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常四荒學經濟

    這則「馬寅初妙釋經濟學」的故事,其真假未知,也沒有考證的意義。我僅就自己一點淺薄的理解,分析一下這則故事所蘊含的經濟學道理,以對題主的問題作一簡要回答。

    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的故事(指書生住店,而非指馬寅初妙釋經濟學)在現實生活中是幾乎不會發生的,因此這則能「妙釋」經濟學的故事,多半屬於杜撰無疑。然而,與此類似的事情卻每天都在市場中上演,馬寅初舉這一例子,並不意味著他承認這則故事的真實性,而主要在於透過生動的故事闡釋自己的觀點,這是毫無問題的,它類似於一種「思想實驗」。

    書生住店的故事之所以能夠發生,依賴於兩個基本條件:

    一、金銀貨幣的存在。貨幣作為一種交易媒介和價值的代表,使得經濟中的交易行為得以順利進行,而擴大的交易促進了分工和專業化,進而帶來了經濟效率的提升和整個社會福利的增加。可以看出,故事中所描述的是一個貨幣(銀子)被作為一般等價物而存在的經濟體;然而,這個經濟體中的貨幣供給不足,以至於人們有足夠的生產能力,卻苦於缺乏貨幣而導致交易難以進行,不得不以「賒賬」的形式來促進交易的達成。

    二、良好的信用體系。儘管市場上的貨幣供給不足,旅館店主、米店老闆、屠夫、豬農、飼料供應商各個經濟行為主體之間卻順利地進行了交易,這有賴於人們之間較高的信任水平,使得延遲付款成為能被人們普遍接受的一種交易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貨幣供給不足所帶來的不便,降低了交易的成本,有助於經濟效率的提高。

    根據我有限的知識,書生住店的故事,與之聯絡最為密切的經濟學理論,應該是「貨幣數量論」。其實更準確地說,應當是「貨幣數量方程」,它將一個經濟體中貨幣的供應量(M)、貨幣流通速度(V)與價格(P)、經濟中的產出(Y)聯絡起來,用公式表示為 MV=PY。它可以引申出的含義是,假定價格水平和經濟產出不變,貨幣供給量減少,意味著貨幣流通速度更快。結合書生住店的故事,在貨幣供給不足的前提下,要使這個假想的小經濟體正常、高效地運轉,貨幣必需在不同的經濟行為主體之間快速流轉,以保持經濟體的正常、良好運轉;否則之前發生的「賒賬」交易就不能真正地完成,欠賬太久會引發人們之間的債務糾紛,這個社會的信用體系將會受到威脅,人們之間的信任水平下降,後續的交易量和交易頻率降低,市場萎縮,經濟效率降低,貨幣也會逐步退出經濟體系,最終人們的福利水平趨於下降。馬寅初所說的,「店主一文錢也未賺到,大家卻把債務都還清了,所以錢的流通越快越好」,背後的理論基礎,正是「貨幣數量方程」。

    然而,我想說的是,儘管書生住店的故事生動,有趣,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認為「這就是經濟學」,它至多隻是經濟學可以解釋的一個例子,僅此而已。一是因為債務關係不等於整個經濟執行的全部;二是因為故事不等於學問。現代經濟學已經形成一個非常成熟的理論體系,其中包含的內容十分龐雜,遠非三言兩語或者一個生動的故事就能闡釋清楚。我相信,馬寅初舉這個例子,也只是向大家展示一下經濟學的模糊樣子而已,並非意味著這就是經濟學的全部。

    故而,也許馬寅初讓當初的聽眾似乎對經濟學所關注的問題有了一定的直觀感受,但是這個書生住店的故事絕談不上「妙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後,如何透過身體的痠痛程度來判斷健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