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晴空莽莽
-
2 # 使用者空老聊
捲簾,這一個動作、一種場景、一禺意向、一番情趣,非常符合古文人,特別是女詞人或者飽含陰柔味道的男詞人的共同審美趣向,特別符合上層有閒人士動靜兩“怨”那種稍帶病態的“雅”興。
-
3 # 周前進
《水滸傳》裡有一個描寫潘金蓮與西門慶兩人巧結孽緣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天潘金蓮去推開窗戶支撐,不小心失手掉了叉竿,正好打中了下面經過的西門慶。西門慶一見窗內美人傾國傾城,無法釋懷,於是找到了王婆,上演了一曲人命關天的大鬧劇。
房屋有窗子,除了通風透氣,增加光照的功能外,還為人站在房子裡,透過視窗,眺望外面的風景提供了方便。但是,到了夜晚,或者人不在家的時候,就需要關門閉戶。為了方便,有些大戶人家,就安裝了窗簾。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拉下幕簾,當然也是為了戶外人不能窺見室內的隱私。窗簾的卷合,需要按照人的需求而開啟。
窗簾,作為阻擋人視力的重要物品,無疑成為了文人墨客的關注物件,將其寫進詩詞,也就不足為奇了。過去大戶人家,庭院深深,大宅內的婦人,思念遠方的親人時,只能拉開窗簾,極目遠眺,抒發心中的《怨情》:“美人卷珠簾,深坐蹙蛾眉。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望盡天涯路,不見離人歸,徒增幽怨而已,由愛生恨。
自古多情傷離別。“山色江聲相與清,捲簾待得月華生。可憐一曲並船笛,說盡故人離別情。”捲起窗簾,望著天上的明月,聽著並排而行的船上傳來熟悉的笛聲,對故土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瘦的是相思的煎熬,別離的惆悵。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在醉意朦朧間,聽夜來風狂雨驟,當聽到捲簾人說海棠依舊時,想起了海棠綠肥紅瘦的模樣。內心充滿了複雜的情感。惋惜?委屈?傷感?抑或雜而有之?“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寫的是旖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寫的是落寞。
卷珠簾,幽夢閒。絲絲情,曉夢寒。小軒窗,靜聽風。一簾夢,誰與共?人未眠,孤燈殘月,情思繾綣。
-
4 # 豪君書影驛站
會用,善用"捲簾"這兩字的莫過於李清照了,捲簾人,簾卷西風,一簾幽夢,其中的簾,隔開了兩個空間,可隨時轉換,從一個語境,轉到另一個語境,這兩字特別在畫古代仕女圖,或紅樓夢群芳譜中經常出現,特別優美,令人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
-
5 # 孤竹華人1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應是綠肥紅瘦。"捲簾″,唯李清照用的準確惟美。
回覆列表
“捲簾”這一行為動作,常見於古人的日常生活,與性別無關,引申而出的“捲簾人”特指閨中女子或侍女。
“捲簾”二字之所以時常出現在古詩詞中,原因在於此二字不單是指動作,更道出創作詩詞的文人墨客們暢想與外界溝通交流之意:或是排遣憂愁,或是迎接期待,或可探尋未知。此類主題與常見的閨怨、詩詞唱和、託物言志的詩詞不謀而合,因而“捲簾”成為古詩詞中的“常客”。
以宋詞為例,列舉三首詞詳析“捲簾”在古詩詞中的運用:
“捲簾”可以排解春愁南宋詞人周晉在《點絳唇》中寫道:“午夢初回,捲簾盡放春愁去。”意思簡潔明瞭,捲起簾子只為將春日午睡醒來心中的愁悶盡皆散去。
春愁本是無形之物,了無痕跡,然而僅僅是“捲簾”這一動作,卻彷彿賦予春愁特殊的生命力,因著簾子捲起,春愁便像自由自在的鳥兒一樣飛走了。
於春愁而言,簾子是貌似束縛的存在,捲簾是解開心結的繩索;若無捲簾,則無法排解愁緒。
“捲簾”實為借景抒懷北宋文學家、江西詩派開山鼻祖黃庭堅以詩代簡,在《奉答李和甫代簡二絕句》中寫道:“山色江聲相與清,捲簾待得月華生。”意思是山色清幽寂靜,江水潺潺靜淌,二者融為一體,捲起室內的窗簾靜待東方明月升起。
“相與清”取自杜甫與友人湖邊夜談所作之佳句,黃庭堅用以反襯思念友人之寂寥;“待得月華生”取自歐陽修的《臨江仙》,寄予詩人企盼與友人共賞明月的心意,可惜事與願違。
“捲簾”二字在詩中飽含著濃濃的期待,他人呼朋喚友在湖邊對月談心,而我呢?捲起眼前這竹簾,或許友人正在簾外等我一起賞月華?蘇軾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捲起這方簾子,靜待明月毫無阻擋,千里之外的人是否如我這般捲起簾子去看呢?
于思念而言,簾子彷彿多了一層阻礙,捲簾是突破阻礙的方式,若無捲簾,看不清,道不明。
“捲簾”只是生活常態北宋才女李清照的《如夢令》耳熟能詳,那一句“試問卷簾人”是何等的小心翼翼?侍女卻無法明悟主人的心思,“卻道海棠依舊”令人疑惑不解。
“捲簾人”是日常服侍之人,在侍女眼中,“捲簾”只是生活常態,是日復一日不斷重複的動作,熟悉到閉著眼睛都能做,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對李清照而言,捲簾人開啟簾子的那一刻,必然能夠清晰地看到室外的風景,而自己尚未走出去,或者說不敢去看“雨疏風驟”後的凌亂景象,因此小心翼翼地詢問,無奈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於捲簾人而言,簾子隨處可見平平無奇,捲簾是日常隨意的動作,捲簾與否,無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