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山雅舍

    吳大帝孫權共有七子,分別是:

    宣太子孫登①、建昌侯孫慮②、

    齊王孫奮⑤、吳景帝孫休⑥、

    吳廢帝孫亮⑦。

    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一比,我認為,當屬孫權的兒子們最有故事。

    孫權活了71歲,是一位很長壽的君王,生生熬死了曹操、劉備、曹丕、諸葛亮等一眾對手,但吳國卻始終只能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甚至在孫權死後,吳國迅速地走上了下坡路,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孫權立嗣反覆無常、臣下黨爭不休之故。

    △孫權

    那麼孫權為何不將繼承人安排妥當,在這些皇子身上到底發生了哪些事,下面就讓我們逐一探尋。

    兄賢弟能,上蒼不佑

    1、宣太子孫登①:志慮忠純,謙遜有為

    孫登(209-241),字子高,是孫權的長子,他的生母地位卑賤,姓名不詳。

    按正常邏輯看,如果母親地位卑賤,那麼皇子的地位應該不高。但實際上,孫權對孫登十分重視,這也和當時的特殊情況有關。

    孫權19歲臨危受命,繼承父兄衣缽,克服萬難地開啟了統治江東之路。

    在古代,創業集團的首領必須有繼承人才能令臣下安心,否則首領一死,大夥兒的榮華富貴誰來保障。

    飽經風雨的江東孫氏,孫堅、孫策兩任首領都是中途崩亡,孫權繼任後,偏偏好多年都沒有子嗣,人心浮動自是不必多說,孫權自己也是慌得緊。

    直到孫權28歲時,偶然臨幸了一個婢女(推測),竟意外得到長子孫登,簡直是久旱逢甘霖,如何不使他喜出望外。

    所以,孫登從小就被孫權當作繼承人培養,並將他交給繼室徐夫人撫養,如此也是變相提升孫登的地位,於公於私,孫權都對孫登充滿了喜愛。(孫權的原配謝夫人早亡)

    221年(黃初二年),40歲的孫權向曹魏稱臣,魏文帝曹丕封其為吳王,拜孫登為東中郎將,封萬戶侯,不過這萬戶侯有點託大,孫權以孫登年僅13歲為由婉辭了。

    同年,孫登被冊立為王太子,並選取各路賢才充實東宮,陪侍左右,包括諸葛瑾之子諸葛恪、張昭之子張休、顧雍之孫顧譚、陳武之子陳表等等,這些人都是東吳元勳大佬家的優秀子弟;又先後任命名士程秉、張溫為太子太傅,可見孫權對孫登有多用心,搭橋鋪路,不遺餘力。

    △孫登

    225年(黃初六年),孫權為17歲的孫登娉娶周瑜之女為王太子妃,命太子太傅程秉從吳郡迎接周妃至武昌,形式十分隆重,再次體現孫權對孫登十分上心,一心一意地夯實孫登未來的政治基礎。

    229年(黃龍元年),孫權稱帝,冊立21歲的孫登為皇太子。孫登命人作賓客名目,以諸葛恪為左輔都尉、張休為右弼都尉、顧譚為輔正都尉、陳表為翼正都尉,號稱“四友”。同時,謝景、範慎、刁玄、羊衜(dào)等名士都是太子賓客,東宮被譽為名士盈門,傳為一時美談。

    同年,孫權遷都建業,留孫登鎮守舊都武昌,並徵上大將軍陸遜前往武昌,輔佐孫登。孫登處理政務謹慎得體,凡事都要先商議諮詢,然後才會穩妥施行,頗令孫權讚賞。

    234年(嘉禾三年),蜀漢聯動,諸葛亮發起第五次北伐,孫權則率軍進攻曹魏的合肥新城,命26歲的孫登留守後方。當時農業歉收,盜賊增多,孫登相應地制定了對付盜賊的法令,深諳治理之道,頗見成效。

    可見透過多年的歷練,隨著年歲增長,孫登已經具備較好的執政能力,這絕對是很令孫權欣慰滿意的事情。

    241年(赤烏四年),居太子之位12年的孫登不幸病逝,年僅33歲

    愛子凋零於年富力強的年紀,噩耗傳來,孫權震驚悲傷至極,每每想到自己傾注全力栽培的太子就這樣撒手人寰,便悲痛到難以自制,常常思念垂泣。

    孫登臨終前還曾給孫權留下一封遺書,其中先是向父親道歉自己身體不中用,然後安慰父親不要悲傷,要為了江山大業繼續振作,最後還不忘將當時的賢才挨個品評推薦了一遍。待孫登死後,孫權看到了此書,不禁愈發感動流淚。

    臨終,上疏曰:

    “臣以無狀,嬰抱篤疾,自省微劣,懼卒隕斃……

    臣聞死生有命,長短自天,周晉、顏回有上智之才,而尚夭折,況臣愚陋,年過其壽,生為國嗣,沒享榮祚,於臣已多,亦何悲恨哉!

    方今大事未定,逋寇未討,萬國喁喁,繫命陛下……願陛下棄忘臣身……篤養神光,加羞珍膳,廣開神明之慮,以定無窮之業,則率土幸賴,臣死無恨也。

    ……

    願陛下留意聽採,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三國志》

    當時孫權已經60歲,在古代算是實打實的老朽,原本想到死後有太子孫登接手江山,孫權也覺得心裡安穩。

    可突如其來的變故,徹底打亂了這位吳大帝的計劃,也使他的精神受到了重創,心態發生巨大的變化,東吳的命運就此出現重大轉折。

    2、建昌侯孫慮②:聰惠多才,處事得體

    孫慮(213年-232年),字子智,是孫權的次子,比長兄孫登小4歲,生母不詳。他從小就機敏聰慧,多才多藝,頗得孫權器重和喜愛。

    228年(黃武七年),16歲的孫慮受封建昌侯。

    230年(黃龍元年),丞相顧雍上奏,認為孫慮天資聰穎,文武雙全,才能卓絕,應該進封王爵,不過孫權沒有同意,可能覺得孫慮太年輕,尚需磨鍊。

    不久之後,尚書僕射又上疏,還是認為孫慮秉性聰敏,文武全才,根據古代的典章制度,應該封王以正名號。不過考慮到陛下謙讓,不想讓皇子輕易得到王爵,然而如今正值用兵爭霸之際,英才正應該得到任用,所以希望封孫慮為鎮軍大將軍,以光耀國家。

    這一次孫權批准了,任命18歲的孫慮為鎮軍大將軍,假節,開府治事,治所在半州(今江西九江西)。對於開國帝王而言,用自己的兒子藩守一方、拱衛皇室還是最令人放心的,上至劉邦,下至朱元璋皆是如此。

    從地圖上我們就能發現,孫權讓孫登①在西部守武昌,讓孫慮②在中部守九江,自己則在東部坐鎮建業,這樣的部署確實很合帝王的心意——既令孫權放心又能磨鍊愛子,一舉兩得。

    由於孫慮年紀輕輕就當此重任,所以眾人都有些不放心,孫權特意下詔叮囑孫慮一定不要辜負了這份殊榮。

    待到孫慮正式任職後,所有事情辦得都遵守法度、周到妥帖,態度上也很謙遜,絲毫不見傲慢張狂,令眾人稱讚不已。

    232年(嘉禾元年),孫慮不幸病逝,年僅20歲。因為孫慮無子,所以他的封邑被廢除。我想若是在大一統時期,孫權應該不會讓次子的封邑被廢除,而是過繼一子延續其香火。想必孫權是考慮三足鼎立、危機未除,加上孫慮英年早逝、身無大功,所以死後還佔據資源不能服眾,孫權需要以身作則。

    次子孫慮是孫權失去的第一位皇子,當時51歲的孫權悲痛不已,整日垂淚,連飯都吃不進去。

    孫登①為此還特地從武昌趕回建業,安慰傷心過度的孫權,勸慰他要保重身體。孫權心中稍得慰藉,這才增加飲食。

    十多天後,略微恢復的孫權讓孫登早點回武昌坐鎮,但孫登認為子女長時間不能盡孝是一種缺憾,堅持要求留下照顧孫權,並說明武昌有陸遜坐鎮,安穩無虞,孫權這才同意他繼續留下。

    想想孫權也是可憐,既是父親又是君王,明明很疼愛自己的兒子,但又要以公事為先。

    孫和(224-253),子孝,是孫權第三子,生母是王夫人。

    大王夫人是孫權的寵妃,加上孫和自幼聰明伶俐、品行優良,所以孫和從小也很受寵。

    孫和9歲的時候,他的二兄孫慮去世;18歲的時候,他的長兄孫登去世。

    △孫和

    如此一來,孫和就成了孫權諸子中最年長者,而且與兩位兄長不同,孫和的生母地位還尊貴,所以孫和理應是下一任太子的最佳人選。

    而且孫登生前就與孫和親近,待這位三弟有如兄長,常有讓位之心。臨終前,他在遺書中仍推薦孫和為太子,如此看來孫登①應該是真心喜愛這個三弟。

    242年(赤烏五年),孫和被冊立為太子,時年19歲。大儒闞(kàn)澤擔任太傅,名臣薛綜為少傅,而名士蔡穎、張純、封俌(fǔ)、嚴維等都是他的陪侍隨從。

    不過可惜,闞澤、薛綜轉過年都病逝了,只輔佐了孫和不到一年的時間,這看似小事,但其實使孫和失去了在孫權身邊說話很有分量的兩個人,為後來孫和的境遇埋下了隱患。

    孫和做太子期間,恭謙好善,禮賢下士,愛講經義,考察人物,對孫權也極盡孝道。

    但他的弟弟孫霸④卻是不服他做太子,暗地裡想要爭位,於是糾集黨羽不斷打擊太子黨。

    △孫霸

    與原太子孫登①的情況不同,孫和的太子位並不是那麼牢靠:

    我們看孫登①尚在時,朝臣奏請將孫慮②封王,但是孫權拒絕了,表面看是孫權比較謙遜,慣於做姿態,內裡其實也是在保護孫登的地位,不讓任何皇子有衝擊太子的資格。

    更費解的是,孫權明明立了孫和為太子,卻在禮制待遇上讓兄弟倆保持一樣,這就叫嫡庶不分,自古都是禍亂根源,因為這樣的做法會給朝臣一個訊號:

    皇帝對太子不是全心支援,在兄弟二人之間尚且搖擺不定。

    如此一來,朝臣因為各自的偏好利益,形成了勢均力敵的兩派,太子與魯王的黨爭就此展開。

    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

    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

    ——《三國志》注引殷基《通語》

    孫霸不斷派人使陰招,誣陷詆譭太子及其黨羽,一時之間朝堂紛爭激烈,太子黨羽損傷慘重:

    丞相陸遜被問責氣憤而死,太子太傅吾粲被誣下獄身死,太常顧譚被誣流放交州,驃騎將軍朱據進諫激烈反被貶官外放,途中被魯王黨羽中書令孫弘矯詔殺害,類似情況比比皆是,此處不逐一列舉。

    最致命的還屬全公主的陰謀算計。孫權的這位長女仗著孫父親的寵愛,非常喜歡插手政治。

    △全公主

    由於全公主與大王夫人不和,所以她自然加入到了魯王陣營,不遺餘力地打擊太子孫和。

    孫權重病臥床時,派太子孫和去太廟主持祭祀,太子妃張氏的叔叔恰好住在附近,便邀太子來家中逛逛。結果這事被全公主拿到孫權面前大做文章,刻意抹黑孫和不好好祭祀,反而去外戚家搞密謀,孫權當時已經老糊塗了,一聽便大為光火。

    之後,全公主又向老父親進讒,說大王夫人在他病重期間,竟然流露出高興的神色,孫權信以為真,痛斥了大王夫人,以致於大王夫人憂慮而死。

    顯然,由於孫權年老昏庸、魯王黨陰招不斷、太子黨又缺乏有效應對,從而使得太子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

    孫權猶豫糾結了幾年,最後實在無法容忍失控的黨爭,便將孫和軟禁起來,不久後流放到了故鄣(今浙江安吉)。太子無故獲罪,群臣紛紛苦諫,孫權大怒,最後因此被誅殺流放的諫臣多達幾十人。

    其實當時孫權有些面子掛不住,自己主導的黨爭最後失控,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東吳勢必要全面分裂,所以孫權有意改立受寵的幼子孫亮⑦,親手終結這場鬧劇,這時候誰攔著,孫權就會整誰。

    赤烏十三年(250年)八月,魯王孫霸④因圖謀害死孫和而被賜死,其一眾黨羽也被誅殺殆盡。同年十月,改立幼子孫亮⑦為太子。

    貶太子、殺魯王、立幼子,這是孫權糾正自己失誤的方式,最後坑得都是自己兒子。

    這場黨爭孫權的心中是有數的,因為從最開始孫權就是想讓二子競爭,他好從中挑選出優勝者。

    我認為,一方面是孫登之死令孫權的心態崩壞,變得猜忌多疑,另一方面孫和表現得太積極,一副隨時準備接班的昂揚狀態,讓暴躁的吳大帝感到不滿意。

    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孫權封孫和為南陽王,派遣他居住在長沙,孫和時年29歲。同年四月,孫權去世,孫亮繼位。

    孫亮即位之初,諸葛恪執掌朝政,諸葛恪是南陽王妃張氏的舅舅,之前本就是太子黨的,因而諸葛恪傳話過來,讓孫和安心,自己會有好的安排,外界推測諸葛恪可能有迎立孫和之意。

    △諸葛恪

    結果,孫權留下的輔臣之間互相爭權攻殺,僅過了一年(253年),諸葛恪就被孫峻殺害。

    上臺掌權的孫峻自然不會放過孫和,沒收了他的王印綬帶,將他流放新都,之後又命他自盡。

    2、魯王孫霸④:恃寵爭位,以庶幹嫡

    孫霸(?-250),字子威,是孫權的第四子,生母是謝姬。

    孫權這個人還是挺疼兒子的,幾乎每一個兒子他都寵愛過,但有的時候偏於溺愛了。

    就說魯王怎麼可以與太子待遇相同,不分上下尊卑呢,這不是自取禍端嗎?

    孫權還就這麼幹了,這位吳大帝做事挺矛盾,一邊要面子、好做姿態,一邊又不顧禮法,刻意偏袒魯王。

    這種取禍的做法,讓我不禁想起了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也是被這種玩法整廢的。說到底還是帝王太冷酷自負了,總認為自己能夠掌控一切,一旦玩砸了就把兒子和大臣賠進去。

    南魯黨爭的結果,就是太子被廢,孫霸被處死,最後幼弟孫亮漁翁得利,何苦來哉?

    孫和19歲被立為太子,孫霸既然能與之相爭,說明年歲差距不大,推測差兩歲以內的可能性最大,後來孫霸在250年被孫權賜死,照此推算,時年應該在25歲左右。

    兩任吳帝,各有偏頗

    1、吳廢帝孫亮⑦:廢帝早慧,誤用庸才

    孫亮(243-260),字子明,是孫權第七子,生母是潘皇后。

    之所以先講老七,後講老六,是因為孫亮⑦先做的皇帝,而孫休⑥則是東吳第三任皇帝。

    孫權62歲的時候,得了幼子孫亮,算是老來得子,因而對其格外寵愛關注。

    權春秋高,而亮最少,故尤留意。

    ——《三國志》

    原本皇位是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孫亮的,可不想長兄、次兄英年早逝,三兄、四兄黨爭兩傷,五兄、六兄君父無寵,最後於250年十月,孫權將孫亮改立為皇太子,年僅8歲。

    △孫亮

    不久又冊立其母潘淑為皇后,孫亮由此成為孫權諸子中唯一的嫡子。其實潘淑的出身較低,孫權之前一直不立皇后,連寵妃步練師都不例外,此番為了鞏固幼子的地位,竟然打破了慣例。

    孫亮即位後(252年),首先執掌大權的是諸葛瑾之子諸葛恪,諸葛恪一開始還表現頗佳,但是後面就開始剛愎自用、專橫獨裁起來,惹了眾怒,孫亮這個皇帝更是容不下這種權臣,最後孫亮聯合同為輔臣的孫峻設伏殺死了諸葛恪(253年)。

    孫峻算是宗室大將,乃是孫堅之弟孫靜的曾孫,按理說只要表現穩妥應該可以成為皇帝的倚重之臣。可惜,孫峻的驕橫一點不遜色於諸葛恪,於是朝野又掀起了新一輪的“鋤奸運動”。

    但孫峻可比諸葛恪謹慎得多,各路暗殺人馬均告失敗,幕後指使的一眾大臣反被孫峻所殺。

    到了256年(五鳳二年),孫峻在對魏進攻期間病逝,孫亮本以為可以鬆口氣,但孫峻之弟孫綝(chēn)又接管了兄長的權力,於是“鋤奸運動”還得繼續。

    孫亮雖然年少,但天資聰穎、志向遠大,不能允許這樣的權臣存在,開始出手敲打孫綝。隨著這位年輕皇帝與孫綝的矛盾愈深,已經親政的孫亮與全公主、太常全尚、將軍劉承暗中謀劃,準備發動突襲,誅殺孫綝。(258年)

    原本孫亮的密謀成功率很高,但唯一擔心全尚之妻會告密,因為全尚之妻孫氏正是孫綝的堂姐,所以孫亮特意叮囑岳丈全尚不要跟孫氏透露此事。

    誰知全尚也不知是哪根腦筋不對,居然忍不住告訴了自己的妻子,孫氏也不顧夫家的安危,跑去向堂弟孫綝告密。也許全尚和他的妻子都是一時心軟,覺得雙方最好能調和一下,不要搞得你死我活的。

    △孫綝

    這種不成熟的政治觀念,最終使得孫綝逃脫一死,然後帶兵反戈一擊,將16歲的孫亮廢為會稽王,強制遷往會稽,改立孫休⑥為帝,全公主被貶至外地,全尚被捕流放,家破人亡。隨後驚慌的全氏將領又幹出了投奔魏國的事情,孫綝藉機對全氏一族進行了大清洗,吳中全氏就此衰落。

    260年(永安三年),會稽傳出謠言,聲稱孫亮將會復辟,同時孫亮的侍從檢舉孫亮在祭祀時頗有怨言,經過朝廷審判,孫亮再被貶為候官侯。

    在去封地的途中,孫亮遇害身亡,年僅18歲,史稱吳廢帝、吳少帝。顯然這就是針對孫亮的一場陰謀,新的統治階層都不想讓他活。

    到此我真的認為,孫權空有一世英名,但在繼承人的安排上,不論生前還是身後,都是一塌糊塗,東吳不亡才怪。

    2、吳景帝孫休⑥:景帝賢良,重私廢公

    孫休(235-264),字子烈,是孫權的第六子,生母是小王夫人。(區別於大王夫人)

    247年(赤烏十年),孫休13歲時,跟從中書郎謝慈、郎中盛衝學習。

    250年(赤烏末年),孫權為16歲的孫休聘娶朱據之女為妃。

    252年(太元元年),18歲的孫休受封琅琊王,居住虎林。

    同年四月,孫權去世,幼弟孫亮繼位,諸葛恪主政,下令將諸王遷離長江沿岸的重鎮,孫休因而被遷往丹陽郡。

    △孫休

    孫休與當地太守李衡不和,李衡多次借法律法規來侵擾孫休,孫休憤而上書,要求遷往他郡,於是朝廷下詔讓孫休夫婦遷往會稽。

    到此我們不難看出,相比於前面介紹過的皇子,孫休屬於邊緣人物,比較不受孫權寵愛,成年後就被打發去了封地,後來還受太守的欺凌。

    孫休在會稽住了6年,許是遺傳孫權,同幾位兄長一樣,為人好善,仰慕名士。

    就這樣,孫休結識了決定其成敗的兩個重要人物——會稽太守濮陽興和左右將督張布。

    258年,吳廢帝孫亮⑦誅殺權臣孫綝失敗,被孫綝廢黜,緊接著就迎立孫休⑥為帝,時年24歲,史稱吳景帝。

    孫休甫一上臺就大興文教,創立國學,教育興國。但他還是面臨著權臣威壓的老問題,好在孫休⑥比孫亮⑦有城府,他表面上追捧讚譽孫綝,凡事都找孫綝商議,但私下裡與老將丁奉、親信張布密謀誅殺孫綝。

    丁奉和張布比當初的全尚靠譜多了,出其不意地設局將孫綝誅殺,從此東吳得以擺脫權臣的陰影。

    △孫休與丁奉

    好不容易除掉了禍害,朝臣都翹首以待,準備助孫休一起開創新局面時,不想孫休過於看重舊情,將國事全部交予張布和濮陽興,自己則醉心於閱覽經典古籍。二人大權獨攬,專擅不法,令朝臣大失所望。

    263年(永安六年),交趾叛亂、蜀國滅亡,東吳開始進入內憂外患的多事之秋,呈現衰敗之相。

    國勢日下,叛亂迭起,令孫休心憂不已。

    264年(永安七年),孫休病倒不起,將太子託付給濮陽興後,便暴病而亡,年僅30歲

    可惜,孫休信任的濮陽興和張布沒有按照他的遺願辦事,由於朝臣嫌太子年幼,不能勝任當世亂局,要求改立年長皇子。

    依我看,孫休雖然賢良,但過於醉心文學,將朝政大權託付於故舊之手,卻不考慮其才能是否勝任,最終還是錯過了扭轉東吳頹勢的最後時機。

    叨陪末座,不甘寂寞

    齊王孫奮⑤:囂張跋扈,多行不法

    孫奮(?-270),子揚,是孫權第五子,也是孫權諸子中最不爭氣的,生母是仲姬。

    252年(太元二年),孫奮受封齊王,遷居武昌。

    同年孫權去世,孫亮⑦繼位,諸葛恪遷諸王遠離長江沿岸,要將孫奮遷往豫章郡。

    孫奮十分氣憤,拒絕聽命,而且還多次違法行事。後來在諸葛恪的威嚇下,孫奮才不情願的遷居南昌,但是到了那裡孫奮更加地縱情玩樂。

    253年,諸葛恪被孫峻所殺,孫奮想遷往蕪湖,就近觀察都城的形勢變化,傅相謝慈勸諫孫奮,卻反被孫奮所殺,孫奮因此獲罪被貶為平民,流放到章安縣。

    258年,吳廢帝孫亮下詔,復封孫奮為章安侯。

    270年,吳末帝孫皓的左夫人王氏去世,孫皓悲痛萬分,躲在宮中數月不出,宮外傳言孫皓已死,並謠傳孫奮與孫奉(孫策之孫)必有一人會成為皇帝。

    △孫皓

    孫皓知曉此事,殘暴地將孫奮及其五子全部處死,據兄弟生年推測,孫奮時年超過35歲,這可真是要命的傳言。

    結語:一門七子,招禍難壽

    綜上所述,孫權七子中,

    孫登①、孫慮②賢能有才,可惜先天短壽;

    孫亮⑦、孫休⑥續統圖強,同樣未過三十;

    唯獨最沒出息的孫奮⑤活過了35歲,成為孫權諸子中最長壽者。

    搞成如此田地,拋開健康因素,剩下的都應該歸咎於孫權留下的混亂政局。

    若論諸子中最優秀的,我認為非孫登莫屬,他也是孫權最認可的完美繼承人。

    至於最像孫權的,我覺得應該是老三孫和,孫霸流於陰損,孫亮稍缺城府,孫休偏於私情,孫登、孫慮則是青出於藍,而孫和風姿清茂、舉賢勸善的感覺頗有孫權的風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投降李自成的明代官員的下場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