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邏輯小弟弟

    :天道:用最簡單的解釋,就是自然規律。道德經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按著自然規律寫出來的呀!違背了自然規律的學術,一點用也沒有啊!

  • 2 # 解剖易

    研究《道德經》不可能獲得“天道”的啟發。道德經不具備邏輯性、連貫性依據論證自身發表的言論,只是羅列出作者自身的經歷和見解,比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表述,沒有表明這些資料代表什麼,更沒有表述這些資料生化的程式過程。書中盡是一些無頭無尾,無限寬鬆廣泛的言詞概念,讀者想套那就可以套那,沒有標準的定義。

  • 3 # 有話少說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什麼是“天道”的人不說,說了“天道”是什麼的人不知道。

    問這個問題的人是言者,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也是言者,當然也包括我,什麼也不知道。

  • 4 # 禹夫飛天

    老子的思想境界高深,一般的常人思想不能與之交流對話,難以得到“天道”的啟發。後世王陽明潛心悟道,執行合一,他才在《道德經》中得到啟發。

  • 5 # 愚人子

    道德經經義,經天緯地包羅永珍,是自然不二之法,蘊藏道由是肯定的。

    至於能否在《道德經》中得到“天道”的啟發?回答是得到、得不到都有可能。為什麼呢?

    因為老子的思想境界過於高深,一般人的思境,是很難企及老子思想境界高度的,與老子的心思不能暗合,不能以心對心的與老子著作進行有效思想溝通,最終結果是:得不到“天道”啟發的。

    只有少數人,少數從道修煉,天資悟性極高的人,修道已經開悟,達到了明心見性、返璞歸真的境界,思想充滿了智慧的成份,研學道德經與老子思想暗合,經義如我知之我見,最終只有這樣少數的人,才能在《道德經》中得到天道的啟發。

  • 6 # 魏永臣550

    “天道”並不能從道德經書中直接得到啟發,因為道德經只是書,只是文字,不是人手。什麼是天道?就是各種自然物質獨立的特殊性的客觀存在,客觀存在的自然物的特殊性就是不可改變的“天”,每種獨立的自然物按照其內在的特殊性發展變化、進化存在就是該物的“自然之道”,因此,天道就是指的是自然事物的特殊性。怎樣精確地精準地找到決定自然事物獨立存在的特殊性(天道),就必須“損有餘”,“餘”就是多餘的,不能精準正確表達闡述“天道”的成分,也即剔除所有多餘的非天道的成分。“足”就是人與動物之間交織共存的共性,“不足”就是“不共性”,就是強調人的特殊性和動物們的特殊性,“補不足”就是不斷補齊缺失了的確存在的特殊性,才是真正的“核心點”——“天道”。這就是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用“張弓射箭”所瞄準的靶心。“行”或“行者”,就是“足”,就是共性,這就是西遊記中“孫行者、行者孫、者行孫”均能鑽進妖怪“口袋”的原因,就是因為都沒有脫離“行”,也即沒有脫離丟掉共性而進入特殊性的深度。只有人手的非凡能力(深入探索未知自然的能力和創新生產製造技術的能力)才是人類真正區別於動物(行者)的特殊性。“天道”存在於未知自然的客觀存在中,只有用手堅持不懈的實踐探索自然,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受天道的啟發,認知高質量的精華的新的自然之道,才能強有力地推動一系列生產製造技術創新。

    “天之道,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就是因為人是群體活動為主的,群體聯絡紐帶就類似於各種動物內部所建立的情感紐帶,這就是“奉情義”“奉仁義”“奉禮義”等的原因。“奉有餘”就是崇敬動物的共性,而泯滅丟失人的特殊性,也即“損不足”。

    就人類或國家民族整體而言,靠什麼奉養天下百姓?靠的是“能”,也即生產製造能力的發達,產大於需,國家國防能力保衛國家抵禦外強入侵“有餘”,就是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的發達“有餘”,也即“能有餘”。“孰能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也即只有堅持不懈探索未知自然並不斷髮現新的自然之道(非常道)的人,才能實現或達到“能有餘”。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就是言聖人的作為而不依賴什麼,全靠用雙手藉助工具探索未知自然的客觀存在而發現獲得有價值的能創新制造技術的實在東西,獲得成功也不停歇,繼續新的探索,就是不願見那些“賢邪”的東西。什麼是“賢邪”?就是以空虛不實,不客觀存在的東西為賢為好;“邪”就是“牙耳”,即交流虛聲、虛文化;“牙”“耳”虛文化,休閒聊齋文化就是“邪”,就是不正之“異”。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無親”即親“無”。為什麼“親無”?就是因為“無”有孕育產生獨特自然物的作用。任何物,尤其人造物,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必然都要經歷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對於人造物來說,新的前所未有的人造物的誕生,就是“無中生有”;新的人造物或技術的誕生就是對人類生存發展有重大意義和普惠的德。自然科學的探索創新,製造業、建造業等實體業的探索創新的作為就是“無為”,就是無中生有之大作為,這樣的部門(司)就是“有德司”,“有德司契”,就是言實體部門的探索創新作為要有大作為,就像欠了國家民族債務那樣有緊迫感。只有這樣的“親無”觀常與人相伴、相交,就可善人,也即對人民有切實的好處。

  • 7 # 於無聲處沒有雷

    何謂“天道”?老子已經告訴你了,“天道自然。

    老子的《道德經》也是因感悟自然丶社會和人生而著(包括“莊子”思想)。而“老子”如今已“迴歸自然”二千多年了也不可能有新的發現或感悟,更沒“新著”。你還能從中得到什麼更多啟發呢?

    老子之後有莊子,還有程朱理學。如今更有西學,各種思想如“哲學”和“科學”都是全人類對自然丶社會和人生的觀察丶發現丶感悟等生產丶社會和科學實踐的知識總集,而這一切都來自於社會實踐,都能給你啟發。

    如果只是照搬書中教條,不能運用於實踐,除了讀成呆子和傻子外,啥也得不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裡的芸豆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