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認知皆模型

    先提一句,太陽不僅提供能量,它真正的作用是提供“負熵”。

    “負熵”才是關鍵,能量雖然也重要,但絕不是重點。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必須搬出光量子才能說清楚。也就是說,本文必須提一些量子力學的常識。

    這可不是“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而是真的繞不開量子力學。

    能量,並不是重點

    很多人都會想到“食物鏈”,一級一級吃下去,在最底層的通常是植物,植物有光合作用,依靠太陽存活。

    整個生物圈要靠太陽維持,不過這也引出一個問題:

    太陽到底提供了什麼?

    太陽在發光,確實給地球提供了能量,不過還有一件容易被人忽略的事情:

    地球也在不斷散熱!

    太陽給地球的能量,和地球散發到太空的能量,基本相等。

    這些能量傳遞都是以電磁輻射(光)的形式進行的,電磁輻射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加熱,“熱”是能量傳輸的基本形式。

    地球吸收和放出的熱量基本相等,否則地球的溫度就會不斷升高,生命也無法存活。

    如果只看能量,你會發現太陽在做“無用功”。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太陽是在給地球保溫,讓地球保持適合生物生長的溫度。

    太陽確實有這個作用,但這絕不是重點。

    可以簡單設想一下,“溫室氣體”也能起到保溫的作用,如果讓溫室效應達到極致,地球上的生命可以只靠大氣中不斷反射的電磁輻射生活嗎?

    答案是不能。

    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不是所有的光都能引起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下文會詳細介紹)。

    說這些,是想讓大家知道:能量並不是重點,可以提供能量的東西有很多,太陽對地球生物圈的作用不只是提供能量。

    能量和能量是有區別的,地球吸收和釋放的能量是有區別的。雖然都是電磁輻射,但是有些電磁輻射是不能被利用。

    能被利用的能量,才是關鍵,否則人類只需要烤火就能生存了。

    至於什麼樣的電磁輻射是“能被利用的能量”,或者說是能被光合作用利用的能量?

    這就需要談一談物理學定律了。

    熵增與耗散結構

    不得不考慮生命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提到生命,就必須考慮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

    孤立系統的熵,只增不減。

    熵,可以表示“混亂程度”。生命,表現出“有序”。

    熵增定律經常會讓人覺得生命不應該存在。

    不過,這只是忽略了熵增定律適用範圍:孤立系統。

    如果是封閉系統或開放系統,熵就可以減小。生命自然是開放系統。

    物理學家薛定諤(E.Schrödinger)曾在《生命是什麼》裡面寫道過:

    生命以負熵為生。

    “負熵”其實就是在說“熵的減小”,生命其實就是在對抗熵增。

    真正考慮生命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就要用到普里戈金(I.llyaPrigogine)提出的耗散結構理論,這是真正描述生命的理論。

    自然界所有系統的熱力學狀態,都可以分成三類:

    平衡態近平衡態遠離平衡態

    熵最大的狀態就是平衡態,可以簡單理解成溫度均勻分佈的狀態,物理學通常都是在研究平衡態。

    生物則是遠離平衡態的系統,是一種耗散結構,可以不斷從環境中吸取“負熵”,維持秩序。

    熵,才是關鍵。只看能量,是沒有意義的。

    光,也有熵

    還是要看一看地球吸收和釋放的能量。

    太陽給地球的能量,是“短波輻射”。地球釋放的能量,是“長波輻射”。

    同樣是電磁輻射(光),波長不一樣,差別真的很大。

    前面已經提到,地球吸收和釋放的能量是相等的。這些能量都以電磁輻射的形式傳遞。

    現在就需要看一看量子力學的常識了,普朗克公式:

    波長小,頻率大。波長大,頻率小。

    不管是太陽的“短波輻射”還是地球的“長波輻射”,都包含各種頻率的光子。只看平均頻率,“短波輻射”的單個光子有更大的能量。

    前面說過,“短波輻射”和“長波輻射”的總能量相等,所以“短波輻射”包含的光子更少。

    光子更少,通常就說明熵更小。

    所以說,太陽的“短波輻射”比地球的“長波輻射”的熵更小。總的來看,地球的熵在減小。

    這才是太陽的作用,提供“負熵”。

    在這裡可以看一些具體的資料:

    太陽的短波輻射,波長主要在150至4000奈米。地球的長波輻射,波長主要在4000至120000奈米。可以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波長在400至700奈米。

    太Sunny最強的波段,基本上就是可以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波段,也就是可見光

    這不全是植物適應太陽進化的結果,依然和“光的熵”有關。

    只要物體的溫度高於絕對零度(零下273.15攝氏度),就會發出紅外線,你能感知的一切物體都在釋放紅外線。

    這也是紅外攝像機可以在夜間工作的原因。

    植物的溫度也要基本保持恆定,吸收和放出的能量也不會相差太多。如果想用光合作用生存,就必須吸收比紅外線的熵更小的光。

    這其實也是植物補光燈的原理,給植物補光,需要發出一定頻率的光,不是隨便開個燈就行。

    (此處省略了一些內容。)

    這確實不是很好理解,我也只是說了個大概,大家湊合著看一看。

    主要還是想讓大家知道,提到太陽對生命的貢獻,“負熵”才是關鍵。

    光,也有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螺旋槳飛機發動機的原理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