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珊瑚海上花

    孫堅的這件事兒,跟傳國玉璽有很大關係,也是一樁很有意思的歷史懸案。據說孫堅意外獲得了傳國玉璽,而後發毒誓說自己沒拿,最後毒誓應驗,死於非命。

    實際上,關於孫堅發毒誓而後應驗的事情,在《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中記載的最為詳細。

    在《三國演義》的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中,記載了孫堅私藏傳國玉璽的過程。

    話說東漢末年,在十常侍之亂以後,董卓竊取了朝廷的掌控權,廢黜少帝而改立陳留王劉協,也就是後來的漢獻帝。

    在初平元年(190年),關東不少地方的刺史、太守、州牧聯合起兵,以袁紹為盟主,共同討伐董卓。在這支聯軍當中,孫堅是很重要的生力軍。

    迫於關東聯軍的壓力,董卓下令從洛陽遷都到長安,以避鋒芒。在臨走之時,董卓的軍閥本性再次暴露,命人焚燒宮殿、挖掘帝陵,將洛陽的金銀財寶席捲一空。

    孫堅率先“光復”洛陽,派人滅火,重建房屋。這時候,發生了奇怪的事情:

    傍有軍士指曰:“殿南有五色毫光起於井中,”堅喚軍士點起火把,下井打撈。撈起一婦人屍首,雖然日久,其屍不爛:宮樣裝束,項下帶一錦囊。取開看時,內有硃紅小匣,用金鎖鎖著。啟視之,乃一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傍缺一角,以黃金鑲之;上有篆文八字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堅得璽,乃問程普。普曰:“此傳國璽也……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處不可久留,宜速回江東,別圖大事。”

    也就是說,孫堅從井中撈出了傳國玉璽,並且視之為祥瑞,在別人的建議下,私藏了玉璽。

    但是訊息走漏,盟主袁紹得知此事,命令孫堅交出玉璽。

    堅指天為誓曰:“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眾諸侯曰:“文臺如此說誓,想必無之。”

    孫堅為了證明自己沒有拿,就發了這個毒誓,跟袁紹不歡而散,但始終沒有交出玉璽。

    再後來,孫堅與荊州劉表又因為玉璽而發生衝突。在峴山之戰中,孫堅受了埋伏。

    堅方欲上山,忽然一聲鑼響,山上石子亂下,林中亂箭齊發。堅體中石、箭,腦漿迸流,人馬皆死於峴山之內;壽止三十七歲。

    因此按照《演義》裡的記載,孫堅的確是親身驗證了自己的毒誓。

    當然,我們知道,《演義》是小說,不是真實的歷史,在史書當中又是如何記載的呢?

    在正史當中,孫堅的確是在峴山之戰中,被劉表一方亂箭射死的。

    《三國志》記載:初平三年,術使堅徵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

    不過孫堅是否得到了玉璽,以及是不是真的發了毒誓呢?

    《三國志》原文中沒有記載此事,不過裴松之在為《三國志》做註解時,提到了東吳官修史書《吳書》中的記錄:

    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旣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這段記載,跟《演義》中的幾乎一樣,因此,羅貫中寫小說時也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參考了這一段。

    另外,還有一部記錄東漢末歷史的書,叫《山陽公載記》,裡面有一條相關記載:

    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意思是說,袁術透過綁架孫堅的夫人,從孫堅處奪走了傳國玉璽。

    對於這些記載,裴松之持懷疑態度,他認為如果孫堅真的拿了傳國璽,那就有違他忠義的名聲。另外吳國滅亡時,孫皓上交的璽印裡也不包括傳國璽,如果玉璽仍在孫氏手中,斷不敢如此。

    還有一點,《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號稱有“良史之才”,他在正文中沒有記錄此事,恐怕也是覺得不太靠譜。

    此外,沒有任何關於孫堅發毒誓的正經記載,這大概就是羅貫中的個人創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記憶體多大能夠承載玩絕地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