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小水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古人認為人是有靈魂存在的,死亡不是人的終結,人死亡後會去另外的世界,還有感知需求,因此古人推崇厚葬,厚葬是另一種人生補充,這是迷信的說法,不過對於這種攀比的心理我們摒棄。

    在以前的社會講究“入土為安”,人們認為人死後入土方得其所,土葬符合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慎終追遠的倫理情感。不過由於在現代社會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的變好,在土葬時很多人家把墓碑修得越來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金錢和土地的浪費,因此在很多地方都在提倡火葬,不過有的人會把火葬後的骨灰帶回家裝棺入土安葬,這比原來的土葬反而多出了一道火化工序,反而更加費錢。

    《禮記》中記載“古也,墓而不墳”,“土之高者曰墳”,在古代人們把地面下稱墓,地面上的土丘稱為墳,不過在現代人們都統稱為墳墓。以前的墳墓大多由純泥土堆成,有的墳頭豎有墓碑,以便記錄逝者的生前資訊。

    喪葬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村有句老話叫“雨打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一、雨打墳,出貴人

    “墳”就是指墳墓,人死後沒有入土前是裝在棺材裡,入土後就在墳墓裡。這裡的“雨打墳”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清明上墳的時候天下雨了,那麼對於農民來說好事,“雨”就如同人類的“淚水”,祖先被視為家族的保護神,清明上墳時下雨古人認為是祖先受到了感動,這樣祖先就會庇佑後人,像哪家如果出大官了,就會被認為是祖墳冒青煙了。當然這是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說法,試想清明節不僅僅是你一家上墳,而是家家戶戶都上墳,你家祖先的墳墓被雨水淋,別人家也照樣被雨淋,難道都被感動到了?不過清明節正值春耕春種春播的大忙時節,下雨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對糧食豐收很有利。

    這裡的第二層意思是指下葬(逝者入土)之後下雨,此時喪事已經辦理完畢,這個時候即使下大雨也不會耽擱葬禮,人們認為這是逝者受到感動才下的雨,說明葬禮辦得妥當,逝者會庇佑自己,因此有了“家裡會出貴人”的說法,這雖然沒有科學根據,但是反映了人們的一種美好心靈寄託。

    二、雨打棺,財人疏

    土葬的一個重要過程就是“出殯”,即把棺材抬到埋葬的地方,俗話說“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到”,出殯抬棺一般村裡的人都會來幫忙,而這裡的“雨打棺”就是指在抬棺材的過程中下起了雨,人們認為這是一種不不吉利的象徵,會導致“財產流失、人離去”。

    如果在抬棺的過程中下起了雨,那麼就會阻礙喪事的程序,我們老祖宗認為這是逝者不願意離開,說明還有心願沒有完成,逝者有遺憾會導致家裡有不好的事發生。這雖然沒有科學根據,但是下雨天會導致路面比較滑,而棺材一般比較重,下雨天抬棺材確實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可以說老話有一定的道理。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由於逝者生前沒有得到孝順,由於充滿怨恨才導致下雨,雖然這同樣沒有科學根據,但是卻告訴我們不孝順父母的人會受到人們唾棄。

    “生前一碗水,勝過死後萬堆灰”,給老人善終以及上墳都是傳承孝道的表現,但是孝敬父母並不是要求葬禮多麼的隆重,不是要求墓碑建得有多高大,不是要求上墳時燒金山銀山,而是體現在父母生前“虔誠而養”,我們應摒棄“厚葬薄養”,應提倡“厚養薄葬”,人去世後做再多的面子工程都毫無意義。

    今年下發的《中央一號檔案》明確規定將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將重點打擊厚葬薄養、人情攀比、建豪華墓、配陰婚、紅白事中的鋪張浪費等敗壞社會風氣的行為。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夠安享晚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後,家婆總以各種理由拿錢貼補小叔和大姑小姑家,要怎麼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