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復旦大學徐靜波

    我想不要隨意稱魯迅、沈從文這樣傑出的文學家為大師,不是說他們不夠大師的格,而是“大師”一詞現被被用得太濫了,事實上,在魯迅和沈從文生前,也沒人稱他們為大師。我們還是稱他們為作家或文學家吧。

    接下來我想談談他們的文章到底好在哪裡,為何說有深度。這裡,我還是想把魯迅和沈從文分開來說。他們的一個共同點是,生活的年代相近,魯迅是1881-1936年,沈從文1902-1988年,魯迅要比沈從文年長許多,沈從文也比魯迅要長壽許多,但他們的重要作品,都取材和發表在民國時代。另外一個重要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文章家,文章或作品總體上寫得非常出色。除此之外,兩個人的共同點似乎不多。

    先說他們的文章好。魯迅受過很好的古文訓練,寫過《中國小說史略》,對中國的文章有過非常深入的研究,他尤其喜好魏晉人的文章。有在日本留過學,學過日文和德文,藉此讀過許多日本和歐美的文學作品,應該從中汲取了不少營養。他很注意遣詞造句,又擅長用諷喻等修辭手法,因此他的文章很耐看,覺得越咀嚼越有味道,很多詞意,要在反覆玩味之後才可真正品味出其中的滋味和意義。我是很晚才讀到魯迅的文章。是在進了中學以後(文革時代),語文課本上有幾篇魯迅的作品,由於那個時代的關係,所選的作品都是比較強調戰鬥性的。印象比較深的有小說《故鄉》和雜文《“友邦”驚詫論》。《故鄉》中有一句描寫,我至今仍然深切記得:“蒼黃的天底下,蕭索地橫著一個荒村。”寥寥數字,呈現出來的圖景卻是異常的清晰,每一個詞都非常準確生動。另外,魯迅因為少年時代的痛苦經歷(祖父入獄、父親患病,奔波於當鋪與藥房之間),經歷了一箇中等以上家庭的破落和衰敗,很早就對世態炎涼有深刻的體味,養成了冷眼觀察的目光,又讀過叔本華、尼采等人的著作,分析觀察有一定的哲學深度,文風往往犀利老辣,看問題不為一般的浮相所遮蔽,鞭辟入裡(有時也會過火或偏激)。因此,對於我們理解紛繁喧囂的社會,和複雜多元的人性,尤其是華人的國民性,極有裨益。他的文章,文辭凝練,語句精悍,值得反覆閱讀。不過,對於一般涉世未深的孩童或青少年,恐怕不易看懂,但有了一定的閱歷之後,就可逐漸感受到魯迅文章的精彩。最近有人將李敖等人與魯迅相提並論,這實在是太抬舉李敖了,李敖的精神品格和文章,都完全不能與魯迅相比,完全不在同一個檔次上。

    沈從文是另一種風格。由於文革的關係,我是在文革結束之後才讀到沈從文的。沈從文與魯迅相比,是另一種型別,他的經歷也與魯迅不相同,有些特殊。沈從文差不多隻念過小學,後來曾在北大等處旁聽過,就教育程度而言,並不完整。且又在少年時就加入軍隊,隨軍走過不少地方,體察了1910-20年代的湘西生活,這是他後來文學創作的源泉,他後來的小說和散文,基本都取材於早年的湘西生活。他沒有魯迅的深刻,當然也沒有老辣犀利,恰恰相反,他的文風是淡淡的,清雅的,詩一般的。它所敘述的故事,雖然稍稍有點傳奇色彩,但絕不求異獵奇,他的文字,給人一種雋永耐讀的感覺,在蕪雜紛擾的世界裡,使人感到清爽和美麗,同時對於人性,他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釋。《邊城》就是一部代表作。可惜在1940年代以後,由於時代和個人的原因,他就再也沒有出色的作品問世(除了一本《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其他可以稱為出色作家(我還是拒絕用“大師”這個詞)的,不外乎有兩點,一是對人性的出色的描寫和表述,有相當的深度;二是文章好,謀篇佈局恰到好處,遣詞造句得體、自然、妥帖,又具有一種比較鮮明的個人風格。這一類的作家,古今中外,可謂不勝列舉,就待我們自己好好欣賞與品味了(品味是一個動詞,品位是一個名詞,經常看到有人混淆。)。

  • 2 # 阜城人家

    從人文而言吾言中國話,華夏祖先別忘民族魂,幾多年人們好像丟去的太多,忘記的忘確了,吶喊呼喚著什麼,,,那麼的忘確,社會那麼浮臊,生活中丟的太多,心裡,心裡找不到自身,自我,吾是誰?魯迅,沈從文,想起,先生們回味著什麼?生活需要回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都喜歡問什麼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