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起點2019
-
2 # 講故事的人ZW
過去,貧下中農有教育知識青年的能力,現在實實在在種地的農民也有教育大學生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知識青年和大學生身上缺少的能力!
-
3 # 偌知小
如果青年人都想去種地,並且能使國家富裕強大的話,那無疑貧下中農是他們最好的老師。可迄今為止世界上沒發現哪個國家走的是這一條路!都是工業化、科技化、資訊化的人類發展之路,且智慧化又擺在面前了。標題所問明顯滑稽可笑,就算在當時知識青年絕大多數也不認頭在農村呆一輩子,否定也不會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未政策寬鬆後一窩蜂的跑回城市。上山下鄉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潮流更不符合民心,這種狀況談何教育?純屬託詞。
-
4 # 印平凡
毛澤東思想哺育下成長起來的貧下中農,不但有能力教育知識青年怎樣做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教育知識青年怎樣做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
5 # 紅星高照又閃閃
這話問的讓人不舒服。記得毛主席的話嗎,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當年毛主席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時候,農民至少絕大部份農民都沒有太多文化,有些人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了。這是不可置疑的事實。但這根本不影響農民去做知識青年的老師。只不過農民教你的不是什麼大道理,不是代數,幾何,方程式。他教你的是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教你懂得尊老愛幼,睦鄰友好,教你學會在苦難中成長,在逆境中堅強,教你知道做人要厚道,要仗義,要將心比心,人心換人心。這些東西不會直接讓你學有所成,出類拔萃,但會給你學有所成,出類拔萃新增動力,指明方向。後來,知識青年回城後,有了農民的體驗和農民的教誨,加上進一步深造,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成了各行各業的骨幹,有些還擔任了黨和國家以及各級領導機關的領導職務。
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實踐證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是完全正確的,是大有作為的。讓貧下中農當老師,當得好,還要當下去。日前,廣東省不是號召全省三十萬人再到農村去嗎!貧下中農,真誠厚道,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
6 # 羅漢松8790
現在提這個問題已無必要,也沒必要談論此問題了。
既然提出來了,就直說了吧。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六十年代初期便有了,至1968年冬,大批大批的老三屆初、高中生,聽從偉人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知識青年下鄉到農村當農民,被當作政治運動來完成。
竟其原因,是年輕人的就業壓力大增,無工作崗位、無企業廠礦能容納下如此數量龐大的青年學生,苦於無法安排,這是原因之一。
1968年的下半年,文革運動正處在兩派爭權爭鬥爆發武鬥的動亂最嚴重的時刻,把知青下放到農村去,可以有效緩解兩派鬥爭,緩解動亂及社會治安形勢。
把一千幾百萬青年學生下放到農村去,可以減輕國家糧食負擔,把養活這一千幾百萬知青的責任轉到了農民身上,讓本就缺糧的農民要抽調出糧食來給知青們吃。
這就是當年知青為什麼要上山下鄉,這就是當年的戰略部署,是國家制定的方針政策。
至於貧下中農有無能力教育知識青年,那倒是次要的,下放到農村才是最主要的。
-
7 # 韓文軒511
看了這個提問,我想反問一句,毛主席說,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哪裡是大有作為的。請問這些諄諄教導難道你不知道嗎?如果你不知道的話,可能是一個外星人了。
-
8 # 還在路上觀風景
作為當年的知青俺來告訴你:
1.所謂貧下中農過去是以階級劃分的農民,這個富有階級屬性的專有名詞隨著階級鬥爭的消亡主角也演變成了農民。
2.當年大集體管理下的農民收入,以性別、體力狀況評工分,再按出勤天記工分,然後年底按生產隊糧食、副業的收入情況計算工分值再乘上個人的記工工分就是個人收入。這個可參考今天的曹縣農民,差不多就那樣了。
3.拋開政治的因素,要說那時農民教育知識青年的能力,可以肯定他們能夠手把手的把一個朝氣蓬勃的知識青年培養成一個地地道道的莊稼人,至於其它方面真不能奢侈太多。即使是放到現在也是基本如此,只不過現在真正地道的農民還真是不太多了。
4.說是“激情燃燒的歲月”,可帶到農村去的初中或高中那點知識,經過幾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再教育”,早已被丟爪哇國裡去了。除了有幸被推薦或恢復高考後考上中專、大學的幸運兒之外,“燃燒”完青春的絕大多數知青,陸陸續續在不同的時間點以不同的方式都成了回城大軍中的一員,留下的是一地雞毛和心酸的回憶。
可即便如此,還是擋不住眾多如今已步入老年的當年的知青們重回知青點故地重遊的腳步,其實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心態。因為每一個人都在那個特殊歲月的那個地方留下了自己的青春記憶,哪怕是痛苦的也已經成了回憶。噹噹年的知青重新踏上那片曾經留下自己汗水和淚水的小村落尋找“燃燒”青春留下的灰燼時,也在為鄉村的改變而高興的同時也在慶幸自己的逃脫。
毋庸置疑,現在看來那是一個十分荒唐的歲月,那是葬送了一代科技、經濟人才的時代。因為有了那個荒唐的年代,使中國科技的發展和經濟的騰飛向後延誤了至少二十年。
幸得黨中央撥亂反正,使得十年浩劫得以結束。以史為鑑,中華民族已修復創傷,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走向民富國強的明天
-
9 # 趙建明Zhao
作為知識青年只有少得可憐的書本知識,並沒有工作經驗。到農村不是讀書,而是學習貧下中農的優秀品質,奮鬥精神。參加社會實踐,體驗勞動的艱辛,經受鍛鍊,掌握技能,提高思想認識水平,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
10 # 無所作為的老頭
這只是個笑話而已!貧下中農有那空洞的理論、數理化知識的能力教育知青?知青是在求知的年令,需要的是基礎知識,而非那所謂的信念、生存之力。那些瞎吹捧之文,真的毫無意義!不是笑話,你去一個試試?!
-
11 # 生產隊長老楊
問:貧大中農有能力教育知識青年嗎?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是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兩千多年的聖人無人能及,但他說三人行必有吾師,那他就是說最少有三分之一的人都可以當他的老師,三分之一的人可以當聖人孔子的老師,那知識青年的老師是多少比例?
並不是"三人行″中的人的學識比孔子高,而是孔子再行,總有知識不及"三人行″的方面,總有他不懂不會的地方,所以他謙虛的認為三人行必有吾師。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時期,就有最高指示說,"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知識青年是剛從學校出來的初高中學生,課本上的知識都比工人貧下中農豐富,但在工作和種地上是一竅不通,進工廠就要向工人學習,去農村就要向貧下中農學習,你不向貧下中農學習你就不會農業生產,讓貧下中農教育知識青年,就是教育他們農業生產和紮根農村幹革命的精神。
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城市工廠都停產鬧革命,經濟停止了,城市養不了城市,就把沒有工作的知識青年下放到農村去勞動生產,解決城市危機,但知識青年初到農村什麼都不會,那就要貧下中農手把手的教,學會農業生產才能養活自己,這向貧下中農學習,就是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貧下中農不能教育知識青年文化知識,但能教育知識青年農業生產知識,所以偉人說這是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
12 # 綏格格
答:父老鄉親有非常多的優點。
1、我喜歡勤勞善良的父老鄉親
2、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對咱知青說:“孩子們,你們不要唯成分論,很多高成分家庭也是靠勤勞致富的。”
3、得知大隊書記的女兒與富農兒子談戀愛,書記把女兒關起來,把富農兒子嚴厲教育和批評。
4、事情鬧得不可開交,我們知青支援書記女兒,因為那位富農兒子經常來借書,知書達禮,好學上進,禮貌規矩,積極向上……值得書記女兒喜歡
5、夜間,村上德高望重的前輩來知青點,我們把想法告訴前輩,沒想到前輩不但不批評我們,還一股勁地點頭說:“孩子們有眼力,貧下中農也有兩類人,富農也有兩類,一部分人貪吃懶做,賣掉祖輩父輩的田地,成了貧農;一部分富農本來也是一無所有,因為非常勤勞,慢慢買了許多農田……”
6、我們恍然大悟,前輩的話慢慢地傳到書記耳裡,書記默默地“釋放女兒”……成全了一對新人。
7、說來也巧,九十年代末,夫妻倆成了我家的護工,我把他們的故事講給公公聽,這位全國勞動模範竟然笑得鼓掌
-
13 # 老頭156934080
答:我怎麼感覺,你好像是瞧不起貧下中農,你是不是屁股坐歪了呢?你沒有從人民的利益岀發提問題,而是站在人民的對立面提問題。
實際上你不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深遠意義,這段歷史對於我們這些老農民來說,還是瞭解一點的。
知識青年上下鄉的真正原因,是當年城市裡的工廠企業,遇到了經濟危機,養活不了城市裡,那麼多的待業青年,所以,國家才號召知青上山下鄉,讓他們到農村去,向貧下中農學習種地技能,學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生存本事,因此,我們從人性本能,生存之道的角度看,難道說貧下中農,不是知識青年的最好老師嗎?
在我的記憶裡,我們生產隊來的知識青年,並不是二十五六歲的大學畢業生,他們都是一群十七八歲的孩子,而且,這些孩子的人生觀,以及社會價值觀,並沒有發育成熟,他們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可以結岀人生的豐碩果實,所以,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主要是走與貧下中農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來煅煉知青的生存能力,那麼,貧下中農就成了,知青人生道路上,保架護航的領路人了,如果我們從知青人生觀,社會價值觀的角度看,貧下中農就是知青的合格老師。
總之,你千萬別瞧不起農民,因為,農業是國家的基礎產業,如果農民都不種地不打糧食了,一切產業都會完蛋了。
(2023年4月3日)
回覆列表
歷史上,貧下中農對知青的再教育:是吃苦耐勞、勞動實踐和優秀傳統美德的教育。如果是戰爭年代,那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奮勇殺敵,抵禦外國侵略的教育。
因此說,貧下中農有資格,優能耐對對城市裡的知識青年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