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學,何必已雲。”次公因誦歐陽公贈李師詩,囑予書之以贈焉。元祐四年九月二十一日。東坡居士記。
唐雷氏琴
唐雷氏琴,自開元至開成間,世有人。然其子孫漸志於利,追世好而失家法,故以最古者為佳,非貴遠而賤近也。予家有一琴,其中銘雲:“開元十年造。雅州靈關村雷家記。八日合未曉。”“八日合”為何等語也?廬山處士崔成老彈之,以為絕倫雲。元豐六年十月初四日書。雜書琴事十首
記遊定惠院
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
已五醉[1]其下矣。今年復與參寥師及二三子訪焉[2],則園已易主。主雖市井人[3],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4],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項頸。花白而圓,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飲,往憩於尚氏之第。
富有變化,不落俗套。“既飲”以下依次寫憩於尚氏宅第的瀟灑和不拘形跡,聽崔成老彈雷氏琴的超然感受,買木盆以清泉浸漬瓜果的樂趣,入何氏園竹陰置酒的幽雅,席上“油煎餌”的酥美,歸途乞叢橘移植的清興……十餘件野遊細事,一一寫來,不嫌堆砌,不覺平板,
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處修潔,如吳越間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臥小板閣上,稍醒,聞坐客崔成老彈雷氏琴[5],作悲風曉月,錚錚然,意非人間也。晚乃步出城東,鬻[6]大木盆,意者謂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緣[7]小溝,入何氏、韓氏竹園[8]。時何氏方作堂竹間,既闢地矣,遂置酒竹陰下。
有劉唐年主簿者,饋油煎餌,其名為甚酥[9],味極美。客尚欲飲,而予忽興盡,乃徑歸。道過何氏小圃,乞其藂橘[10],移種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11]將適閩中,以後會未可期,請予記之,為異日拊掌[12]。時參寥獨不飲,以棗湯代之。
〔注〕
[1] 五醉:蘇軾於元豐三年二月到達黃州貶所,至此已五見海棠開花。
[2] 參寥師:僧參寥,本姓何,名曇潛,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蘇軾為更名道潛,後號參寥子。師,是對僧人的尊稱。蘇軾通判杭州時與之交遊。崇寧末,歸老江湖,賜號妙總大
贈陳季常
家藏雷琴
餘家有琴,其面皆作蛇蚹紋,其上池銘雲:“開元十年造,雅州靈關村。”其下池銘雲:“雷家記八日合。”不曉其“八日合”為何等語也?其嶽不容指,而弦不㪇,此最琴之妙,而雷琴獨然。求其法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琴聲出於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隘,徘迴不去,乃有餘韻。此最不傳之妙。卷七一
歐陽公論琴詩州古縣,云溪上、竹塢松窗”。強調“古縣”歷史悠久,則意味地靈人傑。“云溪”、“竹塢”、“松窗”,描繪其居處極幽,頗具隱逸情趣。“聞道”二字則見慕名之久,與相見恨晚之意。“江南岸”三句是說倘非王先生送陳慥來黃州,恐終不得見面也。語中既含幸會之意,又因王先生而歸美陳季常。
過片到“相對殘[插圖]”句為第二層,寫三人會飲。“[插圖][插圖]”二字擬(雨)聲,其韻鏗然,有風雨驟至之感。“疏雨過,風林舞破,煙蓋雲幢”幾句,承上片歇拍王、陳來訪,卻轉入景語。
唐玄宗“開元十年”(722)所制的“雷琴”,有“嶽不容指,而弦不收”、“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等優點。今故宮博物院所藏“九霄環佩”琴,即為雷氏作品,是唐代的傳世樂器。
[插圖]
唐代“九霄環佩”琴
此琴全長124釐米。通體髹紫漆,有小蛇腹段紋。琴底龍池上方刻篆書“九霄環佩”,右側刻“超跡蒼霄,逍遙太極。庭堅”;右側刻“冷然希太古”、“詩夢齋珍藏”。池下有“包含”大印,印下刻“藹藹春風細,琅琅環佩音。垂簾新燕語,蒼海老龍吟。蘇軾記”。[插圖]可見,此琴為歷代好琴之士收藏並儲存至今。無論從文獻資料還是古琴實物來看,唐代古琴製作的選材、造型、斲制、髹漆等各項工藝都是相當講究的,這意味著古琴在唐代已經具有相當完備的音樂表現力了。
二 琴樂與詩人的廣泛結合
從唐代詩歌所反映的琴壇狀況來看,這一時期琴樂藝術已為廣泛的社會各階層所掌握,琴樂琴歌與詩人生活情趣密切關聯。唐代詩人和琴家有著密切的交往,唐詩中提到的琴家眾多,如常建《張山人彈琴》詩中的“張山人”,李白《酬裴侍御留岫師彈琴見寄》、《月夜聽盧子順彈琴》、《聽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此退之《聽穎師琴》詩也。歐陽文忠公嘗問僕:“琴詩何者最佳?”餘以此答之。公言此詩固奇麗,然自是聽琵琶詩,非琴詩。餘退而作《聽杭僧惟賢琴》詩,雲:“大弦春溫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平生未識宮與角,但聞牛鳴盎中雉登木。門前剝啄誰扣門,山僧未閒君勿嗔。歸家且覓千斛水,淨洗從前箏笛耳。”詩成欲寄公,而公薨,
書林道人論琴棋
元祐五年十二月一日,遊小靈隱,聽林道人論琴、棋,極有妙語。予雖不通此伎,然以理度之,知其言足信也。杜子美論畫雲:“更覺良工心獨苦。”用意之妙,有舉世莫知之者。此其所以獨苦也?
書蜀僧詩
所學,何必已雲。”次公因誦歐陽公贈李師詩,囑予書之以贈焉。元祐四年九月二十一日。東坡居士記。
唐雷氏琴
唐雷氏琴,自開元至開成間,世有人。然其子孫漸志於利,追世好而失家法,故以最古者為佳,非貴遠而賤近也。予家有一琴,其中銘雲:“開元十年造。雅州靈關村雷家記。八日合未曉。”“八日合”為何等語也?廬山處士崔成老彈之,以為絕倫雲。元豐六年十月初四日書。雜書琴事十首
記遊定惠院
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
已五醉[1]其下矣。今年復與參寥師及二三子訪焉[2],則園已易主。主雖市井人[3],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4],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項頸。花白而圓,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飲,往憩於尚氏之第。
富有變化,不落俗套。“既飲”以下依次寫憩於尚氏宅第的瀟灑和不拘形跡,聽崔成老彈雷氏琴的超然感受,買木盆以清泉浸漬瓜果的樂趣,入何氏園竹陰置酒的幽雅,席上“油煎餌”的酥美,歸途乞叢橘移植的清興……十餘件野遊細事,一一寫來,不嫌堆砌,不覺平板,
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處修潔,如吳越間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臥小板閣上,稍醒,聞坐客崔成老彈雷氏琴[5],作悲風曉月,錚錚然,意非人間也。晚乃步出城東,鬻[6]大木盆,意者謂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緣[7]小溝,入何氏、韓氏竹園[8]。時何氏方作堂竹間,既闢地矣,遂置酒竹陰下。
有劉唐年主簿者,饋油煎餌,其名為甚酥[9],味極美。客尚欲飲,而予忽興盡,乃徑歸。道過何氏小圃,乞其藂橘[10],移種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11]將適閩中,以後會未可期,請予記之,為異日拊掌[12]。時參寥獨不飲,以棗湯代之。
〔注〕
[1] 五醉:蘇軾於元豐三年二月到達黃州貶所,至此已五見海棠開花。
[2] 參寥師:僧參寥,本姓何,名曇潛,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蘇軾為更名道潛,後號參寥子。師,是對僧人的尊稱。蘇軾通判杭州時與之交遊。崇寧末,歸老江湖,賜號妙總大
贈陳季常
家藏雷琴
餘家有琴,其面皆作蛇蚹紋,其上池銘雲:“開元十年造,雅州靈關村。”其下池銘雲:“雷家記八日合。”不曉其“八日合”為何等語也?其嶽不容指,而弦不㪇,此最琴之妙,而雷琴獨然。求其法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琴聲出於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隘,徘迴不去,乃有餘韻。此最不傳之妙。卷七一
歐陽公論琴詩州古縣,云溪上、竹塢松窗”。強調“古縣”歷史悠久,則意味地靈人傑。“云溪”、“竹塢”、“松窗”,描繪其居處極幽,頗具隱逸情趣。“聞道”二字則見慕名之久,與相見恨晚之意。“江南岸”三句是說倘非王先生送陳慥來黃州,恐終不得見面也。語中既含幸會之意,又因王先生而歸美陳季常。
過片到“相對殘[插圖]”句為第二層,寫三人會飲。“[插圖][插圖]”二字擬(雨)聲,其韻鏗然,有風雨驟至之感。“疏雨過,風林舞破,煙蓋雲幢”幾句,承上片歇拍王、陳來訪,卻轉入景語。
唐玄宗“開元十年”(722)所制的“雷琴”,有“嶽不容指,而弦不收”、“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等優點。今故宮博物院所藏“九霄環佩”琴,即為雷氏作品,是唐代的傳世樂器。
[插圖]
唐代“九霄環佩”琴
此琴全長124釐米。通體髹紫漆,有小蛇腹段紋。琴底龍池上方刻篆書“九霄環佩”,右側刻“超跡蒼霄,逍遙太極。庭堅”;右側刻“冷然希太古”、“詩夢齋珍藏”。池下有“包含”大印,印下刻“藹藹春風細,琅琅環佩音。垂簾新燕語,蒼海老龍吟。蘇軾記”。[插圖]可見,此琴為歷代好琴之士收藏並儲存至今。無論從文獻資料還是古琴實物來看,唐代古琴製作的選材、造型、斲制、髹漆等各項工藝都是相當講究的,這意味著古琴在唐代已經具有相當完備的音樂表現力了。
二 琴樂與詩人的廣泛結合
從唐代詩歌所反映的琴壇狀況來看,這一時期琴樂藝術已為廣泛的社會各階層所掌握,琴樂琴歌與詩人生活情趣密切關聯。唐代詩人和琴家有著密切的交往,唐詩中提到的琴家眾多,如常建《張山人彈琴》詩中的“張山人”,李白《酬裴侍御留岫師彈琴見寄》、《月夜聽盧子順彈琴》、《聽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此退之《聽穎師琴》詩也。歐陽文忠公嘗問僕:“琴詩何者最佳?”餘以此答之。公言此詩固奇麗,然自是聽琵琶詩,非琴詩。餘退而作《聽杭僧惟賢琴》詩,雲:“大弦春溫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平生未識宮與角,但聞牛鳴盎中雉登木。門前剝啄誰扣門,山僧未閒君勿嗔。歸家且覓千斛水,淨洗從前箏笛耳。”詩成欲寄公,而公薨,
書林道人論琴棋
元祐五年十二月一日,遊小靈隱,聽林道人論琴、棋,極有妙語。予雖不通此伎,然以理度之,知其言足信也。杜子美論畫雲:“更覺良工心獨苦。”用意之妙,有舉世莫知之者。此其所以獨苦也?
書蜀僧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