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味哎兒

    商替夏後鼎失佚,改為釜的變形型體,且傳稱至今,沒變沒改。

    鼎意為吃飯所憑用器,且是首先用器,從而確名,並最終歸於供器。

    由此理解合情合理,然,未必合真實。

    現出傳世與土的編鐘,仍廟堂上有規制的奉器之一,玉器,酒器,釜,絲管樂器,供案。應是整套,且玉應包括磬。

    編鐘上突起的四組九宮列的紐,共36個,其數字與秦始皇立36郡縣數字合。巧合?

    禹依洪籌九範鑄九鼎立九州,洪籌九範實為五服九宮,後世言五服九宮為九五之尊。

    由是:編鐘上紐應為大禹鑄的頂形式,意聲振四九州,突紐在爵兩儀柱上也此配型。

    由此可見:大禹所鑄頂應就是編鐘上4組突起的紐。

    大禹時代人群以達民族整體單位程度,因而,前來幫治水者憑頂居於九州內,無頂不再是“我們人群”的人群了。

    編鐘紐名乳釘,其型小,且族長控以為自人群所居地的憑,秘藏而失。鼎方為後世型。

  • 2 # 西安豐鎬遺子

    【禹王九鼎】

    大禹治水有功,封為部落首領,大禹當了部落首領,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從此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大禹的兒子夏啟當了部落首領,建立夏朝,九鼎一直為鎮國神器。

    【黃帝寶鼎】

    《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可見大鼎是作為社稷王器來鑄造的。所以大禹鑄造禹王九鼎就不難理解了,禹王九鼎造好以後,放在夏朝的京城。商朝滅了夏朝,九鼎作為王權象徵,傳國神器被商王成湯搬到了商朝的京城商邑。周朝滅了商朝,九鼎又被周武王姬發搬到了周朝的京城鎬京。並舉行了隆玉的“定鼎”儀式,意味著新王權的確立。由此,後人才有把建立政權稱為“定鼎”之說。後周平王遷都洛陽,也不忘帶上象徵天子王權的禹王九鼎。

    【秦武王舉周鼎】

    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力量的日漸衰落,強大的諸侯便對九鼎產生了凱靚之心。第一個就是楚莊王,乘北伐陸渾之戎的機會,陳兵東周邊境,別有用心地向王孫滿打聽周之九鼎“大小輕重”,暗示準備奪取周的統治權。王孫滿見對方野心勃勃,便針鋒相對地回答說:“周王室雖然有所衰落,但還可以維持下去,仍是天下的共主”警告楚莊王不可有非分的想法。可見九鼎在天下人心目中的作用。所以後人將染指江山比喻為“問鼎”,稱之為問鼎天下,問鼎中原。。

    到了戰國後期,周王室已處於名存實亡的境地,第二位有問鼎之心的是秦武王嬴蕩,為了證明天命歸秦,強舉九鼎,結果兩目出血,折斷脛骨而死。後人言,九鼎不移,周室氣數未盡。到了秦武王的弟弟嬴稷,也就是《羋月傳》羋月的兒子秦昭襄王,直接滅了東周,將九鼎搶回了秦國都成咸陽,其中一個路上掉到了泗水裡面。《史記》秦本紀記載:“周叔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

    到了秦始皇時候,天下一統,尋找遺失的那個九鼎,沒有找到。《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為了尋找周鼎,秦始皇在出巡路過彭城時,“齋戒禱祠,欲出周鼎,但結果卻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秦始皇12金人】

    那麼秦朝以後,禹王九鼎跑到哪裡去了呢?一種說法是,秦始皇嫌九鼎少了一鼎,不能代表天下一統,直接將九鼎融化,鑄造數座大鐘以表皇權。《史記》載:秦始皇收天下兵器聚於咸陽銷燬,鑄大鐘數座以表皇權。

    第二種說法是秦始皇將大鼎融化做了12個金人。《秦始皇本紀》記載: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到底怎麼回事,反正是秦朝以後,象徵天下的禹王九鼎消失不見了。作為中國第一個始皇帝,秦始皇拋棄九鼎,將九鼎與六國兵器合鑄為12金人,立於阿房宮前殿。另丞相李斯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鳥篆玉璽一方,作為傳國玉璽,自此傳國玉璽代替禹王九鼎作為皇權的象徵,成為各路梟雄追逐的物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非主流歌手,唱功已經爐火純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