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長風

    與其說南宋王朝容不下岳飛,倒不如說在南宋王朝這場權力爭鬥中,岳飛破壞了規則,使得自己成為了權力場中的另類。

    說是岳飛咎由自取可能有點過分,但導致岳飛之死的根本原因既不在一心求和的宋高宗趙構,也不在賣國求榮的丞相秦檜,問題的根子就出在岳飛自己身上。

    古往今來,凡是權力場中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忠君”與“愛國”大部分時候是和諧統一的,但當兩者出現衝突的時候,必然要把“忠君”放在前面。事實上,無論任何事情,若是與“忠君”相悖,統統都要讓路。

    而岳飛恰恰在這一點上沒有搞清楚,他一直覺得,“忠君”就是“愛國”,“愛國”就是“忠君”,他雖然在自己後背紋身“盡忠報國”,但實際上一直到死都沒搞明白這四個字的含義。

    一、一心求和的宋高宗

    我們不妨從頭說起。南宋的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其實是在流亡的途中登基的,原因也很簡單,在靖康之變中,他的兄弟們都死光了。換句話說,有資格當這個皇帝的,就只有趙構一個人,如果讓其他人當皇帝,那就是篡位,所以大臣們也沒得選,只好推舉趙構當了皇帝。

    平心而論,趙構這個人還是有點本事的,但他的本事不在於金國的戰鬥上,而是盡情發揮在了“自己人”身上。

    趙構即位之初,就發出了“獨留中原”這樣激奮人心的承諾,但當主戰派李綱以此要求趙構不要南渡到建康的時候,他的心裡就對其極度厭惡起來,逼得李綱罷相辭職,直到李綱去世,再未入朝大用過。太學生陳東、布衣士子歐陽澈上書爭辯,結果被斬於應天府東市,宋太祖趙匡胤誓約“不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人”的歷史,從此作罷。

    隨後,趙構就下詔“巡幸淮甸”,並且把“行在”定在了揚州。揚州乃煙花繁華之地,此時國破家亡,趙構選在此地為朝廷的臨時駐地,已可見他根本就沒有復國之決心,逃跑乃是他的既定策略。

    時任開封府尹兼東京留守的宗澤,一年之內先後上了二十四次《乞迴鑾疏》,請趙構回開封主持北伐壯舉。可惜趙構置若罔聞,最終兩河數十萬義軍被逐個擊破,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八字軍”(因其每人臉上刺字“赤心報國,誓殺金賊”而得名),宗澤憂憤成疾,與世長辭,死前三呼“過河”,一年以後開封再次被金軍佔領。

    建炎三年二月,完顏宗翰派兵奔襲揚州,趙構倉皇出逃,嚇得喪失了生育功能。在逃到杭州之後,趙構覺得安全了,又開始尋歡作樂,引起了部分將領的不滿。御營司武將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脅迫趙構將皇位禪讓給年僅三歲的皇子趙旉,由隆裕太后垂簾聽政,這次政變,史稱“苗劉之變”。但僅過了兩個月,韓世忠、劉光世等起兵勤王,高宗復辟,苗劉被處死。

    趙構在杭州的這段時間,有一首很著名的詩說明了當時的情景,“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就是開封府。

    當年七月,完顏宗弼(金兀朮)親率主力追擊趙構,嚇得趙構從臨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紹興),再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最後直接逃進了茫茫大海。完顏宗弼“搜山檢海”找不到趙構,只好撤退,但被韓世忠從水路伏擊(黃天蕩之戰),岳飛從陸路擊敗,這才使得建康被收復回來。

    以上所述,只是為了說明,高宗趙構從一開始就鐵了心要與金國議和,絕不想開打。或許在他的心裡認為,自己根本打不過金國,求和才是唯一的出路。

    二、勢力日漸龐大的岳飛

    趙構南渡之後,其主要精力並不在強國練兵,而是放在了所謂“群盜”身上。所謂“群盜”,指的是江南地方在失去了北宋朝廷的控制之後,必然的陷入了混亂無序的狀態,從自靖康元年到紹興五年,江南出現了兩類失控的權力。其一是農民武裝,其二是流寇集團,其主要組成是形形色色的潰兵叛將、流亡士兵,失去土地的農民,但官方史書上都統稱之為“群盜”,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鐘相、楊么。

    只有處理好“群盜”,南宋小朝廷才能安穩,這倒也無可厚非。但問題是,趙構手裡沒錢,而打仗是要花很多錢的。於是,“聰明”的趙構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讓官軍剿匪,剿匪所得即為軍餉。這個辦法效果極好,到了紹興五年,“群盜”基本都被剿滅了,其中張俊、劉光世、韓世忠和岳飛所起作用最大,並透過對流寇的招降與改編,不斷擴大自己的實力,成為擁有重兵的中興四大將。

    比如,岳飛在剿滅楊么的部隊後,俘虜了十幾萬起義軍,放老弱者回家種田,另外五六萬少壯者則編入了自己的部隊,號稱“岳家軍”。

    所以,南宋初期的軍隊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私軍”。軍隊名義上是國家的,其實都是個人的,比如“岳家軍”“韓家軍”等等。縱觀中國歷史,除了南宋,從沒有哪個朝代的軍隊被冠以“家軍”的稱號。

    岳家軍主要來自於牛皋、董先組織的抗金義軍,並收編了楊麼、梁興、李寶等人的農民軍,以及部分遊寇、土匪,總數有十餘萬人。自1129年獨立成軍以來,岳家軍收復了建康、襄陽六郡、豫西、陝南等大片失地,平定了江、淮、湖、荊地區的遊寇和洞庭湖楊麼農民軍,並透過4次北伐重創金軍。在1140年打響的第4次北伐中,岳家軍在各地義軍的配合下,收復了鄭州、洛陽等失地,並在郾城之戰、潁昌之戰中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完成了對北宋京城開封的戰略包圍。岳家軍最遠時,已抵達距離開封只有幾十裡地的朱仙鎮,離收復開封只有一步之遙。

    這樣一支數量龐大且戰鬥力極強的軍隊,居然不在自己手裡控制著,這讓高宗趙構感到十分不安。更何況,除了岳飛之外,韓世忠、張浚等人手裡也掌握著數量更加龐大的軍隊。回想起曾發生過的“苗劉兵變”,趙構時不時的會從噩夢中驚醒,在他看來,自己的皇位很不安穩。

    三、秦檜提倡議和,高宗藉機削兵權

    為了削弱諸大將的兵權,高宗夜不能寐,但也無計可施。因為一方面他需要這些大將為他抵抗金兵,另一方面又擔心諸大將造反,左右掂量,不知如何是好。恰在此時,迴歸的秦檜提出議和策略,高宗遂以此為藉口,削奪兵權。

    紹興十一年四月,高宗採取調虎離山的計策,將張俊、韓世忠和岳飛召到臨安,任命張俊與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把三大將原先主持的淮西、淮東與京湖三宣撫司統制以下的官兵都劃歸三省、樞密院統一指揮調動,一律改稱統制御前諸軍。

    其中,張浚最為狡猾,早已嗅到了高宗的意圖,遂主動交出兵權。韓世忠最為老到,很快也咂摸出了滋味,面見高宗,號泣投地,主動辭去樞密使之職,杜門謝客,口不言兵,也得以保全。唯獨岳飛,在抗金大計上毫不妥協,且“恃才而不自晦”,招致高宗的忌恨,引來了殺身之禍。

    四、岳飛非死不可

    其實,單就削兵權而言,此時高宗的目的已經達到,但為何偏偏要殺了岳飛,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其一,紹興七年四月,因高宗在讓他節制淮西軍北伐問題上出爾反爾,岳飛一怒之下上了廬山。高宗視其為“要君”,鑑於金人威脅還在,不得不好言撫慰促其下山,但同時引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劍耳”以示警告,在表達不滿時,已暗藏殺機。

    其二,同年八月,岳飛出於忠心,建議高宗立儲。這年,高宗才三十歲,他唯一的兒子三歲的趙旉早在八年前就驚悸而死,而他在揚州潰退時因驚嚇引起性功能障礙,再也無法生育,成為他的難言之痛。岳飛立儲建議有兩大忌諱,一是觸犯了正值而立之年的高宗性無能的忌諱,二是觸犯了祖宗家法中武將不得干預朝政的忌諱。

    因此,當完顏宗弼以殺岳飛作為議和的交換條件時,高宗立即答應了下來,恰好利用殺岳飛來鞏固自己皇位。從高宗角度看,殺岳飛主要並非為了和議,更重要的是所謂“示逗留之罰與跋扈之誅”,殺雞儆猴,以便他駕馭諸將,也因為憎惡岳飛“議迎二帝,不專於己”,替自個兒出一口惡氣,於是,岳飛非死不可。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高宗違背“不殺大臣”的祖宗家法,親自下旨,岳飛以毒酒賜死,張憲、岳雲依軍法斬首。

    綜上所述,高宗之所以容不下岳飛,表面上是岳飛阻礙了高宗議和的策略,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岳飛手裡的“岳家軍”,已經嚴重威脅到了高宗的皇位。再加之岳飛“恃才而不自晦”,屢屢觸犯高宗的底線,使得高宗動了殺機。當岳飛兵權被奪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風波亭”慘劇的發生。在我看來,除非岳飛造反,像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那樣,自己當皇帝,否則其下場已經註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屬猴人喜歡做什麼事?明年的願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