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制時期的意識形態中,君主以“天子”的身份奉行天命、治理天下,其權力不但包括統治百姓,也包括主持祭祀、冊封神祇。倘若神靈對人類有所庇佑,天子便可加以冊封,尊崇其地位,提高其祭祀規格,以達成“崇德報功”的目的。就如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冊封京都城隍神時說的:
天子和神靈的“合法性”同樣來自“天”,而天子“代天理物”,致力於如何順應天命,其職權範圍也包括“典神”。倘若天子體會到上天有意抬舉哪個神靈,他就要承命行事,冊封哪個神靈了。天子冊封神靈,就是在這樣的意識形態背景下發生的。
【泰山岱廟中供奉的“東嶽泰山之神”神位。此即明代所冊封的神號。元代曾冊封泰山山神為“東嶽大生天齊仁聖帝”,明初取消】
就冊封神靈作為一種宗教政策的實際政治意義來說,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向信眾宣告新王朝的誕生;宣揚神靈對政權的保佑,藉此宣揚自身合法性;透過冊封名號的有無、高低,區別信仰的政治地位,以便介入管理;順應信眾的要求,提高政權的威望,等等。此外,封號的形式也有其特殊意涵。例如洪武二年冊封城隍之際,給各地城隍都分封了王、公、侯、伯的爵位;洪武三年,明太祖卻宣佈給神加人間爵位是“瀆禮不經”之舉,通通改為“某府某州某縣之神”。這種政策上的掉頭,背後體現出明初政權對於恢復儒家古禮、強調其華夏政權身份的執著。
在帝制時期的意識形態中,君主以“天子”的身份奉行天命、治理天下,其權力不但包括統治百姓,也包括主持祭祀、冊封神祇。倘若神靈對人類有所庇佑,天子便可加以冊封,尊崇其地位,提高其祭祀規格,以達成“崇德報功”的目的。就如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冊封京都城隍神時說的:
帝王受天明命,行政教於天下,必有生聖之瑞、受命之符,此天示以不言之妙,而人見聞所不及者也。神司淑慝,為天降祥,亦必受天之命,所以明有禮樂、幽有鬼神,天理人心,其致一也。朕君四方,雖明智弗類,而代天理物之道寔罄於衷,思應天命,此神所鑑而簡在帝心者。君道之大,惟典神;天有其舉之,承事惟謹。天子和神靈的“合法性”同樣來自“天”,而天子“代天理物”,致力於如何順應天命,其職權範圍也包括“典神”。倘若天子體會到上天有意抬舉哪個神靈,他就要承命行事,冊封哪個神靈了。天子冊封神靈,就是在這樣的意識形態背景下發生的。
【泰山岱廟中供奉的“東嶽泰山之神”神位。此即明代所冊封的神號。元代曾冊封泰山山神為“東嶽大生天齊仁聖帝”,明初取消】
就冊封神靈作為一種宗教政策的實際政治意義來說,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向信眾宣告新王朝的誕生;宣揚神靈對政權的保佑,藉此宣揚自身合法性;透過冊封名號的有無、高低,區別信仰的政治地位,以便介入管理;順應信眾的要求,提高政權的威望,等等。此外,封號的形式也有其特殊意涵。例如洪武二年冊封城隍之際,給各地城隍都分封了王、公、侯、伯的爵位;洪武三年,明太祖卻宣佈給神加人間爵位是“瀆禮不經”之舉,通通改為“某府某州某縣之神”。這種政策上的掉頭,背後體現出明初政權對於恢復儒家古禮、強調其華夏政權身份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