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鴨梨心理

    因為有利他主義的存在。它表示僅僅因為我們想幫助他人的意願促使我們幫助他人而不是出於利益、責任等因素。那麼,為什麼人會有利他主義呢?心理學家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解釋,來說明為什麼會有利他行為,這些原因包括:

    生物學因素:

    親緣選擇是一種進化論觀點,它提出,人們更傾向幫助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因為這會提升基因傳遞到下一代的成功率。這個理論提出,對近親的利他行為的出現是為了保證共享基因的連續性。個體之間的血緣關係越親近,他們提供幫助的可能性越大。

    神經學原因:

    利他行為激活了大腦的獎賞區域。神經生物學家發現,在提供利他行為時,大腦的愉快中樞被激活了。

    社會規範:

    社會規則、規範和社會期待也會影響到人們是否會提供利他行為。例如,互惠互利的社會期待迫使我們在別人幫助我們之後去幫助他人。舉個例子,如果你的朋友在幾個星期前借錢給你買飯吃,那下次他問你可不可以找你借100美金的時候,你會感到被迫要答應來回報他。

    之前他為你做過一些事情,現在你覺得有義務要做些事情來報答他。

    認知原因:

    雖然利他主義的定義中包含不計報酬,但依然可能有一些不明顯的認知獎勵。例如,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釋放了自己的壓力,或者因為善待他人,強化了我們是和善、共情的人的自我認知。當然除此之外也會降低我們因為“沒有給予援手”的愧疚之感,即釋放負面情緒。

  • 2 # 希樸羊

    心理學上把這種很願意幫助別人的行為稱為利他主義行為,並且從幾個角度分別解釋了人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行為

    一、根據社會交換理論,幫助行為會提升我們的自我價值感,讓我們感覺良好。如幾乎所有的獻血者都承認鮮血這個行為使他們感覺良好。此外,幫助行為可以讓我們緩解內疚感。從古至今,內疚感一直是一種令人痛苦的情緒,以至於我們總是要設法避免內疚感的產生,這也是為什麼在摔倒的老人訛人事件曝光後,還是有很多人選擇繼續扶起摔倒的老人。

    二、根據進化心理學,生命的本質就是使基因存活下來。我們的基因驅使我們採用某些能使其存活機會最大的方式,如互惠行為。一個人願意幫助其他人,是因為他期待得到回報性的幫助,付出者希望日後成為獲得者,不做出互惠行為則會受到懲罰。這就是為什麼騙子、背叛者之類的人普遍受到唾棄的原因之一。

    三、根據社會規範,很多時候我們幫助別人並不是因為我麼有意識的去計算那樣的行為符合禮儀,而是由於自身利益的更為微妙的一種形式:因為某些東西告訴我們應該這樣做。比如我們應該歸還見到的錢包等。

    甚至連林肯都認為,自私能引發所有的善行。他曾經救過一隻即將被淹死的小豬,但是他認為他之所以救小豬,是因為如果他扔下小豬不管,他一整天都會心神不寧,救小豬隻是為了安心。

    綜上所述,人是自私的動物跟人會幫助他們其實一點都不矛盾。

  • 3 #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釋為什麼有人會願意幫助別人:

    1. 從人類這個整體來看,幫助他人其實也是一種利己。進化心理學表明,在物競天擇的進化過程中,有利他天性的人願意幫助他人,在自己受到危險的時候也會得到其他人的幫助,這樣更利於自己的基因傳遞,而就是說喜歡幫助別人的人擁有更多的生存和繁衍機會。心理學中還有一個社會交換論觀點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每個人試圖儘可能獲得最大利益,同時又儘可能少地付出代價的社會交換過程。”

    2. 那為什麼有的人看起來自私,有的人則更喜歡幫助別人呢?這可以從助人者本身的個性特點來看。心理學研究表明,

    (1)認為自己的自我形象是“有同情心的、仁慈的”的人更願意維護這樣的的自我形象 ,也就更願意幫助他人了。

    (2)有較高移情能力、懂得體諒的人更願意幫助別人,因為他們更能體會到別人的需要。(3)通常來說,年齡越大越願意幫助別人。

    (4)其實跟助人者的心境關係也很大, 心情好的時候我們常常更願意幫助別人,反過來幫助他人是延續我們好心情的好辦法;如果我們做了有負罪感的事情,也很可能增加助人行為來減輕內疚感。

    3. 具體情境、環境對助人行為也有影響。有時候並不是人們太自私或者太善良,而是當時的環境產生了影響。比如心理學研究表明,天氣好的時候助人行為會顯著增多;人們越忙碌的時候越不願意幫助別人,在大城市中人們相比在鄉村中也往往更冷漠,更不願意幫助別人。另外文化也存在一定影響,比如美華人幫助以後可能幫助自己的人,印度人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最原始的能量怎麼產生的?