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剛哥玩釣魚

    我覺得這個問題剛好問反了吧?

    應該是問: 為什麼釣魚大師分享的真正釣魚技術在實戰應用中不好用呢?

    首先所謂釣魚大師是在特定人工環境下,垂釣高密度人工飼養魚,競技而得出的積分排名而判斷出來的技術等級。

    再非特定人工環境下,非人工養殖魚類垂釣活動裡,並不能確保他們依然有突出的表現。

    大白話,就是:釣魚大師就是高階漁具銷售。頂個釣魚大師的名頭,更好賣東西啊。

    刨去這些銷售大師,野釣有實力的高手分享的經驗為什麼也不靈呢?

    首先你得確定你和野釣高手所垂釣的環境是類似的。野外垂釣的魅力之一就是環境是不斷變化的,所以高手的釣位從來都不是固定的,隨著魚情的變化而經常做出調整。除非你親身跟著野釣高手,就在他身邊與他同時垂釣,並且用他的魚餌和窩料,這樣才能驗證他分享的秘訣是真是假。

    即便驗證了他分享的秘訣是真的,回到你自己垂釣的環境裡,也要依照你自己的環境做出適當的調整。野的高手到了你的垂釣環境,他也可以按照你的環境作出調整繼續做高手。而你自己如果不求甚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麼即便是回到你熟悉的垂釣環境依然只是圍觀的普通釣友。

    由此可見垂釣高手就好像廚藝大師是一樣的,出名的廚藝大師都不介意出一些菜譜,但是普通人把這些菜譜買回去之後,並不能仿製出品質相近的菜色。

    細節決定成敗,垂釣和廚藝是相通的,都是非常注重細節的。就算把配料順序,配比比例都傾囊相授,操作過程裡的細節依然可以導致迥異的結果。

    另外一方面就是一些初學者自己急於求成的鍋。就是有些時候一些比較好的比較實在的比較有效的經驗分享,遭到實踐者糟糕的基本功的連累,也無法顯現出好的效果,最後當然也容易被拿來當背鍋的。

    所以說真正的技術一直都有,真心的分享也一直都有,在接受和消化這些分享的過程裡,因人而異理解程度是不同的,那產生的效果自然也是千差萬別。

    所以要根據自己的垂釣經驗去甄別分享的實在與否,而不要盲從少數吃瓜群眾的抱怨。

  • 2 # 斌哥雜談檀上談

    釣魚相比其他體育運動,理論技巧最為模糊,不管垂釣大師提出哪一套理論,總會有反駁的不同意見,主要是魚情過於複雜、多變,不確定因素太多,很難用一套理論全面概況。導致的最終結果:一些名聲在外的大師,釣友對其極其尊重,那時因為在釣魚圈子裡的“江湖地位”,但論真正的垂釣技巧、水平,相當部分釣友暗自較勁,並不服氣。既然談到大師,本文討論的重點,就是那些大師不願講的“真心話”,看能否引起釣友們的共鳴。

    釣魚大師不願提及的“真心話”

    自古有“學而優則仕”的說法,釣魚圈子裡似乎更講究“成名則商”。現在幾個知名的漁具廠家的老闆、創始人,都是斬獲釣王名號後,迅速創立自己的漁具品牌、企業,畢竟過氣的釣王不值錢。但筆者並不反對,他們的這些做法,如果是自己,恐怕也會是這樣的選擇,機會來之不易,錯失卻太容易。問題是由普通釣友,轉化成銷售產品的商家,角色的轉變,出於利益的考慮,有些言不由衷,咱們這次就扒一扒。

    冬季筆者和釣友多次在徒駭河、西新河野釣,每次蚯蚓、紅蟲的效果並不輸於商品餌,特別是紅蟲,在蚯蚓和商品餌魚口零星的時候,偏偏它能釣起3/4兩的大鯽魚。紅蟲的價格稍微貴些,大約80-100元/斤,但蚯蚓的價格低廉了許多,1斤也就15元。不過,蚯蚓生長、繁殖迅速,飼養在花盆,小心照理,一個冬季不再缺蚯蚓釣餌了。所以商家、釣魚大師,基本不怎麼談論葷餌,畢竟“無利可圖”。

    那麼為什麼商品餌在冷冬效果不如葷餌呢?這與魚的活性密不可分。春秋季節,水溫適宜,鯽魚、鯉魚攝食慾望高漲,對於各類食物基本是來者不拒,像適口性不佳的嫩玉米、小麥也能吞食,更別提蓬鬆、霧化的商品餌了。但冬季不同,魚的攝食變得挑剔,稍微有些不舒服,就可能轉身離開。商品餌料的腥味,並不是源自紅蟲粉、蝦粉,絕大部分是透過新增腥味劑獲得。而腥味劑本質上是化學試劑,與其他化學合成品並無本質的區別。但攝食挑剔、嗅覺敏銳的魚,卻能辨別出,這時腥味更“純正”的紅蟲、蚯蚓的優勢便得到體現。並且水溫越低,優勢越突出。所以冷冬時,蚯蚓、紅蟲、蛆蟲,這些葷餌還是最優的選擇。

    一個是某山東籍大師,初到某水庫,前三天並不施釣,而是確定釣點後,連續3天投擲窩料,等到第四天才揚竿。另一個大師,安排弟子提前15天到達水庫,頭停歇的投放玉米顆粒“養窩”,等大師再拋竿,立馬連竿、爆護。

    但凡大師,絕對多數特別重視打窩,雖然有到達打重窩,還是勤補窩的爭論,為此兩個大師還多了大盆、小勺的稱呼。打窩,其實是人為創造一片高密度魚群的水域,最大程度降低垂釣難度。所以想釣到魚,窩子裡先有魚,打窩誘魚是釣到魚的基礎。這就是釣友常調侃的,沒有魚,大師來了也白搭。

    釣技的作用,更多體現在釣得多、釣得快,這也是釣友之間相互不服氣的地方。現在短影片橫行,似乎個個能連竿、爆護,真就是它們釣技高超,餌料超級好用?恐怕不是吧,他不會告訴揚竿的水域,貌似一條野塘,其實就是一個魚塘;他也不會告訴你,不知道連續打了幾天的窩子,為了這一晚,以精心準備了數日,就是為了收割釣友這一茬韭菜!

    寫在後面

    類似的例子實在太多,就像大麥紅薯膏和紅薯、大麥沒有半毛錢關係;號稱發酵的老壇玉米,真經過發酵?其實就是一個添加了香精、甜味劑蒸煮、浸泡後的玉米顆粒。但從另一個角度而來,只要能釣到魚,這些並無“毛病”,也許這就是釣友明明知道,但不反對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烏戰爭對歐洲沒有任何好處,為什麼歐洲政客都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