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船到橋頭自然沉818

    關於馬謖的死因,歷史上的記載並不是很詳細,也存在不少爭議。一些史書中提到,馬謖在諸葛亮南征的過程中,由於疏忽大意和戰術失誤導致益州軍隊慘敗,失去了很多士兵和資源。這讓諸葛亮十分生氣,斥責了馬謖,並將他召回成都。不久之後,馬謖病逝了,具體死因不詳。

    然而,有些歷史學家對這個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馬謖的死可能並不是自然而然的。他們指出,馬謖在戰爭中失利,又因病離開了軍隊,此時他對諸葛亮來說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諸葛亮可能會認為馬謖是個罪人,可以利用他的死來平息士兵的不滿,甚至可以藉此打擊某些政治對手。因此,有些人認為,諸葛亮可能下令殺害了馬謖,或者默許了某些人的行動

    然而,這些說法缺乏充足的歷史證據,也存在不少矛盾和不確定性。因此,目前仍然無法確定馬謖的死因是自然死亡還是被殺害。不過,歷史上普遍認為,馬謖被諸葛亮斬殺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這種說法缺乏真實性和可信度。而且這樣做對諸葛亮的形象和聲譽都會造成極大的損害。

  • 2 # 炎黃喵

    喜歡三國的小夥伴們都知道,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句也是詮釋了當時諸葛亮的無奈,如果馬謖能聽進去當初的提醒和告誡可能結局就不會這樣悲慘,

    很多網友說太可惜了,諸葛亮也是很惜才的,這麼好的一個將領,怎麼就是這樣的結局呢?很多很有本領的大將,都是因為驕傲,輕敵而吃了敗仗,還有的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為什麼就是不願意聽勸呢?

    記得小時候玩的一款三國小遊戲,是最早的時候是帶畫素風的,後來經過修復的是戰棋類,叫做三國英傑傳,裡面一個場景,劉備拜訪馬良時,就有馬謖跟在身後,馬良加入劉備的時候,馬良也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的弟弟馬謖,遊戲特意提醒了一句,是否要把馬謖也收歸賬下,如果點了同意,馬謖就說了一句話,真可惜,也是一個伏筆,很多朋友評論都是說,馬謖當時覺得劉備是配不上自己的,自己不想歸於蜀漢帳下,

    公元228年,經過數年充分準備的諸葛亮,統領蜀漢大軍發動了北伐戰爭。然而防守街亭的馬謖卻大敗於曹軍大將張郃,最終導致諸葛亮的北伐功虧一簣。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街亭之戰

    也有網友說是,主帥無能,三軍受累,一場關鍵的佈局,一步都不能走錯,一子錯滿盤皆落索,也是讓諸葛亮後悔的事情,怎麼就用了馬謖,在這個關鍵的防守位置,怎麼就如此了呢,

    也是讓諸葛亮痛心不已,這次北伐損失了多少蜀漢將領,實在是令人心痛,還傷了蜀漢的元氣,傷了根基,軍隊士氣更是低迷,傷了元氣的國家,再想作戰,在高明之人,對局面已然是無力迴天,也是導致後來蜀漢一敗再敗的原因之一,

    很多遊戲或者是一些喜歡三國的朋友們,都有多多少少對這個結局感覺到憤怒,為什麼就不肯聽丞相諸葛亮的告誡,很多朋友也喜歡用驕兵悍將來形容馬謖,輕視了敵人,小看了對手,覺得自己有強大的實力,無需擔憂,優必勝的決心,

    諸葛亮含淚斬殺馬謖,在馬謖請兵之前,諸葛孔明先從街亭一戰的意義告誡馬謖。

    一點優勢都沒有,既沒有城牆也沒有危險,攻易守難。馬謖從面對的對手中驚醒過來。

    司馬懿也不是閒人,先驅張郃更是魏國名將。可惜諸葛亮的警告並沒有敲響馬謖心中的警鐘。

    一提起“馬謖”這個名字,稍微瞭解三國的朋友們可能就會想起馬謖因為失街亭而被諸葛亮揮淚斬殺,彷彿馬謖一生就只幹了這一件事情,這也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對其的一個印象。然而其實所謂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能稱得上是一個馬謖的“主流”結局,民間依然有著一些不同的看法。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因為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所以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

    所以即使劉備臨終之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諸葛亮也沒有在意,每次接見馬謖的時候,都能和他從白天談論到黑夜。

    戰後,諸葛亮在總結此次失利時,認為馬謖有違節度,欲將其斬殺。但奇怪的是,蜀漢內部對於馬謖多持同情態度,認為他罪不至死。而視馬謖為重點培養物件的諸葛亮反倒執意要殺他,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針對斬馬謖這個問題上,蔣琬曾對諸葛亮說:“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表達了對馬謖的惋惜和同情。

    而諸葛亮的參軍廣漢李邈說的更尖銳:“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誅子玉,二世不竟。”將諸葛亮斬馬謖視作當年楚成王殺子玉那樣後果嚴重。

    馬謖雖然不堪將才,但作為一名參謀是稱職的,甚至對於人才本就匱乏的蜀漢來說,斬殺馬謖無異於自摧俊傑。一心想要重用馬謖的諸葛亮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然而諸葛亮最終還是將馬謖斬殺(一說是在斬殺前於獄中病故)。一百多年後的東晉史家習鑿齒在評價此事時,也認為“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不應該將本就不多的人才殺戮。

    盧弼在《三國志集解》中一語點破:“凡亮之治蜀,所以能令人無異議者,徒以其守,法嚴而用情公也。”魏延、吳懿都是蜀漢宿將,諸葛亮沒有用他們做先鋒,而是用了馬謖,如今戰敗卻不殺馬謖,後來者將有以藉口,此口一開,諸葛亮尊奉的商君之法將毀於一旦。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沒有選擇囚禁、貶黜,而是選擇了最嚴重的處罰手段—斬殺,這與商鞅執意以“劓”刑處罰秦孝公的庶兄贏虔的目的如出一轍。

    歷史評價中,劉備:"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陳壽:①"兄弟五人,並有才名" ;②"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劉禪:街亭之役,咎由馬謖。

    曹睿:馬謖、高祥,望旗奔敗。

    習鑿齒:"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夫晉人規林父之後濟,故廢法而收功;楚達獄墊凝成暗得臣之益己,故殺之以重敗。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傑,退收駑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將以成業,不亦難乎!且先主誡謖之不可大用,豈不謂其非才也?亮受誡而不獲奉承,明謖之難廢也。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

    司馬光:"越巂太守馬謖才蘭達戶器過人,好論軍計。"

    胡寅:"街亭之敗,罪由馬謖;箕谷之敗,咎自鄧芝。兵多於賊反為賊所敗,而諸葛公以為病在一人。"

    李贄:"馬謖妄自尊大,一味糊塗,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圍定,莫展一籌,待救兵而已。極以今時說大話秀才,平時議論鑿鑿可聽,孫、吳莫及也,及至臨事,惟有縮頸吐舌而已甩膠祖。真可發一大噱也。"

    很多網友說記得馬謖是被抓後在牢獄中病死的,有的網友說是被斬首的,還有一種說法是馬謖沒有被諸葛亮斬首,而是逃亡,後來改名為寧遂。諸葛亮死後,馬謖回到了蜀國,又為蜀漢效力。

    《三國志》裡諸葛亮的傳記,裡面記載的正和大眾所知的這一結局相同:“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三國志》其他兩個人的傳記中,又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馬謖的結局變得愈發撲朔迷離。

    “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出自《三國志·蜀書·向朗傳》。在這個結局裡,馬謖畏罪潛逃了,向朗明知卻念著往日友情知情不報,諸葛亮因此將其官職罷免。

    《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則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其實按照這幾段傳記描述,大致串聯起來的時間線,是馬謖知道自己犯的是滔天大錯,因此畏罪潛逃,而向朗知情不報,事洩後導致他在家賦閒達二十年之久。

    但馬謖並沒有跑到天涯海角去,最終還是被緝拿歸案,諸葛亮也下令處死他了,結果還沒有來得及行刑,馬謖就先自己病故獄中了。

    所以說,主流的結局是馬謖被諸葛亮斬殺了,就是後來大家所熟知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遇襲的總是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