑,他的脫歐動機其實並不怎麼高尚,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的自私,僅僅就是為了休掉原來的妻子,另娶新歡而已。從1525年到1533年,他花費了八年工夫,最後終於擺脫羅馬教廷,迎娶了新王后安·博林(Anne Boleyn,1501-1536)。但僅僅三年後,新歡又被新新歡取代,博林王后被砍頭。脫離了羅馬教廷的控制,對於英國後來的發展而言,那可是非同小可,使得英國成了整個西歐的一個另類國家,也與美國的形成和建立有密切的關係,可以說其影響甚至一直延續到今天。
第四個節點,就是英國在1588年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取代了大航海時代以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上霸主地位,為擴大海外貿易、拓展全球殖民地奠定了基礎。此時期的英國國王,就是前述的英王亨利八世與被砍頭的博林王后所生的女兒伊麗莎白·都鐸(Elizabeth Tudor,1533-1603),史稱伊麗莎白一世。因為一生未婚,也被稱為“童貞女王”。大家知道,目前的英國女王叫伊麗莎白二世,從一世到二世,這兩個伊麗莎白女王之間相隔了400多年。伊麗莎白一世的功績不僅僅是擊敗西班牙艦隊,她還統一了整個英格蘭和蘇格蘭,開創了英國曆史上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黃金時代”,在她的治下建立了大型殖民機構東印度公司,湧現出諸如世界文豪莎士比亞、科學實驗倡導者培根等。但她在宗教政策上採取了強化國教的做法,從而激化了與新興“清教”的矛盾;在經濟上鼓勵“圈地運動”,導致“羊吃人”現象,最後逼迫大批清教徒失地農民逃離英國,為最後形成北美殖民地埋下了種子。
第五個節點,就是1689年的英國光榮革命,這裡面牽涉到三個英國國王。即被廢黜的詹姆士二世(James II,1633-1701),新擁立的威廉三世(William III,1650-1702)和瑪麗二世(Mary II,1662-1694)。其中瑪麗二世是詹姆士二世的大女兒,威廉三世是他的女婿。詹姆士二世倒行逆施,試圖復辟天主教在英國的統治地位,從而激起民憤,特別是他於1688年6月得到一個兒子,使得人們普遍祈盼他那奉行新教的大女兒瑪麗繼承王位的希望落空,於是英國貴族、議會和宗教上層人士邀請瑪麗和他的丈夫、荷蘭的奧蘭治親王回英國主政。威廉於1688年年底領兵一萬五千人進軍倫敦,詹姆士二世眾叛親離,望風而逃,威廉兵不血刃佔領了倫敦。1689年初,他接受了議會輝格黨和託利黨的擁立,也接受了議會擁立國王的同時所通過了一項法案,即著名的《權利法案》(法案全稱為:An Act Declaring the Rights and Liberties of the Subject and Settli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Crown),與他的妻子瑪麗成為共同國王。自此之後,國王的權力被大大限制,英國走向了君主立憲的發展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光榮革命期間,1688年,牛頓出版了劃時代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之後,1693年,北美殖民地建立了一座以威廉和瑪麗國王命名的學校,將近一個世紀後,該校培養出了美國的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和第三任總統傑斐遜。
第六個節點,就是創造了“日不落帝國”時代的維多利亞(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女王。她於1837年18歲時繼承王位,到1901年84歲去世,在位長達64年,是僅次與當今的伊麗莎白二世的英國女王。雖然由於光榮革命,國王的權力受到極大限制,但維多利亞女王利用她的影響力,還是能夠對很多朝政有所左右,她可能也是近代以來唯一具有這種權力的國王。19世紀初,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開始大舉向全世界擴張,影響力達到歷史上的全盛,維多利亞女王是這個過程的領導者,也是見證人,所以很多人都習慣把19世紀中後期英國的全盛時期稱為“維多利亞時代”。當然,對華人而言,維多利亞時代是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國門被帝國主義開啟的恥辱時代,另一個亞洲大國印度,也是被英國全面殖民地化的時代。自維多利亞時代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就走向了衰落。
維多利亞女王之後,中間經過愛德華七世(1901-1910)、喬治五世(1910-1936)、愛德華八世(1936在位11個月)、喬治六世(1936-1952)四位國王之後,出生於1926年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於1952年繼位,直到今天,已經92歲、在位66年,成為英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女王。
過去的一千年中,所有的英國國王都具有威廉一世的血統;平庸而低能的約翰國王卻在1215年簽署了奠定英國傳統的《大憲章》;亨利八世國王為離婚而脫離了羅馬天主教的羈絆,開創了英國新教的先河;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為英國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創造了一個黃金時代;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在1689年促成了英國的光榮革命,使國王的權力被極大限制,鋪平了通向君主立憲國家的大道;維多利亞女王見證了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全盛時代的過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是迄今在位時間最長的英國君主,雖然她已完全不能左右英國的朝政。
拉拉雜雜寫了這麼多,也僅僅是對英國複雜而曲折歷史的一個管窺,但願讀者能夠耐心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