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技小揹簍

    農民施肥常犯的十二大誤區,逐條進行說明:

    誤區一:肥料離莖根越近,作物吸收養分越多

    作物的莖根(除了根毛)基本是不吸收或者少量吸收土壤中的養分,散佈在根系周圍的根毛區才是作物吸收營養的主要來源。把肥料施入到作物根莖部很近的地方,實際讓作物吸收養分的距離變遠,施肥越近,越不利於作物吸收,如果施肥量過大,還容易使作物發生藥害,產生燒苗。

    正確方法:除了作物苗期施肥,其他生育期施肥應當把肥料施到離作物根系10-15釐米的部位,這樣更利於作物吸收養分。

    誤區二:作物表現出缺肥症狀,再進行施肥。

    肥料在施入土壤中後,都需要在土壤中分解轉化後才能被作物吸收,一般旱地需要3-5天,水田需要3-5天。如果等作物發生缺肥現象後再進行施肥,會延長作物的缺肥時間,容易導致作物減產。

    正確做法:作物施肥,應當結合作物不同生育期和不同需肥特性進行提前施肥,一般旱地提前8-10天施肥效果最好,水田提前5-7天施肥效果最好。

    誤區三:作物長勢旺盛,少用點肥料也能有較高的產量

    作物的生長分地上莖葉部分的營養生長和地下莖塊部分的生殖生長。尤其是馬鈴薯、紅薯、蘿蔔等此類的地下莖塊作物,前期生長的好或較為旺盛,只能代表營養生長比較旺盛,但並不利於中後期地下莖塊的膨大,反而會因為莖葉生長過於旺盛,把大量的養分搶奪消耗掉,直接抑制中後期地下莖塊的養分吸收,反而會造成減產和品質下降。

    正確做法:施肥要根據作物的需肥特性和生育期進行平衡施肥,前期施肥以速效氮肥為主,促進莖葉營養生長,中後期控氮、增施磷鉀肥,促進地下莖塊和果實的生殖生長,這樣才能提高最終產量。

    誤區四:肥料施的越多,作物的產量就會越高

    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肥料需求,而且不同生育期的需肥種類和數量也是不一樣的。如果只是盲目的過量的施肥,而不考慮作物各個生育期的養分需求,不僅不會讓作物高產,反而會導致減產效果——一方面施肥過多容易是作物產生肥害,造成減產;另一方面作物容易產生缺素症,影響作物長勢和降低作物品質;再一方面某種或某幾種肥料使用過多,會抑制作物對其他養分的吸收;此外,過多使用肥料,作物不僅不會吸收,還會造成肥料大量流失浪費,增加施肥成本。

    正確做法:根據地中種植作物的不同種類、種植密度、土壤肥力情況,掌握各個生育期的需肥特性,有針對性的平衡施肥,合理確定施肥的種類和用量,使肥效最大化發揮。

    誤區五:只看施肥用量,不看肥料含量

    現在農民使用比較多的是三素複合肥,在施肥時不看肥料中的氮磷鉀具體含量,盲目是使用高濃度複合肥,造成氮肥施用過多,磷、鉀不足,中微量元素匱乏,肥料施的越多,作物的缺素情況越嚴重,對後期的產量和品質造成很大的影響。

    正確做法:在使用複合肥是,要看清楚複合肥的氮磷鉀含量,根據種植作物的需肥特性,選擇氮磷鉀配比適合的複合肥,並配施適量的磷鉀單素肥,及時補充作物所需的中微量元素肥,這樣才能讓作物整個生育期生長的更加健康茁壯。

    誤區六:過量使用氮磷鉀,不重視補充中微量元素

    氮磷鉀三大元素是作物正常生長的基本元素,但些作物會在某一生育期對某種中微量元素需要量較加,或者有一些地塊由於連茬種植導致土壤中某些中微量元素缺乏。如果及時補充中微量元素肥,就會使作物發生缺素症狀,比如葉片黃花捲曲、落花落果、果實畸形、產量和品質下降等。

    正確做法:在為作物施足氮、磷、鉀等三大元素的同時,要結合作物的需肥特性和土壤養分狀況,適時為作物補充鈣、鎂、硫、鐵、錳、鋅、硼等中微量元素,使作物營養全面均衡的正常生長。

    誤區七:把磷、鈣、鎂肥直接做追肥使用

    實際上,磷、鈣、鎂肥施入土壤中遇水很難溶解,而且肥效發揮的也十分緩慢。把這三類單素肥直接做追肥使用,作物的吸收利用率其實是相當低的,對作物的使用效果也非常差。

    正確做法:磷、鈣、鎂肥在使用時,只能用作基肥,或者和有機肥一起使用,或者也可以用來做拌種肥使用。

    誤區八:使用硼砂時噴肥時,用涼水溶解

    很多人不知道,硼砂用涼水溶解後,很快會再次成為結晶體,這會讓致硼砂溶液分析出,使用後並無效果。

    正確做法:在使用硼砂做葉面噴肥時,應當先把硼砂放在溫水中溶解,放在容器中保溫帶到田間後,再與涼水兌製成需要的濃度使用,這樣才能起到為作物補硼的目的。

    誤區九:錯誤使用菌肥

    一方面,菌肥最佳施用溫度是25-27度、最佳溼度時60%左右,施肥時高於45度或低於5度,菌肥使用效果很差。

    正確做法:溫度且見幹見溼的土壤環境施用菌肥效果最好。

    另一方面,生物菌肥和殺蟲劑、殺菌劑、含硫化肥、未腐熟農家肥一起使用,肥料中的生物菌會被以上肥藥殺死或者在農家肥發酵過程中殺死,起不到增加土壤中生物菌的作用。

    正確做法:應當避免菌肥與與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含硫化肥、未腐熟農家肥混合使用,可以在使用菌肥後,隔48小時後再打藥。

    誤區十:不合理施用有機肥

    一方面,未腐熟生糞會在土壤中分解發酵,既會造成作物根系缺氧,又容易使分解發酵產生的有害氣體造成燒苗、酸根,還會把生糞中的病蟲菌帶入田間; 另一方面有機肥過量使用,會造成作物硝酸銀超標,會抑制作物的吸收功能;再一方面,有機肥雖然養分全,但養分含量很低,直接使用會導致作物所需養分不足。

    正確做法:農家肥充分發酵後再使用;有機肥配合化肥一起適量使用。

    誤區十一:尿素和碳銨一起使用

    尿素容易揮發,施入土壤中也需要經過幾天的時間才能氨化為作物吸收的養分,而且在鹼性環境下比在酸性環境下轉化速度慢,但碳銨在土壤中呈鹼性,二者一起使用會抑制尿素的氨化速度,會導致大量的尿素有效成分白白流失揮發。另外,使用尿素後立即澆水,也會造成尿素肥效大幅降低。

    正確做法:應當避免尿素和碳銨同時使用或者混合使用,使用尿素後過幾天再澆水。

    誤區十二:尿素直接撒施或直接做種肥

    一方面,地表的尿素常溫下經過3-5天氨化才能被作物吸收,在次氨化期間,尿素中的絕大部分氮素都會直接揮發掉,有效率會直接降低70%(尿素撒施在鹼性土壤上,氮素損失率更高)。另一方面,尿素中含有少量的縮二脲,當縮二脲含量超過2%時,就會對種子和幼苗產生毒害,是裡面的蛋白質變質,直接造成種子發芽慢、發芽不齊、幼苗生長遲緩或缺苗。

    正確做法:尿素覆土使用,不直接做種肥使用。

  • 2 # 李萍7744

    只施底肥,不施追肥,重施化肥,不施有機肥,偏施氮肥作追肥,等農作物缺肥症狀出現後再施肥,只注重施肥數量,不注重養分含量,施肥越多,效益越高,施肥時怱視元素平衡問題,過多地使用某種營養元素,只施大量元素,怱視微量元素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體世界為什麼不全力研發光粒去摧毀另二顆太陽而獲得恆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