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國柱

    張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號陶庵,晚明文學家、史學家,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不事科舉,不求仕進,只以著述為業,是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之一。69歲時,他回憶自己的人生路程,作了一篇《自為墓誌銘》,死後備用,以譏諷的語言,不溢美,不隱惡,千餘字述說了自己的一生,抒發憤世嫉俗之情。雖未死而定論,卻避免了死後的“歌功頌德”。

    《自為墓誌銘》分為四大段。張岱出身書香門第,家學淵源深厚,上幾代都為官。張岱生活的明朝末年,社會上有一股反理學、叛禮教的思潮,文人士子對社會不滿,追求個性解放:縱慾於聲色,寄情于山水,追求物質享受和精神滿足。在張氏祖孫的交遊中,就有這樣一批文人雅士,張岱的也深受紈絝習氣和名士風度所感染。

    所以,張岱在開篇就“懺悔”:“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到他50歲時,國破家亡,避跡山居,穿起了布衣,還經常斷炊,與20年前相比,真是恍如隔世。

    第二段主要是張岱的自我評價,世態炎涼和社會變故,張岱有“有七不可解”,所以,稱之為富貴人可以,貧賤人也可以;是智慧人還是愚蠢人、是強項人還是柔弱人、是卞急人還是懶散人,稱什麼都可以,自己也說不清楚了,陷入矛盾之中,以至於:“學書不成,學劍不成,學節義不成,學文章不成,學仙學佛,學農學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為敗家子,為廢物,為頑民,為鈍秀才,為瞌睡漢,為死老魅也已矣。”

    第三段主要列出張岱已行世的《石匱書》、《張氏家譜》、《義烈傳》等15種著作,寫他的出身和少年時期的經歷,其中,祖父帶他有杭州,與當時的大文學家陳繼儒相遇,陳繼儒出上聯:“太白騎鯨,採石江邊撈夜月。”他以“眉公跨鹿,錢塘縣裡打秋風”應對。深得陳的賞識,對他寄予厚望,但現在他只得感嘆:“豈料餘之一事無成也哉?”

    第四段敘述作墓誌銘的動機。明朝滅亡後,他的人生徹底變了,“既不能覓死,又不能聊生”,效顰古人自作墓誌銘,銘曰:“窮石崇,鬥金谷;盲卞和,獻荊玉;老廉頗,戰涿鹿;贗龍門,開史局;饞東坡,餓孤竹;五羖大夫,焉能自鬻;空學陶潛,枉希梅福;必也尋三外野人,方曉我之衷曲。”

    張岱的《自為墓誌銘》,看似通篇詼諧近乎戲虐,但卻有一種不甘,充盈著一種鬱勃之氣,給人一種不甘沉淪,頑強抗爭的印象,張岱此後的10餘年,也表現了他不甘自生自滅,奮發超越的精神品格。

    張岱的《自為墓誌銘》,也是他老有所為,老而不衰的起點,他一生著述,除在墓誌銘中所列的15種外,還有《夜航船》等共30餘種。所以,不能簡單地理解這篇銘文就是一位落魄士人的悲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3年不一般,老人說“元宵六九頭,寡婦要發愁”,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