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悅漫步海邊

    有關甲午戰爭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歷史上,並沒有所謂“甲午三英”的說法,實際上只有“甲午雙忠”,指的是甲午戰爭中清軍所犧牲的兩位總兵級高階將領,即鄧世昌和左寶貴,出處見於《清史稿》列傳二百四十七,原文為“世昌臨戰以忠義相激勵,死狀尤烈,世與左寶貴並稱雙忠雲”。此外又有陸有左寶貴、海有鄧世昌的說法。

    左寶貴之所以被列為和鄧世昌齊名的雙忠,主要是因為他的官銜高,且戰死事蹟極為壯烈。

    以下扼要介紹一下左寶貴其人。

    (身著禮儀鎧甲的左寶貴,側旁持著大刀的是左寶貴的侍衛周漢鼎)

    左寶貴,字冠廷,1837年出生,回族,山東費城人,太平天國戰爭時代,於1856年從軍,投在清軍江南大營,因為戰功逐漸脫穎而出。太平天國覆滅後,捻軍戰爭繼之而起,左寶貴被納入蒙古親王僧格林沁麾下,擔任忠勇營營官,隨軍剿捻。1867年受命統領河間練軍,捻軍被鎮壓後,升至參將,呼叫直隸省。1871年,任古北口後營馬隊營官,隸屬至直隸總督李鴻章麾下。

    1872年,直隸熱河馬賊紛起,左寶貴率部屢次殲擊,並一度追擊至盛京省境內,“匪眾潰散,東荒肅清”,左寶貴“身先士卒,摧鋒直前”,被授總兵銜儘先副將,“由是聲譽日起”。

    (1886年醇親王大閱海防期間拍攝的北洋海防陸軍高階將領合影,左起分別是奉軍統領左寶貴、銘軍統領劉盛休、楚軍統領徐邦道)

    1875年,刑部尚書崇實赴盛京、吉林辦理邊務,因左寶貴擊潰直隸馬賊的名聲,調其率古北口練軍同行,將騷擾盛京、奉天一帶的各支大股匪患一一平息,並幫助盛京省訓練模仿淮軍軍制的勇營,即奉軍,因功獲記名提督銜。1880年,古北口練軍奉命調回直隸原駐地,經盛京將軍奏請,左寶貴本人被留用在東北,統率奉軍,1885年獲得廣州高州鎮總兵的實缺,成為獨當一面的領兵大將。

    1894年7月,北韓局勢緊張,李鴻章在清政府催促下,於7月中旬開始調集大枝陸軍赴朝和日軍抗衡。左寶貴率領的奉軍駐紮在盛京,和北韓相距最近,被調派與東北靖邊軍一起從陸路行軍進入北韓,總計兵力約3500人。與當時一起從陸路進入北韓的盛軍、盛京練軍、毅軍並稱為“四大軍”。

    8月初,奉軍和其他各軍一起進駐北韓北方重鎮平壤。是各軍中兵力最少的一部,除抽調3營兵力用於他處防務外,左寶貴直接指揮的奉軍僅有3營步隊和1支炮隊,約1400人,佈署在平壤城東北部的制高點牡丹臺一帶防守。

    1894年9月15日,平壤之戰爆發,日軍採取3路合圍態勢攻打平壤城。其中左寶貴率奉軍防守的平壤東北,遇到了兵力近萬人的日軍朔寧支隊、元山支隊包抄。

    (左寶貴殉國的平壤城北方。照片中最高的山峰就是牡丹峰,又稱牡丹臺。由牡丹峰的山脊線向左,在照片的最左端隱約可以看到一個城樓狀建築,就是玄武門)

    根據記載,就在戰鬥爆發前,左寶貴因連日心力交瘁,突發中風,右邊身體麻木,無法起床。當平壤之戰爆發後,尤其是奉軍防守的牡丹臺(今稱牡丹峰)高地失守,玄武門直接受到威脅時,中風、行走不便的左寶貴頭戴頂戴花翎,身穿御賜黃馬褂,出現到玄武門城樓上,親自督戰,面對蜂擁而至的日軍,左寶貴毫無懼色,營官楊建勝想攙扶他下城,左寶貴滿眼怒火,“擊以掌”。對屬下勸他換掉黃馬褂,以免日軍注目的提醒,左寶貴大聲喝道“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竟為之死也。敵人注目,吾何懼乎?”隨著城頭上越來越多的奉軍官兵倒下,行動不便的左寶貴竟親自操縱一門加特林機關炮,向日軍掃射,惡戰中,左寶貴左側額頭首先被彈片擦傷,“軍門身強膽壯,猶勉力持撐”,繼而一顆流彈正中左胸,滿腔熱血潑灑在平壤城頭。

    平壤北門失守後,營官楊建勝和幾名士兵想把左寶貴的遺體帶回祖國,“欲自北門出,而賊兵已入城,塞滿街巷,楊某亦死亂軍中矣。”後來佔領平壤城的日軍在清理戰場時,發現了左寶貴的遺體,出於對這位勇戰捐軀軍人的尊敬,在平壤以軍禮厚葬。

    左寶貴陣亡後,清政府曾頒御製祭文“方當轉戰無前,大軍雲集,何意出師未捷,上將星沉!?”

  • 2 # 季我努學社

    甲午戰爭是近代史上中日兩國之間一場決定國運的戰爭,此戰,中國戰敗,國恥又添一筆,至今令人扼腕嘆息。其中的平壤之戰,是中日在北韓半島進行的一場規模巨大的會戰。在此戰後,大家比較瞭解一溜煙兒跑到中國境內的“逃跑將軍”葉志超的事蹟。其實,在此戰中,還有勇於抵抗日軍併為此而犧牲的民族英雄--左寶貴。那麼,左寶貴在平壤戰役中的有什麼作為呢?

    左寶貴,1837年生於山東費縣(今山東平邑),家庭貧困,19歲因打傷官兵而外出避開鋒芒。他和兩位弟弟迫於生計,入清軍江南大營參軍。左寶貴先後參與蕩平太平天國運動與捻軍起義等,也曾參加過剿匪,先後升任參將,晉升為總兵。對其軍旅生涯產生重大作用的當屬1875年左寶貴率領部隊隨刑部尚書進入東北,並在奉天駐紮,一直到甲午戰爭爆發,將近20年。

    (左寶貴)

    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左寶貴在得到朝廷的命令後,星夜兼程,率部進入北韓,於8月6日到達平壤。8月4日,衛汝貴率領的盛軍和馬玉坤統領的毅軍已先於左寶貴抵達。而豐升阿率領練軍則於8月9日抵達,四大軍會師。其實在宣戰之前的6月,葉志超和聶士成軍就已進駐北韓半島南部的牙山。7月下旬,日軍向牙山和公州的聶士成和葉志超部進攻,聶、葉兩軍不敵,慌忙北撤,行軍一月,於8月下旬抵達平壤。至此,平壤戰役前的中國軍隊序列均已到位,朝廷任命葉志超為諸軍統帥。左寶貴始終主張積極抗戰,而葉志超則主張撤出平壤。為此,作為下屬的左寶貴,甚至派人監視葉志超的活動,防止其妥協後退。

    (葉志超)

    到9月14日,四路日軍已分別進駐平壤的東南、西南、東北和北部,組成對平壤的包圍圈。清軍則派衛汝貴部和馬玉坤之一部鎮守城南,葉志超部防禦城西,左寶貴部抵禦城北來自日軍的進攻。9月15日,日軍發起進攻。左寶貴所在的城北玄武門和牡丹臺,共有內外兩重防線,外有四座堡壘,內有一座。日軍一支隊攻擊外側東北部的兩座堡壘,另一支隊進攻西北側一座堡壘,左寶貴在戰鬥中突然患病,但仍親自登城指揮。但終究敵不過日軍的猛攻,最終外重的四座堡壘皆被攻佔。然後,日軍繼續合圍內重的僅有的一座堡壘,左寶貴指揮火炮轟擊日軍,日軍傷亡甚多,但最後一座堡壘也被日軍佔領。左寶貴繼續在玄武門上指揮戰鬥,他腿部中彈,仍然堅持留在戰場。在作戰時,左寶貴脖子又中一彈。後來手臂被火炮的碎鐵擊中,左寶貴壯烈殉國。

    左寶貴為國捐軀後,清廷下旨褒獎,並在其家鄉立祠紀念,被世人稱為“甲午三英”。

    (平壤戰役中清軍堡壘分佈圖)

    參考文獻:

    1、左步青:《回族愛國將領左寶貴》

    2、孫克復:《左寶貴與甲午平壤之戰》

    3、敬知本:《民族英雄左寶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買手機選4g,還是5g,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