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我最喜愛的文學讀物,沒有之一。
但我不明白,一部煌煌鉅著何以和一個外華人的作品混在一起,題主這般提問的目的何在呢?是要將兩本著作合併來比對,一較高下嗎?
還是另有企圖?
不得不說,《紅樓夢》堪稱千古鉅著,任何一部著作和他比起來,都難免有相形見絀之感,當然也包括這部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較之現在的書名,我更喜歡原先的書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我本人雖然頑固地認為《紅樓夢》無人比肩,但我並不排斥外來品,包括盡人皆頌頂禮膜拜的外國名著。
兩本書都是小說作品。
單以小說的結構要素來品評,《紅樓夢》更完整、更隱晦、更卓絕,一條草蛇灰線一直隱隱若若起起伏伏,故事情節也很抓人,其間的細節更是描摹入微妙到毫巔,是需要讀者根據時事世事加以自我鑑別判斷的。而米蘭·昆德拉的這部書卻顯得蒼白、生硬,對於一部明明可以用細節打動讀者的小說而言,存在著極不確定的危險因素——也即空洞乏味、形而上學的哲理思辨。
華人一直是隱忍不露厚積薄發的,文字裡的多重含義是需要幾番揣摩回味的,而一旦回味和揣摩達到了相應的境界,完全會意了作者的意圖和手段,則雷霆一擊恍然大悟,忍不住擊節讚歎,深藏不露乃為高
對於外國作品,我本人很少有見到類似於《紅樓夢》這般筆觸的,大都洋洋灑灑千言萬語,說些不著邊際的理論或哲思,讓人看了很煩躁,心底滋生出一種天然的排斥情緒。
不獨這部書,即便如黃鐘大呂的所謂史詩鉅著,我本人也很難有興趣讀得進去看得開懷。說句大不恭的話:除了史上特別著名的幾部作品,我大都很難把它們讀完——我本人對於外華人的敘述風格實在不入法眼。
我也寫過小說,知道語言對於一部小說的妙處。我也可以明確地說,小說是語言的表達、表現藝術,而不是泛泛的語言堆疊羅列,以及生硬的哲思說教。
當然,你可以說我孤陋寡聞,小國寡民,沒見過世面沒經過陣仗,但我可以自豪地告訴你:
華人的絕妙表達,外華人永遠在路上。
《紅樓夢》是我最喜愛的文學讀物,沒有之一。
但我不明白,一部煌煌鉅著何以和一個外華人的作品混在一起,題主這般提問的目的何在呢?是要將兩本著作合併來比對,一較高下嗎?
還是另有企圖?
不得不說,《紅樓夢》堪稱千古鉅著,任何一部著作和他比起來,都難免有相形見絀之感,當然也包括這部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較之現在的書名,我更喜歡原先的書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我本人雖然頑固地認為《紅樓夢》無人比肩,但我並不排斥外來品,包括盡人皆頌頂禮膜拜的外國名著。
兩本書都是小說作品。
單以小說的結構要素來品評,《紅樓夢》更完整、更隱晦、更卓絕,一條草蛇灰線一直隱隱若若起起伏伏,故事情節也很抓人,其間的細節更是描摹入微妙到毫巔,是需要讀者根據時事世事加以自我鑑別判斷的。而米蘭·昆德拉的這部書卻顯得蒼白、生硬,對於一部明明可以用細節打動讀者的小說而言,存在著極不確定的危險因素——也即空洞乏味、形而上學的哲理思辨。
華人一直是隱忍不露厚積薄發的,文字裡的多重含義是需要幾番揣摩回味的,而一旦回味和揣摩達到了相應的境界,完全會意了作者的意圖和手段,則雷霆一擊恍然大悟,忍不住擊節讚歎,深藏不露乃為高
對於外國作品,我本人很少有見到類似於《紅樓夢》這般筆觸的,大都洋洋灑灑千言萬語,說些不著邊際的理論或哲思,讓人看了很煩躁,心底滋生出一種天然的排斥情緒。
不獨這部書,即便如黃鐘大呂的所謂史詩鉅著,我本人也很難有興趣讀得進去看得開懷。說句大不恭的話:除了史上特別著名的幾部作品,我大都很難把它們讀完——我本人對於外華人的敘述風格實在不入法眼。
我也寫過小說,知道語言對於一部小說的妙處。我也可以明確地說,小說是語言的表達、表現藝術,而不是泛泛的語言堆疊羅列,以及生硬的哲思說教。
當然,你可以說我孤陋寡聞,小國寡民,沒見過世面沒經過陣仗,但我可以自豪地告訴你:
華人的絕妙表達,外華人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