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榮輝快樂育兒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孩子為何打人?是為了吸引大人的關注?還是一種與人互動交往的模式?或是發洩情緒?抑或是解決問題的手段?

    ①這個月齡段的孩子發現一這樣做,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就來阻止我,我就得到別人的關注。缺乏家長肯定與認同的孩子也有可能透過這種形式來獲取關注。如果是這樣的話,建議家長平時提高陪伴質量,如果只是孩子自己晃動手臂就不用太刻意去關注他當時的行為。

    ②注意我們家庭的模範,如果爸媽互相之間經常打情罵俏;有些家庭互動時爺爺經常跟寶寶玩,拿手拍臉,還一直笑;有些寶寶是看到小區的其他孩子經常互相拍打對方,而父母們都是哈哈大笑。像這樣的情況寶寶並沒有理解到這是打人,而以為這是一種跟人互動的模式。

    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可以在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時伸手去制止,幫助他們說出他們的想法,告訴他們正確的互動方式(比如:你是想去和XX玩麼?那麼你可以這樣摸摸她的肩膀)

    當我們看到孩子要求不被滿足時,我們可以先安撫孩子(被打的孩子和打人的孩子)。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待其情緒開始平靜下來時,再提供可行的建議。

    ④一歲四個月的寶寶開始想成為自己,這是他們的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階段,但是這個階段孩子的能力發展又不是特別好,尤其是語言表達能力還沒發展起來,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其次,這一階段也是孩子的大腦快速發育時期,他們的思維速度超過身體速度,孩子很容易情緒特別急,特別是遇到一些情況時很容易就身體先行;當他想要拿到那樣東西可是沒滿足的時候,透過幅度大的方式讓別人看到我,這樣我就能達到目的了。

    有時孩子舉手起來並不是想打人,只是想向對方表達我想要跟你玩汽車。所以先了解發生了什麼情況,然後再進行相應的處理。

    還有些寶寶剛開始只是覺得好玩

    接納孩子情緒,明確態度,同理孩子感受,正確示範可以如何做如何表達。可以多跟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用心對待,紐諾與你一起快樂育兒!

  • 2 # 王榮輝快樂育兒

    一、正常的情緒表達

    愛打人和自我攻擊作為表達情緒的方式之一,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情緒表達。正常情況下,每個人理應可以自由表達一切情緒,開心時笑,悲傷時哭,憤怒時咆哮,人之常情。當這種表達受阻,要麼情緒會被藏起來,在成長後成為問題禍根,要麼透過其他方式宣洩。

    二、原因

    (一)寶寶語言技能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準確表達自身需求,難以得到想要的“關注”。該月齡寶寶一般情況下,會透過前言語手勢(手部指示)、單音或疊音詞等手口並用來表達需求。當需求無法被理解和滿足,也就是需求表達受阻時,往往採取哭、生氣、尖叫、滿地打滾、扔東西,甚至打人、自我攻擊等非語言方式來表達情緒。從他們的角度,運用肢體動作(包括攻擊性行為)也是尋求與他人關係連線的表達方式之一。

    (二)缺乏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引導,甚至源自對大人情緒表達的模仿。很多時候,遇到寶寶打人或“無理取鬧”時,大人會第一時間指責,或用怒氣、暴力“鎮壓”,如“不許哭,這裡這麼多人,哭多丟臉!”、“男孩子不要哭!”、“再吵就不要你!”寶寶無法從中學到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當遇到問題時,寶寶會模仿大人不當的情緒處理方法。

    (三)不當的情緒表達起“作用”。如果寶寶透過打人、自我攻擊,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或關注、家長就作出讓步,那麼寶寶就會認為這樣做是有效可行的,繼而繼續使用。

    三、解決方法

    用心觀察寶寶瞭解真正需求,引導寶寶正確情緒表達方式,堅持不答應無理需求

    (一)避免或防止發生的方法:

    1. 觀察與溝通:用心觀察寶寶,當寶寶表現需求的時候,積極溝通,瞭解寶寶真正想法;

    2. 引導語言表達: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說出寶寶當時的感受,引導寶寶用語言表達;

    3. 規範情緒表達方式:一是家人意見及做法需先溝通一致,堅持不答應無理需求;二是鼓勵寶寶用語言表達,如遇到不喜歡的事情學會說出來“不”。

    (二)當眼下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為:

    1.制止錯誤行為,如果打人,先抱走寶寶離開現場;

    2.溫和堅定抱住寶寶,並試圖和寶寶說出TA當下的感受;

    3.寶寶情緒平復後,積極溝通了解寶寶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因;

    4.和寶寶指出行為是錯誤的,如“打人很疼,不應該動手”,“這個需求是不合理的,即使這樣,我們還是不會同意”等;

    5.引導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 3 # 蜜桃姐姐
    為什麼寶寶會有攻擊性行為?

    大人、咬人、和推人是幼兒的常見行為,但當孩子開始恐嚇他的玩伴或是爸爸媽媽的時候,那就不能視而不見了,要好好開始教育糾正。新興語言技能的結合,強烈的獨立渴望,以及未開發的衝動控制通常是寶寶出現這些麻煩行為的根源。當寶寶漸漸長大變成熟時,他最終會學會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生氣或沮喪。

    家長能做什麼?

    雖然很多學步兒童在經歷成長階段,在利用手腳探索世界和身邊的人等等,但爸爸媽媽的工作是教會孩子傷害別人是不好的,這一點是必須穿插在寶寶的學習過程中。管教蹣跚學步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教他可以接受的行為舉止。

    1.密切注視孩子和其他孩子玩耍。

    當寶寶開始有打、咬或推的行為時,把他從這樣的情景中移開,輕輕但堅定地提醒他動手是不好的。在他行為停止之前,多次強化這條訊息。如果另一個孩子推或打寶寶,當爸爸媽媽意識到寶寶可能會反擊時,最好把他們重新引導到一個新的活動上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當孩子玩耍時密切監視他們,並準備在必要時再次介入。當看到他們表現得很好,比如分享玩具或者冷靜地一起玩耍時,也要讚揚他們。

    2.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打孩子教訓他。

  • 4 # 妞兒媽媽

    下次他在有這種行為的時候,你摟著他的肩膀,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你這種做法,我們都不喜歡,你有需要可以提媽媽也會根據自己判斷是否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跟媽媽好好說,媽媽可能還會答應你可是你用這種不友好的方式來達到目的的話,對不起,媽媽不會滿足你!願意打自己那你就繼續打吧!等你平靜了咱們再談!”然後直接走開讓他自己冷靜。

    一歲多的孩子不懂得打人是不對的,不友好的,但是他知道透過打別人和打自己會引起大人對他的關注,從而達到他想要的目的,所以有些“視而不見是必要的。”帶他出去之前跟他談好如果你今天出去和小朋友玩,想玩什麼要麼和別人交換要麼排隊玩,如果是別人的玩具必須徵得別人的同意,否則不許亂動,還有不可以主動攻擊別的小朋友,一旦有這種行為,立馬回家。

    家長說到做到,發現孩子打了別人,先幫忙安撫被打的孩子,跟人家真誠的道歉,然後帶著自己家孩子回家,不猶豫不拖拉。

    孩子的有些行為,家長越緊張越難幫他改掉如果大人當做沒看到孩子反而很快就淡忘了。

  • 5 # 積木育兒

    孩子持續在打人,說明他肯定從“打人”的行為中獲得了“好處”。這種好處也許是平時媽媽給得偏少的關注,也許是引起了大人們過於慌亂的反應,讓孩子覺得有趣,再或者是為了讓孩子不打人,父母給予了孩子某種方式的“滿足”。所以,再面對孩子打人的行為,父母的表現不要太激動,要鎮定,當即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演示給孩子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比如,若孩子看見別的孩子就上去打,那麼媽媽代替孩子,去親親、抱抱別的孩子,告訴自己的寶貝,打招呼應該是這樣的。

    別責怪,沒有用,要在孩子面前演示出正確的做法是什麼。至於給其他孩子和家長造成的困擾,媽媽可以私下、避開孩子,去道歉,把話說開。同為父母,都能理解。也許還能與其他父母交流和學習到育兒知識。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媽媽先調整自己。孩子的情緒就是父母的投射。媽媽需要先想一想,自己平日裡的教養態度,情緒是否穩定,抓住兩個關鍵詞:“溫和”、“堅定”。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媽媽先轉變,孩子一定會有變化,只不過這不是一個可以應急的辦法,需要慢來,更需要媽媽的耐心。

    比如孩子再要什麼東西的時候,不要說“不”,告訴孩子“好,只不過我們先做一個好玩的事兒……”即給孩子做一做“延遲慾望滿足”的小嚐試。比如吃方面,在保證孩子三餐吃飽的前提下,讓孩子完成一個“任務”後,再吃零食。“任務”可以是等待,也可以是學一個小本領,或者是聽媽媽講一個故事,只要是能夠轉移孩子注意力的“延遲”方式都是可取的。延遲的時間從1分鐘開始,慢慢延長。 第三,增大孩子的運動量。孩子體力有消耗,情緒也能得到有效舒緩。孩子游戲中,媽媽堅持陪伴,多給孩子關注,陪孩子笑。看到孩子的一點一滴進步,及時表揚。孩子的錯誤,少批評,或者冷處理、或者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先忽略掉。 第四、建議孩子爸爸多參與到育兒過程中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問大家相信愛情嗎?為什麼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