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夠總攬朝中大權,但現實卻很難做到。雖然皇帝掌有最高權力,但這份權利是會被各方稀釋掉的。而皇帝身邊的外戚和宦官則是對皇帝威脅最大的兩類人,如果是出現年齡比較小的皇帝上位,自己根本沒辦法處理朝政,那就肯定需要一位外戚來垂簾聽政。如果是遇到事業心不強的皇帝,那朝中權力很多可能被宦官奪權,那這兩種情況哪一種更加危險呢?
秦漢是中國歷史上秦漢兩朝大一統時期的合稱,秦漢是中國社會轉型期,也是中國文化整合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國家治理體系,不僅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歷史程序,也決定了以後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但是,縱觀秦漢歷史,由劉秀所建立的東漢王朝頗為獨特。
那麼,為何用“獨特”二字來形容呢?如果你查閱東漢帝王的歷史就會發現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大多數東漢的皇帝在其繼位時都很年幼,最小的皇帝登基時剛一百多天,皇帝也只是做了八個月就得病死了,其他的皇帝中有許多繼位時都不足十歲,最大的也就二三十歲就去世了。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之所以會有這種奇怪的現象,是因為東漢王朝的特殊國情。
公元88年,章帝病逝,終年31歲,繼位的是他的兒子,年僅十歲的和帝。由於皇帝年少,朝政由外戚把持,活到27歲時,和帝因病去世。和帝年紀本身不大,兒子年紀自然更小,所以,下一個繼位的殤帝,也就是我先前說的那個年紀最小的皇帝,一百多天就登上了皇位。
如此,就開始了一個惡迴圈,最終,導致了東漢王朝的這種奇特的現象。
皇帝年少,朝政的歸屬權有兩派:一個是皇帝母族,也就是外戚;一個是跟皇帝最親近的宦官。於是,外戚被皇帝聯合宦官打倒後,宦官掌權,皇帝聯合外戚打倒宦官後,外戚掌權。如此,這又形成了一個惡迴圈。
而安帝,就是身處在這種惡迴圈中,並且,他還是一個很無能的東漢帝王。用“無能”來形容一個男人,而且,是身份這樣尊貴的一個男人,或許有些不恰當,但縱觀安帝的一生,“無能”這個詞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因為,身為一國主宰的安帝,不僅管不了大臣,也管不了身邊的宦官,甚至,連自家的女人都管不著,可以說,混的比入贅的贅婿還要窩囊。其實,安帝並不是上一個皇帝殤帝的親兄弟,而是堂哥。我們也說過,殤帝從出生到做皇帝,統共活了二百多天就死了。
這麼小的孩子不可能有後代的,所以,當時的當家的鄧太后就想做主從宗親裡面挑一個孩子過繼過來,去做皇帝。卻說安帝的父親是劉慶,當時被封為河清王,是章帝時期的廢太子。河清王此人比較安分,一輩子也沒做過什麼出格的事,老實的讓統治者看著十分順眼。
於是,在種種考察後,最後,確定了劉慶的兒子。當時的安帝還只有十三歲,就這樣稀裡糊塗的做了皇帝。他本身沒什麼大志,當皇帝更沒那個本事。但是,畢竟身處皇位,做一段時間就有了感情,讓他下去他也是不幹的。
安帝當時年紀尚小又沒什麼本事,所以,從106年一直到121年間,權力一直穩穩當當的掌握在鄧太后手中。被壓迫的時間久了,安帝自然不甘心,整日想的事情都是怎麼熬到太后去世,自己掌握大權。可是,光有野心是不行的,還要有本事。
於是,安帝自己不行,就想著找些幫手,太后不是她的親生奶奶,所以,依靠母族是行不通的。於是,在這個時候,身邊最親近的也最容易讓他信任的只有宦官。安帝隨即組成了一個宦官集團,專門輔佐他們來對付以鄧太后為代表的外戚集團。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最得力的幫手,那就是他的皇后——閻氏。
閻氏出身名門,她的兩個姑姑都曾經是宮中的貴妃,但是,當時的皇帝是明帝,對於外戚盯的很緊,所以,閻氏一族一直沒有什麼掌權的機會。一直到安帝這一代,時機終於到了。閻氏生的漂亮,但是不能生育。
皇帝風流,臨幸了一個宮女,宮女很爭氣,居然生下了一個兒子,這讓閻氏看著十分刺眼。但是,當時的掌權者是鄧太后,她沒辦法動手腳,於是,只能眼睜睜看著這個孩子一天天長大成人。雖然,礙於鄧氏她不敢有大動作,但是,閻氏也是個有心女人。
最終,終於還是被她逮到了機會,將那個宮女除掉了。
後來,鄧太后去世,安帝立馬跳出來,聯合宦官集團和閻氏,以及曾經鄧氏家族的死對頭們,大刀闊斧的開始清除鄧氏餘黨。鄧氏家族在東漢所有的掌權外戚中可以說是一股清流,他們並沒有因為鄧太后的掌權趁機拔高家族的地位,甚至,很謹慎低調,做官勤勤懇懇,非常安分。
但是,身份在那兒放著,外戚終歸是外戚,反正也不是親母族。趁著宦官集團的誣告,安帝處理了鄧太后的兄弟姐妹一干人等,這些兄弟中有個叫鄧騭的,官風好,很得人心,於是,當他被判死刑時,許多官員出面求情。
安帝當然沒有放過他,雖只是免職歸鄉,但還是被當地的官吏逼死。為了安撫激憤的官員,安帝還裝模作樣的譴責當地官吏,將鄧騭厚葬了。再看後宮,先前宮女的兒子已經被封為太子,閻氏自然不願意,想方設法的針對太子。
安帝又對她信任寵愛,什麼話都信,最終還是廢了太子,根本不理會大臣們的長吁短嘆。125年,安帝在和閻氏旅遊途中因病去世,享年三十二歲。
對於這些宦官呢?他們有的兼做朝官,祿重位尊,娶姬妾,蓄養子,傳爵襲封。他們有些人不但把持朝政,而且,貽害地方,其“兄弟姻戚,皆宰州臨郡”,依仗宦官勢力,橫行無忌,蒐括百姓,與盜賊無異。宦官弄權,虐遍天下,民不堪命,最終造成了全國性災難。
我覺得外戚專權,和宦官專政對於國家的危害都是極大的,但同時外戚專權與宦官專政又是必然出現的現象。
第一 外戚和宦官都是依附於皇權的,是皇權和官員權力鬥爭的打手
雖然當他們的權利達到頂峰,掌握的資源豐富時,便可以欺負皇帝,獨罷朝政,但是他們的權力來自皇帝,一旦皇帝不行了,地方割據,那麼他們也將失去自己的利益價值。
第二 如果外戚可以干涉朝政,那麼他一定兼任丞相
說白了還是皇權與相權之間的鬥爭,比如東漢時期一些外戚干政都是兼任丞相的的,因為皇帝和丞相在利益的劃分上存在分歧,皇帝和丞相永遠處於對立的,這也是中國古代集權越來越強的原因,因為皇帝要掌握絕對的資源,而丞相卻可以直接對接這些資源,有時候皇帝只是作為一個最高的形象代表。
第三 宦官專政一般處於社會矛盾激化時期
觀察古代歷史出現宦官專政的時期,大多數都是朝代的中後期的,因為在這個時期社會矛盾比較尖銳土地兼併比較嚴重,皇帝與丞相的鬥爭,也非常的激烈的,在利益劃分上,皇帝需要宦官來制衡相權的力量,這樣的例子在明末表現得非常明顯。
總之宦官與外企的出現,是歷史規律的必然,是權力鬥爭的需要,如果深挖原因,其實對於國家的傷害最深的還是皇權利益的鬥爭。
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夠總攬朝中大權,但現實卻很難做到。雖然皇帝掌有最高權力,但這份權利是會被各方稀釋掉的。而皇帝身邊的外戚和宦官則是對皇帝威脅最大的兩類人,如果是出現年齡比較小的皇帝上位,自己根本沒辦法處理朝政,那就肯定需要一位外戚來垂簾聽政。如果是遇到事業心不強的皇帝,那朝中權力很多可能被宦官奪權,那這兩種情況哪一種更加危險呢?
秦漢是中國歷史上秦漢兩朝大一統時期的合稱,秦漢是中國社會轉型期,也是中國文化整合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國家治理體系,不僅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歷史程序,也決定了以後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但是,縱觀秦漢歷史,由劉秀所建立的東漢王朝頗為獨特。
那麼,為何用“獨特”二字來形容呢?如果你查閱東漢帝王的歷史就會發現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大多數東漢的皇帝在其繼位時都很年幼,最小的皇帝登基時剛一百多天,皇帝也只是做了八個月就得病死了,其他的皇帝中有許多繼位時都不足十歲,最大的也就二三十歲就去世了。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之所以會有這種奇怪的現象,是因為東漢王朝的特殊國情。
公元88年,章帝病逝,終年31歲,繼位的是他的兒子,年僅十歲的和帝。由於皇帝年少,朝政由外戚把持,活到27歲時,和帝因病去世。和帝年紀本身不大,兒子年紀自然更小,所以,下一個繼位的殤帝,也就是我先前說的那個年紀最小的皇帝,一百多天就登上了皇位。
如此,就開始了一個惡迴圈,最終,導致了東漢王朝的這種奇特的現象。
皇帝年少,朝政的歸屬權有兩派:一個是皇帝母族,也就是外戚;一個是跟皇帝最親近的宦官。於是,外戚被皇帝聯合宦官打倒後,宦官掌權,皇帝聯合外戚打倒宦官後,外戚掌權。如此,這又形成了一個惡迴圈。
而安帝,就是身處在這種惡迴圈中,並且,他還是一個很無能的東漢帝王。用“無能”來形容一個男人,而且,是身份這樣尊貴的一個男人,或許有些不恰當,但縱觀安帝的一生,“無能”這個詞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因為,身為一國主宰的安帝,不僅管不了大臣,也管不了身邊的宦官,甚至,連自家的女人都管不著,可以說,混的比入贅的贅婿還要窩囊。其實,安帝並不是上一個皇帝殤帝的親兄弟,而是堂哥。我們也說過,殤帝從出生到做皇帝,統共活了二百多天就死了。
這麼小的孩子不可能有後代的,所以,當時的當家的鄧太后就想做主從宗親裡面挑一個孩子過繼過來,去做皇帝。卻說安帝的父親是劉慶,當時被封為河清王,是章帝時期的廢太子。河清王此人比較安分,一輩子也沒做過什麼出格的事,老實的讓統治者看著十分順眼。
於是,在種種考察後,最後,確定了劉慶的兒子。當時的安帝還只有十三歲,就這樣稀裡糊塗的做了皇帝。他本身沒什麼大志,當皇帝更沒那個本事。但是,畢竟身處皇位,做一段時間就有了感情,讓他下去他也是不幹的。
安帝當時年紀尚小又沒什麼本事,所以,從106年一直到121年間,權力一直穩穩當當的掌握在鄧太后手中。被壓迫的時間久了,安帝自然不甘心,整日想的事情都是怎麼熬到太后去世,自己掌握大權。可是,光有野心是不行的,還要有本事。
於是,安帝自己不行,就想著找些幫手,太后不是她的親生奶奶,所以,依靠母族是行不通的。於是,在這個時候,身邊最親近的也最容易讓他信任的只有宦官。安帝隨即組成了一個宦官集團,專門輔佐他們來對付以鄧太后為代表的外戚集團。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最得力的幫手,那就是他的皇后——閻氏。
閻氏出身名門,她的兩個姑姑都曾經是宮中的貴妃,但是,當時的皇帝是明帝,對於外戚盯的很緊,所以,閻氏一族一直沒有什麼掌權的機會。一直到安帝這一代,時機終於到了。閻氏生的漂亮,但是不能生育。
皇帝風流,臨幸了一個宮女,宮女很爭氣,居然生下了一個兒子,這讓閻氏看著十分刺眼。但是,當時的掌權者是鄧太后,她沒辦法動手腳,於是,只能眼睜睜看著這個孩子一天天長大成人。雖然,礙於鄧氏她不敢有大動作,但是,閻氏也是個有心女人。
最終,終於還是被她逮到了機會,將那個宮女除掉了。
後來,鄧太后去世,安帝立馬跳出來,聯合宦官集團和閻氏,以及曾經鄧氏家族的死對頭們,大刀闊斧的開始清除鄧氏餘黨。鄧氏家族在東漢所有的掌權外戚中可以說是一股清流,他們並沒有因為鄧太后的掌權趁機拔高家族的地位,甚至,很謹慎低調,做官勤勤懇懇,非常安分。
但是,身份在那兒放著,外戚終歸是外戚,反正也不是親母族。趁著宦官集團的誣告,安帝處理了鄧太后的兄弟姐妹一干人等,這些兄弟中有個叫鄧騭的,官風好,很得人心,於是,當他被判死刑時,許多官員出面求情。
安帝當然沒有放過他,雖只是免職歸鄉,但還是被當地的官吏逼死。為了安撫激憤的官員,安帝還裝模作樣的譴責當地官吏,將鄧騭厚葬了。再看後宮,先前宮女的兒子已經被封為太子,閻氏自然不願意,想方設法的針對太子。
安帝又對她信任寵愛,什麼話都信,最終還是廢了太子,根本不理會大臣們的長吁短嘆。125年,安帝在和閻氏旅遊途中因病去世,享年三十二歲。
對於這些宦官呢?他們有的兼做朝官,祿重位尊,娶姬妾,蓄養子,傳爵襲封。他們有些人不但把持朝政,而且,貽害地方,其“兄弟姻戚,皆宰州臨郡”,依仗宦官勢力,橫行無忌,蒐括百姓,與盜賊無異。宦官弄權,虐遍天下,民不堪命,最終造成了全國性災難。
我覺得外戚專權,和宦官專政對於國家的危害都是極大的,但同時外戚專權與宦官專政又是必然出現的現象。
第一 外戚和宦官都是依附於皇權的,是皇權和官員權力鬥爭的打手
雖然當他們的權利達到頂峰,掌握的資源豐富時,便可以欺負皇帝,獨罷朝政,但是他們的權力來自皇帝,一旦皇帝不行了,地方割據,那麼他們也將失去自己的利益價值。
第二 如果外戚可以干涉朝政,那麼他一定兼任丞相
說白了還是皇權與相權之間的鬥爭,比如東漢時期一些外戚干政都是兼任丞相的的,因為皇帝和丞相在利益的劃分上存在分歧,皇帝和丞相永遠處於對立的,這也是中國古代集權越來越強的原因,因為皇帝要掌握絕對的資源,而丞相卻可以直接對接這些資源,有時候皇帝只是作為一個最高的形象代表。
第三 宦官專政一般處於社會矛盾激化時期
觀察古代歷史出現宦官專政的時期,大多數都是朝代的中後期的,因為在這個時期社會矛盾比較尖銳土地兼併比較嚴重,皇帝與丞相的鬥爭,也非常的激烈的,在利益劃分上,皇帝需要宦官來制衡相權的力量,這樣的例子在明末表現得非常明顯。
總之宦官與外企的出現,是歷史規律的必然,是權力鬥爭的需要,如果深挖原因,其實對於國家的傷害最深的還是皇權利益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